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00142)
- 作品数:12 被引量:90H指数:6
- 相关作者:粟永萍闫国和艾国平程天民王军平更多>>
-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泸州市人民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hPDGF-A/hBD_2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制备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hPDGF-A)和人β防御素2(human beta defensins,hBD2)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中的表达。方法将hPDGF-A和hBD2通过内部核糖体插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连接后,以同源重组的形式插入腺病毒表达载体,由人胚肾293细胞包装,获得有感染能力的重组腺病毒颗粒。重组病毒感染BMSCs后,用RT-PCR检测重组腺病毒的表达。结果①成功构建穿梭质粒pAdTrack-hPDGF-A-IRES2-hBD2。②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asy-hPDGF-A-IRES2-hBD2。③293细胞包装获得有感染能力的重组腺病毒。④转染的BMSCs高表达hPDGF-A和hBD。结论构建了hPDGF-A/hBD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证实其转染BMSC后的表达。
- 郝磊邹仲敏王军平董世武邓均闫国和王连友宁宇刘登群罗成基粟永萍
- 关键词:腺病毒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防御素
- 人羊膜负载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的形态特点(英文)被引量:3
- 2007年
- 背景:人羊膜含胶原、糖蛋白、蛋白多糖、整合素和板层体等多种成分,表达多种生长因子及其mRNA的相关蛋白,能为细胞的增殖、分化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利于细胞的生长繁殖,其能否负载培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良好生长值得研究。目的:建立人羊膜负载培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组织工程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的形态特点。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创伤、烧伤和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1/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3只出生二三个月的贵州小香猪,雌雄不拘,体质量6~8kg,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主要试剂:IMDM培养基(Hyclone,USA);优质胎牛血清PAA(Germany);Eosin B(Sigma,USA);OCT包埋剂(USA)。主要仪器:BX51立式荧光显微镜(Olympus,Japan);IX70型倒置荧光显微镜(Olympus,Japan);恒冷切片机(2700-Frigcut,德国);骨髓穿刺针(江苏);超净工作台(苏净集团安泰公司);CO2恒温培养箱(QUEUE,USA)。方法:按文献所述方法准备人羊膜,将按文献所述方法分离、培养的贵州小香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贵州小香猪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传代扩增后,以不同密度(0.84×105/cm2,1.54×105/cm2,2.75×105/cm2)接种于人羊膜基质面,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培养密度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变化情况;将第2、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1.54×105/cm2的密度作为合适种植密度接种到由聚酯环支撑的人羊膜的基质面,最长培养至18d,逐日经卷膜、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人羊膜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情况,同时给予扫描及透射电镜。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培养密度及不同时间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人羊膜上的生长情�
- 闫国和艾国平汪代杰邹仲敏冉新泽王军平李蓉粟永萍程天民
- 关键词:人羊膜体外生长
- 外周血MSCs的分离培养及对G-CSF的动员反应
- 2008年
- 目的建立多种种属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探讨其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员反应。方法用percoll(1.131g/mL)分离多种种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贴壁培养MSCs。以G-CSF作为动员剂,培养骨髓和外周血来源的MSCs,计数动员前后的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结果对多种种属进行外周血MSCs分离培养,成功率不同。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稳定的直接分离培养出大鼠外周血的MSCs。G-CSF动员后,骨髓来源MSCs的CFU-F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来源MSCs的CFU-F数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接近4倍。结论不同种属外周血MSCs分离培养难易不同,其直接原因是生理条件下外周血中存在的MSCs量少导致的。G-CSF可以有效地动员大鼠骨髓和外周血MSCs。
- 邓均邹仲敏张春雷王军平艾国平粟永萍
- 关键词:动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细胞培养
- G-CSF动员循环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对小鼠颅脑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建立小鼠严重颅脑创伤模型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循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 alstem cells,MSCs)的可行性,并观察G-CSF动员的修复效应。方法以G-CSF作为动员剂,培养骨髓和外周血来源的MSCs,计数动员前后的CFU-F。制作小鼠严重颅脑创伤模型,致伤后采用G-CSF对MSCs进行动员,在2、24、48、96、120、144、192、264、336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并观察小鼠死亡率和病理组织切片。结果从小鼠外周血培养出MSCs,G-CSF动员后骨髓和外周血MSCs的CFU-F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致伤后小鼠神经行为学和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治疗组在144~192h期间评分显著高于创伤组(P<0·05)。致伤后小鼠死亡率增高,病理切片可见创伤处有出血和空泡。结论成功培养及用G-CSF动员了外周血MSCs,在成功建立小鼠严重颅脑创伤模型的基础上,显示G-CSF动员可以降低严重颅脑创伤小鼠死亡,参与了创伤修复。
- 邓均艾国平周桃莉王军平徐辉邹仲敏董世武郝磊冉新泽粟永萍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创伤动员G-CSF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肌组织局部成肌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 2005年
-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arrow mesenchmal stem cells,MSCs)移植至肌肉组织后的原位成肌分化情况。 方法 以 Bal B/ C雌性小鼠 36只 ,建立放射损伤合并创伤 (切割伤 +冻伤 )的严重肌损伤模型 ,再将分离扩增的雄性小鼠的单纯 MSCs及经 10μmol/ L 5 -氮杂胞苷 (5 - azacytidine,5 - Aza- CR)诱导 2 4 h的 MSCs以局部注射移植法 ,植入雌性小鼠正常肌肉组织和创伤后的肌肉组织 ,采用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在移植后 1、3、6、9、12及 15 d检测植入的 MSCs在肌肉组织原位的数量变化及成肌分化情况。 结果 植入的 MSCs数量随着时相延长而减少 ;单纯 MSCs植入正常肌肉组织 15 d,5 - Aza- CR诱导后的 MSCs植入正常肌肉组织 6 d,可见 MSCs分化为肌细胞 ,表达 desmin阳性 ;5 - Aza- CR诱导的 MSCs植入损伤肌肉组织 3d,单纯 MSCs植入损伤肌肉组织 6 d,可见 MSCs分化为肌细胞 ,表达 desmin阳性。 结论 MSCs局部移植至肌肉组织局部可实现成肌分化 ,但经 5 - Aza- CR诱导后的MSCs植入损伤肌肉组织的 MSCs其成肌分化时相明显早于单纯 MSCs植入正常肌组织的
- 王劲罗成基徐辉冉新泽闫国和粟永萍程天民
- 关键词:分化MSC肌肉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肌细胞
- 中药膏剂“CYG”促猪大面积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研究
- 2009年
- 目的观测中药膏剂"CYG"对大面积全厚皮肤缺损创面的促愈效果并探讨其促愈机制。方法贵州小型猪7只,每只背部脊柱两侧近脊柱均有全厚皮肤缺损创面(大小10.5cm×8.5cm)各2个,共28个创面。右侧的14个创面用中药膏剂"CYG"治疗作实验组,同体左侧创面作对照。观察伤后7周内各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及愈合过程病理变化,并通过S-P法层粘蛋白(Laminin)免疫组化染色观测其肉芽组织内血管生成变化,免疫组化染色、RT-PCR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one,TGF-β1)表达。结果伤后7~44d,治疗组与对照组创面平均残留面积及愈合残留面积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于伤后32~34d完全愈合,较对照组提前10~12d,且创面质地细腻、平整。愈合过程中治疗组肉芽组织生长早且旺盛,肉芽组织中Laminin、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及胶原含量丰富;治疗组各时相点创面TGF-β1表达较对照组低,同组TGF-β1表达:中期(伤后15~35d)>早期(伤后7~14d)>晚期(伤后66~49d)。结论中药膏剂"CYG"对大面积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有良好促愈作用,且创面愈合质量高,并可能对创面瘢痕形成具抑制作用。
- 闫国和侯爱莲孙慧勤廖彬方海立程天民王军平粟永萍
- PDGF-A基因修饰皮片对眼睑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
- 2016年
- 目的利用PDGF-A基因修饰的全层皮肤皮片,利用HE染色、PCR、蛋白定量分析几个层面,探讨其对眼睑皮肤损伤修复的情况及部分机理。方法贵州小香猪6只,背部脊柱两侧造成全层皮肤缺损圆形创面(Ф3.67cm)各3个,共36个创面。A组(基因修饰皮片组)“PDGF-A基因修饰皮片”,移植到其右侧的18个创面作为实验组;B组(细胞皮片植入组)以HAM负载未经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与角朊细胞,构建成“细胞皮片”植入其左侧前6个创面;C组(单纯HAM敷盖组)单纯HAM敷盖其左侧后12个创面,作对照组。观察移植后1~4周内,各组创面愈合、肉芽组织生长、上皮化等情况。并进行创面组织HE、Laminin免疫组化及胶原含餐等检测。结果(1)A组于伤后15~17d愈合,B组于伤后21~23d愈合,C组于伤后24~26d愈合,A组较其它两组分别提前5~6d与8~9d愈合,且愈合质量好。(2)A组创面于移植15~17d,其肉芽组织生长旺盛,肉芽组织中Laminin、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丰富,可见胶原沉积。两对照组创面组织仍见许多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中Laminin、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少,胶原沉积不明显。结论PDGF-A基因修饰皮片移植对眼睑皮肤的创伤有较好的促愈作用,愈合质量较高。
- 汪峰阎国和徐宁
- 羊膜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表皮细胞对放创性皮肤损伤促愈合研究被引量:2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治疗放创性全厚皮肤缺损创面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贵州小香猪 8只 ,每只背部脊柱两侧均有放创性全层皮肤缺损圆形创面 (Ф 3.6 7cm)各 3个 ,共 4 8个创面。将经处理的人羊膜 (human amniotic mambrane,HAM)分别负载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表皮细胞 ,移植到其左侧 2 4个创面作为实验组 (A组 ) ;以单纯无种植细胞的 HAM敷盖其右侧前 16个创面 (B组 ) ;以单纯油纱布敷盖其右侧后 8个创面 (C组 )。B、C作为对照组。观察移植后 1~ 3周内各组创面愈合、肉芽组织生长及上皮化等情况 ,并进行创面组织 HE染色及 v W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用图像分析法测算各组各时间点创面平均面积 (cm2 ) ,并计算其愈合百分率。 结果 C组于伤后2 2~ 2 3天愈合 ,B组于伤后 19~ 2 1天愈合 ;A组于伤后 15~ 17天愈合 ,较 B、C组分别提前 6~ 7天和 5~ 6天 ,愈合质量好。移植 15~ 17天 ,A组与 B、C组创面平均残留面积及愈合面积百分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A组创面的新生上皮已完全覆盖整个创面 ,肉芽组织生长旺盛 ,肉芽组织中 v WF、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丰富 ,可见胶原沉积 ;B、C组创面仍见许多炎性细胞浸润 ,肉芽组织中 v WF、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少 ,?
- 闫国和粟永萍艾国平屈纪富冉新泽程天民庞学利肖红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皮细胞人羊膜创面愈合
- 人羊膜负载猪角朊细胞构建皮肤表皮替代物的实验研究(英文)被引量:6
- 2005年
- 背景:人羊膜为半透明的薄膜,含有多种促进细胞增殖的营养成分,是一种较好的负载角朊细胞的生物材料。目的:将人羊膜负载培养猪角朊细胞构建皮肤表皮替代物,并观察猪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生长增殖的形态特点。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单一样本研究,重复测量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1/11在创伤、烧伤和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完成。猪角朊细胞取自3月龄贵州小香猪。方法:将贵州小香猪的角朊细胞原代培养,传代扩增后,将角朊细胞以1.63×105/cm2的密度接种于人羊膜基质面,逐日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角朊细胞的生长增殖变化情况,并于培养3d与15d进行光镜、电镜观察,检测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的生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的生长情况。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接种后30min内明显见到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黏附,24h内大部分黏附生长,3d形成单层完全覆盖人羊膜。光镜下人羊膜负载角朊细胞3d,可见角朊细胞在人羊膜基质面黏附呈单层生长,细胞扁平紧密排列。扫描电镜下可见胞体呈多边形,多见胞膜突起。透射电镜下可见角朊细胞与人羊膜黏附良好,生长在人羊膜上的角朊细胞内有许多角质丝。生长至15d,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均可见,细胞因过于拥挤而隆起,因老化而形成较多碎片,部分细胞有空洞形成。结论:人羊膜是角朊细胞在体外培养的良好载体,对角朊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但人羊膜负载角朊细胞生长至15d,因老化部分细胞有空洞形成。
- 闫国和粟永萍汪峰艾国平程天民郑怀恩冉新泽肖红谭崇富
- 关键词:羊膜角蛋白细胞表皮
- PDGF-A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的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克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链(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 chain,PDGF-A)基因,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为骨架携带PDGF-A基因转染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为应用PDGF-A基因修饰bMSCs进行创面修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二步分离法,以人肝癌细胞总RNA为模板,扩增PDGF-A基因的全长cDNA编码序列,构建PDGF-A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PDGF-A,并将其导入病毒包装细胞PA317中,经G418筛选并扩增,以病毒液感染NIH3T3细胞,选出抗性克隆,测其病毒滴度,将高滴度病毒液感染bMSCs。采用RT-PCR、Southern blot和ELISA法,分别检测PDGF-A基因转染bMSCs的效率及PDGF-A在bMSCs中的表达水平;光镜、MTT法、成骨与成脂诱导分别检测bMSCs转染PDGF-A基因后的生长状态、增殖情况及干细胞特性。结果经测序验证,克隆到PDGF-A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与GenBank所报告的该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成功构建了PDGF-A链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PDGF-A,并实现了PDGF-A基因在bMSCs的稳定表达。bMSCs转染PDGF-A后的生长状态、增殖情况良好,且仍具干细胞特性。结论成功地将PDGF-A基因克隆到pLXSN载体中,并实现了PDGF-A基因在bMSCs中的稳定表达。bMSCs转染PDGF-A后仍具干细胞特性。
- 闫国和杨余亮侯爱莲王锋超许庆娥熊玮程天民王军平粟永萍
-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