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0040606Q28)
-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刚周永进许有尊吴文革张丽娟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对后作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5年
- 利用尼龙网袋定位试验,系统比较分析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后的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土壤养分及后作水稻的产量变化,研究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其对后作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还田时间的推移,秸秆腐解率逐渐增加。还田后15d,油菜秸秆的腐解率达37.2%,至还田后120d腐解率达60.9%;秸秆腐解速率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秸秆养分释放率与释放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钾、磷、氮,释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钾、磷、氮。秸秆还田后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而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油菜秸秆还田对后作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表现为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与千粒重无明显变化,水稻产量显著提高,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分别比对照增产6.4%、7.6%。油菜秸秆全量还田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有效培肥地力,增加后作水稻产量。
- 周永进吴文革许有尊陈刚徐汝民张丽娟
- 关键词:油菜秸秆还田腐解特征养分释放土壤肥力
- 双季稻北缘区早稻机插适宜行距的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在双季稻北缘区选用穗数型和穗粒兼顾型的两类早籼稻品种,采用盘育秧,本田模拟机插,设置20.0、23.3、25.0、26.4和30.0cm等5种行距栽植,比较不同行距条件下的分蘖、成穗,以及产量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在23.3cm行距、穗粒兼顾型品种在25.0cm行距下分蘖成穗率,产量构成协调,产量也最高。
- 吴文革陈刚许有尊冯骏吴文彬周永进
- 关键词:早籼稻机插行距
- 杂交水稻稀播条件下机插取秧量研究
- 2014年
- [目的]明确杂交中籼稻机插适宜取秧量,为完善杂交中籼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提高机插水稻产量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两系超级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在“机插平衡栽培理念”的稀播条件下,通过调节取秧量来构建不同的群体基本苗起点(1、2、3、4、5苗/穴),研究不同取秧量对杂交中籼稻机插秧栽插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群体基本苗起点在1~3苗/穴时,随着取秧量的加大,整体栽插质量逐渐提高,群体颖花量逐渐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当取秧量超过每穴3苗时,群体起点过大,不利于高产群体的构建,反而易导致减产。[结论]在安徽江淮一季稻区,杂交中籼稻机插以纵、横向取秧量为10.0 mm×10.8 mm或12.0 mm×14.0 mm的组合,即每穴2~3苗较为适宜。在此取秧量的条件下,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在稳定库容充实度的情况下形成较大的库容量,最终获得产量。
- 许有尊吴文革汪新国周永进陈刚胡琪峰余友玲
- 关键词:基本苗秧苗素质
- 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对后作水稻产量的影响
- 利用尼龙网袋定位试验,系统比较分析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后的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土壤养分及后作水稻的产量变化,研究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其对后作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还田时间的推移,秸秆腐解率逐渐增加。还田后15 ...
- 周永进吴文革许有尊陈刚徐汝民张丽娟
- 关键词:油菜秸秆还田腐解特征养分释放土壤肥力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