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3GSF11866)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5
相关作者:李玉军于文娟蒋艳霞张伟李宏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大学解放军第401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青岛市医药科研指导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肿瘤
  • 7篇组织化学
  • 7篇免疫
  • 7篇免疫组织
  • 7篇免疫组织化学
  • 6篇肾肿瘤
  • 6篇细胞
  • 6篇病理
  • 5篇临床病理
  • 4篇肾细胞
  • 4篇肾细胞癌
  • 4篇细胞癌
  • 2篇预后
  • 2篇嗜酸
  • 2篇嗜酸细胞
  • 1篇调控基因
  • 1篇调控基因表达
  • 1篇多房性
  • 1篇多房性囊性肾...
  • 1篇脂肪

机构

  • 8篇青岛大学
  • 4篇解放军第40...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 8篇李玉军
  • 6篇于文娟
  • 5篇蒋艳霞
  • 4篇张伟
  • 2篇刘燕
  • 2篇李宏
  • 2篇李敬敬
  • 1篇周璇
  • 1篇王科嘉
  • 1篇付伟伟
  • 1篇庄洁
  • 1篇鲁青
  • 1篇陈云庆
  • 1篇侯峰
  • 1篇闫伟华
  • 1篇张伟

传媒

  • 4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实用检验医师...

年份

  • 4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microRNAs在肿瘤病理学研究中的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20~23 nt的内源性小分子单链非编码RNA,其位于基因组内非编码区,进化上高度保守,可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调节.miRNAs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及个体发育等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十多年的研究[4,5]已证实,miRNAs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关系密切,通过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着类似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这些与肿瘤相关的miRNAs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李玉军
关键词:MICRORNAS肿瘤病理学调控基因表达MIRNAS非编码区
富含脂肪成分的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富含脂肪成分的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的特点,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患者女性,35岁。经查体发现左肾盂实性占位。大体肿块呈分叶状,切面呈实性、灰白色,可见散在小囊腔。镜下肿瘤主要由上皮和间质成分构成,上皮成分由大小不一的被覆不同上皮的腺体组成,部分腺管扩张呈微囊,伴周围丰富的间质,间质成分为束状平滑肌样或卵巢间质样,并见多量脂肪细胞分布于其中。上皮和间质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广泛(+),小腺管区PAX-8局灶(+),间质细胞ER、PR、SMA、desmin和CD10(+)。结论 MESTK是一种罕见的肾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罕有多量脂肪细胞分布于间质内,此例为国内首次报道。需与肾其他富含脂肪成分、伴有囊性变或具有上皮和间质结构的肿瘤相鉴别。
韩桂燕付伟伟李玉军张伟李宏
关键词:肾肿瘤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脂肪
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RC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18例RC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同期20例不伴肉瘤样分化的肾透明细胞癌进行比较。结果18例RCCS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2岁。肿瘤直径为3—19cm,平均为9.8cm。镜下观察显示,肿瘤均由比例不等的肾细胞癌和肉瘤样成分组成,其中透明细胞癌14例,嫌色细胞癌3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肉瘤样成分表现为纤维肉瘤样9例,平滑肌肉瘤样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5例,未分化肉瘤样1例。免疫组化检测显示,18例RCCS的肉瘤样成分均呈波形蛋白(vimentin)强阳性;14例RCCS的肉瘤样成分表达1项或几项上皮性标记物(EMA、AE1/AE3、CK7、CK18),但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表达很少。RCCS的肉瘤样成分碳酸酐酶Ⅸ(CAⅨ)阳性16例(88.9%),CD10阳性13例(72.2%)。18例RCCS患者中,13例获得随访,有9例于术后1~25个月死亡,其中死于肺和骨等转移5例,死于全身衰竭4例。20例肾透明细胞癌不伴肉瘤样分化患者随访3~65个月,除2例死于肺和骨转移外,余均健在。生存分析显示,18例RCCS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20例肾透明细胞癌不伴肉瘤样分化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肾细胞癌出现肉瘤样分化是肾细胞癌去分化的形态学表现,具有高度侵袭性及不良预后。CAIX和CDl0在肾细胞癌发生肉瘤样转化的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蒋艳霞苏国强于文娟李敬敬鲁青李玉军张伟
关键词:肾肿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MC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其他肾囊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9例MCRC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同期诊断的其他肾囊性疾病46例(包括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伴广泛囊性变12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管状囊性癌2例、单纯性囊肿22例、囊性肾瘤1例和多囊肾3例)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0岁。临床上多因体检发现,偶有血尿或腰痛等症状。17例获随访,时间6~170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病理检查:肿瘤直径1.5~7.0 cm,边界大多清楚,切面均呈多房囊性或蜂窝状,囊内含清亮液体、血液或浑浊液体,内壁光滑,不见实性区域或大体可见的壁结节。镜下观察:囊腔衬覆单层胞质透明、核小、无核仁、Fuhrman核分级Ⅰ级瘤细胞,少数(5例)为Ⅱ级,部分囊壁上皮增生为多层,个别囊内有小乳头形成。大多数病例纤维间隔内出现与囊腔衬覆细胞相似的透明细胞团,14例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囊腔内衬上皮及间隔内透明细胞团对上皮性标志物广谱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和CK7均高表达,阳性比例分别为19/19、16/19和15/19;碳酸酐酶Ⅸ( CAⅨ)和PAX8分别在17/19和15/19的病例表达;CD10、肾细胞癌标志物( RCC )和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较少表达,阳性比例分别为7/19、6/19和2/19;所有病例对34βE12、CD117和CD68均阴性。结论多房性、纤维间隔内核分级低的透明细胞团并肌纤维母细胞及囊壁上皮下微血管增生是MCRCC的重要形态学特征;CAⅨ、CK7阳性,CD10、RCC多阴性是MCRCC的重要免疫表型,CAⅨ有助于肾脏各种良恶性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MCRCC是一种预后极好的低度恶性囊性肾肿瘤。
张伟李玉军鲁青庄洁王强赵辉于文娟康恩豪冯增文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膀胱神经内分泌癌17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膀胱神经内分泌癌( 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17例膀胱NEC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并随访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48~86岁(平均61岁),60岁以上者14例。首发症状大多表现为全程或间歇性肉眼血尿,肉眼主要呈息肉状、分叶状、蕈伞状和溃疡状。组织学上,参照肺神经内分泌肿瘤WHO分类的标准,诊断为小细胞癌13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3例和不典型类癌1例。其中6例伴有尿路上皮癌成分,2例伴有腺癌成分。9例瘤组织浸润至肌层,5例浸润至外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7例膀胱NEC对神经内分泌标志物 CD56、突触素和嗜铬粒素 A ( CgA )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16/17、16/17和12/17,同时表达上皮性标志物角蛋白(CK)7和广谱角蛋白(CKpan),分别为12/17和15/17。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的表达比例为11/17。14例获得随访,其中9例术后1~34个月死亡,平均存活11个月,5例术后1~12个月仍健在。结论膀胱NEC是一种罕见的膀胱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56、突触素、CgA、CKpan等免疫标志物阳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上,膀胱NEC是一种极具侵袭性和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目前治疗本肿瘤的首选方法。
蒋艳霞于文娟张伟李玉军鲁青刘燕李宏侯峰李敬敬庄洁
关键词:膀胱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4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 探讨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转移性CCRC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2例转移性CCRCC中,男性35例,女性7例;转移部位依次为肺19例,骨8例,淋巴结及软组织各3例,肾上腺、皮肤及脑各2例,肝、小肠及鼻腔各1例。42例转移性CCRCC中,31例于肾原发灶手术切除后3周-11年出现转移,4例原发灶与转移灶同时发现;28例转移灶为单发,14例为多发性。34例转移性CCRCC仍具有原发性CCRCC的组织学形态,4例出现多灶状坏死,6例呈肉瘤样分化。Fuhrman细胞核分级:Ⅰ级4例、Ⅱ级13例、Ⅲ级18例、Ⅳ级7例。17例间质小血管呈簇状增生。免疫组化标记42例转移性CCRCC中CD10、vimentin、CAⅨ、PAX8、RCC和EMA阳性例数分别为39例(92.9%)、40例(95.2%)、38例(90.5%)、38例(90.5%)、31例(73.8%)和38例(90.5%)。结论 转移性CCRC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及肿瘤组织形态学特点,联合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EMA、CD10、CAⅨ、PAX8等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褚菁韩桂燕张伟于文娟李玉军
关键词:肾肿瘤肾细胞癌透明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SIOOA1、GLUT-1及Caveolin-1在嗜酸细胞性肾肿瘤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S100A1、GLUT-1及Caveolin-1(Cav-1)在不同类型嗜酸细胞性肾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100A1、GLUT-1及Cav-1在19例嗜酸细胞瘤、15例嗜酸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11例嗜酸型嫌色细胞癌、7例嗜酸型乳头状肾癌和7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S100A1在嗜酸细胞瘤患者中表达比例为16/19,14/16呈弥漫强阳性;在嗜酸型嫌色细胞癌(2/11)、嗜酸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10/15)、嗜酸型乳头状肾癌(3/7)、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7)均有不同程度表达。S100A1在嗜酸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嗜酸型嫌色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嗜酸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嗜酸型乳头状肾癌、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GLUT-1在13/15的嗜酸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胞膜;在7/19的嗜酸细胞瘤、4/7的嗜酸型乳头状肾癌表达,表现为弱阳性或灶状;11例嗜酸型嫌色细胞癌仅1例散在阳性;所有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阴性。(3)Car-1在6/15的嗜酸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2/7的嗜酸型乳头状肾癌、5/7的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阳性表达;11例嗜酸型嫌色细胞癌中仅2例弱阳性表达,19例嗜酸细胞瘤均为阴性。(4)SIOOA1对嗜酸细胞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仅为50%;GLUT-1和Cav-1分别对诊断透明细胞性肾癌和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SIOOA1在多种嗜酸细胞性肾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阳性表达有助于嗜酸细胞瘤与嗜酸型嫌色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但不能作为嗜酸细胞瘤与其他3种嗜酸细胞性。肾肿瘤鉴别的免疫标志物;GLUT.1的高表达有助于嗜酸型肾透明细胞癌的诊�
张伟王科嘉于文娟刘燕褚菁蒋艳霞李玉军
关键词:肾肿瘤嗜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在具有嗜酸细胞形态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类型嗜酸细胞性肾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为该类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75例具有嗜酸细胞形态的肾肿瘤,应用光镜观察组织学形态,采用组织芯片技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不同组织类型的嗜酸性肾肿瘤形态学上有一定重叠,但各有其独特的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嗜酸细胞瘤与嗜酸型嫌色细胞癌除了CK7表达不同,其他免疫表型非常相似,CK7在两者中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2/19和17/20。嗜酸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波形蛋白及碳酸酐酶Ⅸ(CAIX)阳性,CK7和CD117阴性是该肿瘤的主要免疫表型(10/15)。嗜酸型乳头状。肾癌:13例中有10例强阳性表达仅一甲酰辅酶A消旋酶(AMACR),波形蛋白、CK7和CD10不同程度表达,阳性比例分别为8/13、9/13和6/13,而CAⅨ、CD117和TFE3均阴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和HMB45阳性,而CAIX和CK7均阴性;XP11.2易位性肾细胞癌:癌细胞强阳性表达波形蛋白、CDIO、AMACR和TFE3,CK7、CD117和HMtM5多数不表达。结论充分认识嗜酸细胞性肾肿瘤的形态特点,并应用波形蛋白、CAⅨ、CK7、CD10、AMACR、CD117、TFE3和HMB45对该类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张伟于文娟陈云庆康恩豪刘燕庄洁蒋艳霞褚菁李玉军
关键词:肾肿瘤嗜酸细胞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
肾细胞癌中CD147和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 探讨CD14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6000法检测97例RCC和30例正常肾组织中CD147和VEGF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R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D147和VEGF在RCC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P均〈0.01);CD147和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TNM分期、浸润性生长和转移之间呈显著相关(P均〈0.05);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及伴肉瘤样分化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RCC组织中CD147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s=0.631,P〈0.01)。41例获得随访结果,随访时间6~144个月,其中死亡7例,11例发生肺、肝、骨、脑、对侧肾、肾上腺、皮肤和卵巢等部位远处转移。结论 联合检测RCC中CD147和VEGF的表达,有助于综合探讨RCC的发病机制。CD147和VEGF可以作为新的预测RCC浸润、转移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因子,并为临床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蒋艳霞周璇于文娟邹玉玮闫伟华李玉军张伟
关键词:肾肿瘤肾细胞癌CD147VEGF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