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60400282)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傅玉灿丁文锋苏宏华肖冰徐九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3篇钎焊
  • 3篇残余应力
  • 2篇立方氮化硼
  • 1篇单层钎焊
  • 1篇氮化
  • 1篇氮化硼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原子扩散
  • 1篇砂轮
  • 1篇铜钛合金
  • 1篇钎焊接头
  • 1篇钎焊界面
  • 1篇热力学分析
  • 1篇钛合金
  • 1篇立方氮化硼砂...
  • 1篇料层
  • 1篇磨粒
  • 1篇磨料
  • 1篇接头

机构

  • 4篇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4篇徐九华
  • 4篇肖冰
  • 4篇苏宏华
  • 4篇丁文锋
  • 4篇傅玉灿
  • 2篇周来水
  • 1篇徐鸿钧

传媒

  • 2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银铜钛合金与立方氮化硼磨粒钎焊界面显微分层结构及形成机理被引量:11
2008年
采用银铜钛(AgCuTi)合金钎料在加热温度920℃和保温时间5 min工艺下进行立方氮化硼(CBN)磨粒与45钢基体的连接试验,使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分析磨粒与钎料结合界面的组织结构特征与物相组成。结果表明,钎焊过程中,CBN磨粒与AgCuTi合金结合界面出现了显微组织分层现象,从CBN晶体到钎料层由CBN/TiB_2/TiB/TiN/含Ti合金构成,这种过渡结构有利于磨粒与钎料之间的化学键和力学性能过渡。反应热力学分析显示界面反应产物可以依靠置换反应形成;通过对B、N原子的扩散能力差异分析表明,界面新相形核顺序依次为TiN、TiB_2、TiB。
丁文锋徐九华傅玉灿苏宏华肖冰徐鸿钧
关键词:热力学分析原子扩散
基于残余应力分布优选钎焊CBN磨粒出露高度被引量:3
2007年
采用测量红外光谱峰值偏移的方法确定钎焊CBN磨粒内部中心轴线以及磨粒与钎料截面径向的残余应力,分析了磨粒内部残余应力的分布特征,并优化选择了钎焊砂轮工作面上CBN磨粒的出露高度。结果表明:钎焊CBN磨粒内部中心区域残余应力分布比较稳定,应力梯度小;在中心轴线两端以及截面径向外端,应力分布梯度较大,主要为拉应力,其中,钎焊CBN磨粒边缘部分的最大残余拉应力对磨粒力学性能影响最大,钎焊CBN磨粒出露高度为其自身高度的60%~70%为宜。
丁文锋徐九华傅玉灿肖冰苏宏华
关键词:残余应力红外光谱
立方氮化硼超硬磨料与45钢钎焊接头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针对立方氮化硼(CBN)超硬磨料高温钎焊冷却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大热应力而导致磨粒破碎和接头断裂的问题,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对Ag-Cu-Ti合金钎焊CBN磨粒与45钢基体时接头的残余应力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磨粒球体内部中心轴线、中心平面半径方向以及磨粒与钎料顶层圆形断面半径方向是磨粒内部残余应力变化最显著的区域,而圆形断面边缘部分为磨粒内部最大残余拉应力的存在区域。试验验证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基于磨粒内部的最大残余拉应力,为确保焊后磨粒强度和钎焊砂轮容屑空间,CBN磨粒在钎料层中的包埋深度宜控制在30%~40%之间。
丁文锋徐九华周来水傅玉灿肖冰苏宏华
关键词:钎焊接头残余应力
单层钎焊立方氮化硼砂轮工作面磨粒包埋深度的确定被引量:7
2007年
以Ag-Cu-Ti合金为钎料在真空炉中实现了CBN磨粒与45钢基体的钎焊连接,运用红外光谱仪测试了钎焊磨粒内部的残余应力,分析了最大残余拉应力对磨粒强度的影响,据此优选了钎焊CBN砂轮工作面上磨粒的包埋深度。结果表明:当包埋深度不同时,尽管钎焊磨粒内部的残余应力分布差异较大,但最大残余拉应力始终位于磨粒与钎料顶层截面的边缘位置,并且最大残余拉应力与包埋深度不存在线性关系;为提高钎焊CBN磨粒强度和确保砂轮容屑空间,磨粒包埋深度应控制在其自身高度的30%~40%之间。
丁文锋徐九华傅玉灿苏宏华肖冰周来水
关键词:残余应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