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W033)
-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建国王蔚乔李建华尹雪华更多>>
- 相关机构:洛阳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清谈风尚与东晋南朝文学之演进被引量:2
- 2014年
- 西晋末年,玄风南迁,清谈在江南发生的诸多嬗变,深刻地影响着东晋南朝文学的演进。清谈的美文化推动了文学语言修辞的发展;由清谈到文谈的蜕变,促进了文学批评范畴和范式的形成以及文学创作的兴盛;清谈的世俗化,对语体小说的兴起和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谈的尚虚特质,影响着文人的人生态度,促成"清虚玄远"文学审美风格的产生。
- 王建国
- 关键词:世俗化文学演进
-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被引量:3
- 2012年
-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既为一座城市保存了许多永恒的文化记忆,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当今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如果充分挖掘城市中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经典转化为现代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景观坐标,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城市更富有人文内涵、高雅意趣和地域个性,无疑对城市品位的提升能起到重要作用。
- 王建国王蔚乔
- 关键词:特色文化
- 广陵观潮:中古一种文学意象的地理考察被引量:4
- 2014年
- 广陵观潮是中古文学常见的一种文学意象,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引起后人对其产生地域的争论。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历史地理的环境变迁等分析,广陵观潮应在扬州而非钱塘,其盛行的时间在汉至六朝,约在唐大历年间消失。广陵(扬州)作为古代的形胜之地,广陵观潮的自然景观为诸多文人所记述,而理解广陵(扬州)在古长江口的位置是揭释这一文学意象的钥匙。
- 王建国
- 关键词:文学意象
- 晋宋江州移民与隐逸诗派
- 2019年
- 晋宋时期,江州的经济文化相对于荆楚和吴越地区,发展明显滞后,移居这里的士人多为出身次等士族或庶族的中下层文士。由于移民的参与和引领,江州的文化生态是儒学、佛教和隐逸三派并存。他们疏离于上层社会,耿介孤傲,归隐山林,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活情趣,由此形成江州地区的隐逸诗派,而南阳籍隐士群体对江州隐逸文化的形成影响尤为深远。
- 王建国
- 关键词:隐逸文化
- 论《世说新语》与《诗品》之关系
- 2023年
- 六朝士人的文学创作与盛行的清谈活动有着密切联系,钟嵘出身于《易》《老》传家的颍川钟氏,其家学渊源与清谈内容的重合不仅使他参与清谈活动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且影响到了《诗品》的创作意图与体系建构。作为士人清谈活动的集大成之作,《世说新语》对《诗品》的影响可以看作清谈风尚对钟嵘创作影响的缩影,其品藻方式、批评范畴、审美取向都深深影响着《诗品》的成书。
- 李文王建国
- 关键词:《诗品》《世说新语》清谈
- 论永嘉中原南渡士族与东晋文学发展之关系被引量:1
- 2008年
- 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的南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人口的大迁徙,而且是文化的大迁徙,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改变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空间格局,对中国文学的布局、流派、题材和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王建国
- 关键词:东晋文学
- 绍兴刻本篡改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考——以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为中心被引量:2
- 2013年
- 经晏殊手校,《世说》多非旧貌,尤其是刘孝标注文,删改最多。日本馆藏之唐写本《世说》残卷和宋人篡改前之类书引文为我们提供了晏殊篡改至误的证据。
- 李建华
- 关键词:《世说新语》《晋书》
- 萧绎诗文研究现状
- 2012年
- 萧绎诗文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视野也从个别作品的赏析走向多元研究的阶段,研究热点集中在对其宫体诗的研究上,同时论及其诗风、创作心理、文学创作集团等。但综合而言,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萧绎诗文作品至今没有被结集出版,没有可靠的全注本出现。研究多停留在表面,涉及的诗歌作品非常有限,而且萧绎的诗文作品除诗歌以外其他文体几乎无人问津。
- 尹雪华
- 关键词:萧绎诗文作品
- 谢混年岁及仕历补证
- 2013年
- 谢混为东晋末年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安帝义熙八年因党刘毅而被诛。《晋书》虽有谢混传,但未曾言及年寿,其仕历记载亦甚略。唐人公孙罗《文选钞》有谢混小传,明言其年27岁为领军将军,而这一记载一直未引起研究者注意。据此记载,结合诸家史料,考证出谢混卒年34岁,其仕历大多能明确系年。
- 王建国
- 关键词:谢混年岁仕历《晋书》
- 谢混《游西池》考论
- 2015年
- 谢混《游西池》在晋宋诗歌变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但限于史料匮乏,历来对其探讨较少。通过对现存史料的考辨梳理,西池应在建康城内吴旧宫太初宫的西面、东晋建康宫的西南方,是六朝重要的皇家园林。此诗当作于谢混任中领军、领军期间的义熙二年(406)至义熙六年(410)五月,最有可能作于义熙四年(408)之秋。诗歌旨在借西池美景书写人生的忧思,具有东晋诗歌渐由玄言向抒情回归的特征。
- 王建国
- 关键词:谢混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