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2050)
- 作品数:3 被引量:34H指数:3
- 相关作者:魏君奇王建雄赵敏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崆岭杂岩中角闪岩类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被引量:13
- 2013年
- 通过崆岭杂岩中角闪岩类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揭示黄陵结晶基底的形成及演化。崆岭杂岩主要由太古代的TTG片麻岩和角闪岩类岩石,以及早元古代孔兹岩系组成,角闪岩类以围岩或包体的形式存在于TTG片麻岩的周围和内部。角闪岩类围岩的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998.9Ma,原生岩浆锆石的U—Pb年龄为3013Ma,均代表角闪岩类原岩的形成时间,且与包体状斜长角闪岩原岩的年龄(3.0Ga)相同。说明以围岩或包体存在的角闪岩类,其原岩的形成年龄均为3.0Ga。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角闪岩类原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大陆初始裂谷环境。角闪岩类岩石中变质新生锆石的U—Pb年龄为2043Ma,指示黄陵地区存在第Ⅲ期(2.1~1.9Ga)角闪岩相热变质事件,且该期热变质作用将松散的陆源碎屑岩等变质为孔兹岩系,从而构成早元古代结晶基底,并与晚太古代稳定陆块焊结在一起,最终完成整个黄陵结晶基底的形成。
- 魏君奇景明明
-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SM-ND同位素
- 黄陵野马洞基性岩脉中锆石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被引量:5
- 2012年
- 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技术测定野马洞基性岩脉中锆石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以探讨黄陵地区TTG片麻岩原岩的形成及变质时间、是否存在比崆岭群更古老的地壳等问题。野马洞辉绿岩脉(1850 Ma)侵入TTG片麻岩,并从TTG片麻岩中捕获了大量捕掳晶锆石。捕掳晶锆石岩浆结晶核部的U-Pb年龄分别为2842 Ma、2900 Ma和2949 Ma,指示TTG花岗岩体为复式岩体,其至少经历了2949 Ma、2900 Ma和2842 Ma三期岩浆作用。捕掳晶锆石变质边部的U-Pb年龄为2557 Ma,指示TTG花岗岩体转变为TTG片麻岩,是"水月寺运动"及其构造热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形变质的时间为2557~2511 Ma。捕掳晶锆石的εHf(t)为-9.85~0.89、平均值为-4.07,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为3.6~3.2 Ga,指示黄陵地区存在比崆岭群(3.2 Ga)更古老的陆壳。
- 赵敏魏君奇王建雄
- 关键词:TTG片麻岩基性岩脉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
- 崆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包体的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被引量:25
- 2012年
- 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技术,测定崆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以探讨黄陵结晶基底的形成及演化。崆岭杂岩主要由太古代TTG片麻岩和早元古代孔兹岩系组成,TTG片麻岩中存在少量斜长角闪岩包体。该包体中的锆石可分为岩浆结晶锆石、变质改造锆石和变质新生锆石三类。(1)第一类原生岩浆结晶锆石的U-Pb年龄为(3000±24)Ma,MSWD=2.4,代表斜长角闪岩的原岩-拉斑玄武岩的成岩时间,指示崆岭杂岩中以包体形式存在的斜长角闪岩(3.0Ga),是黄陵结晶基底和扬子克拉通中出露的最古老岩石。(2)第二类变质改造锆石的U-Pb年龄为(2715±9)Ma,MSWD=1.4,代表黄陵地区第Ⅰ期角闪岩相变质事件的时间。第Ⅰ期(2.75~2.7Ga)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使TTG花岗岩及其拉斑玄武质岩石包体,变质为TTG片麻岩及其斜长角闪岩包体。(3)第三类变质新生锆石的U-Pb年龄为(2558±40)Ma,MSWD=0.93,代表黄陵地区第Ⅱ期角闪岩相变质事件的时间。第Ⅱ期构造热事件(2.6~2.5Ga)与"水月寺运动"相关,造成黄陵地区太古代与元古代之间的不整合面。总之,黄陵地区第Ⅰ期和第Ⅱ期变质事件的共同作用,将黄陵花岗岩-绿岩型地体转变为晚太古代稳定陆块,并从此开始了长达500Ma的克拉通化。(4)斜长角闪岩包体中锆石的平均εHf(t)为-11.59^-3.98、平均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2为3.4Ga,表明黄陵地区存在比崆岭群更古老(>3.2Ga)的地壳。
- 魏君奇王建雄
-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