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5060)

作品数:14 被引量:104H指数:7
相关作者:梁萍信飞何金海孙国武穆海振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气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降水
  • 8篇强降水
  • 6篇延伸期预报
  • 4篇汛期
  • 4篇气候
  • 4篇降水过程
  • 4篇长江中下游
  • 3篇振荡
  • 3篇正交函数
  • 3篇强降水过程
  • 3篇经验正交函数
  • 3篇MJO
  • 2篇低频振荡
  • 2篇夏季
  • 2篇梅汛期
  • 2篇经验正交函数...
  • 1篇低频
  • 1篇订正
  • 1篇东南
  • 1篇东南部

机构

  • 15篇上海市气候中...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上海区域气候...

作者

  • 5篇梁萍
  • 5篇信飞
  • 4篇何金海
  • 4篇孙国武
  • 3篇穆海振
  • 3篇李震坤
  • 3篇陈伯民
  • 3篇魏晓雯
  • 2篇陈葆德
  • 1篇李栋梁
  • 1篇史军
  • 1篇董广涛
  • 1篇丁一汇
  • 1篇汪佳伟
  • 1篇李德琳
  • 1篇魏恒

传媒

  • 3篇高原气象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大气科学研究...
  • 1篇第32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边界强迫场订正的区域气候模式对2013年夏季中国东部极端高温预测的改进试验被引量:2
2016年
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BCC_CM1.0的多年平均场进行订正,然后嵌套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建立基于边界强迫场订正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使用该系统进行28年夏季回报及2013年夏季业务预测,并与直接使用BCC_CM1.0模式与RegCM3模式嵌套的模式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引入边界强迫场订正技术后,区域气候模式系统对多年平均夏季气温、降水回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且回报的高温界限值分布更接近于观测。除对2013年夏季东北地区气温距平预测效果变差外模式系统对于2013年中国东部中部地区夏季气温距平异常偏高、夏季高温日数异常偏多等观测事实的预测性能有显著提高。区域气候模式系统回报的多年平均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观测更为接近是其对2013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预测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
董广涛陈葆德陈伯民史军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回报试验
长三角盛夏—初秋强降水的延伸期过程预报探析被引量:3
2014年
针对长三角汛期强降水过程,根据不同降水类型的特性,提出分时段建立低频模型并给出建模流程。综合分析长三角汛期强降水期的低频特性,将低频气旋及反气旋区分划分7个关键区。重点研究盛夏—初秋时段的强降水特征,在总结强降水期低频特征的基础上,借助EOF分解建立延伸期大—暴雨的预报模型:1区或2区有低频气旋维持并发展;6区、7区或5区存在低频反气旋。并且在7个关键区中1、2区的低频气旋及5、6、7区的低频反气旋为主要低频系统,起决定作用,而3区的低频系统为次要低频系统,起辅助作用。利用该模型提前30 d预报出2012年汛期最强降水过程,并分析本次过程的低频系统演变,给出动态演变模型。
信飞陈伯民孙国武王超
关键词:强降水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上海地区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分析被引量:32
2016年
作为一种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的监测诊断和预报预警已成为气象预报部门的业务重点,也是当今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为此,以上海短时强降水为例,利用上海地区2004—2012年11个基本气象站的逐时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资料,基于对所有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系统进行分类,重点分析了不同影响系统下短时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汛期(6—9月)平均每年发生8次短时强降水,其中,8月份发生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近一半。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城市雨岛特征,大值区位于中心城区及其下风向的近郊。2)产生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有准静止锋、热带气旋、低压倒槽、冷锋及中尺度对流系统。其中,准静止锋导致的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发生比例达67%,且多出现在6—8月;热带气旋影响下的短时强降水发生比例占17%,多出现在8—9月;其他影响系统导致的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较少。3)各类影响系统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不同的大尺度背景及作用:准静止锋类型有利于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热带气旋与高空急流辐散场相配合导致强烈的水汽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暖性低压倒槽使地面增湿减压,高空冷平流有利于高空辐散;冷锋有利于形成北侧下沉、南侧上升的经向垂直环流圈;中尺度对流系统则主要与非均匀加热导致的局地垂直环流及其伴随的冷空气卷入相联系。
魏晓雯梁萍何金海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环流背景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绘制低频天气图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根据NCEP/NCAR1再分析资料及GFS模式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及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制作EOF低频天气图。与Butterworth滤波方法提前设定低频周期不同,该方法遵从大气自身的时-频变化特征,能够及时调整显著周期,提取研究时段的主要低频振荡。跟踪分析表明:EOF低频天气图上的低频系统的准周期性和准定常性都较为稳定,能够反映大气环流的主要特性。比较而言,在EOF低频天气图上,中低纬地区的主要低频系统的位置及气流的辐合区更接近实际大气的主要特征。而Butterworth低频图对中高纬低频系统的刻画能力更强。可综合两种低频图的特点加以利用。另外,利用GFS模式的预报场获取未来1~10 d的EOF低频预报图,将其用于延伸期预报,可增长低频天气图方法的预报时效。
信飞李德琳王超孙国武
关键词:经验正交分解MORLET小波分析
近139年中国东南部站点气温变化的多尺度特征被引量:10
2015年
基于中国东南部5个百年站点年气温序列和3套全球表面温度资料(HadCRUT3、GISSTEMP、20CR再分析资料),采用处理非线性、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新方法—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分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东南部5个站点1873-2011年气温演变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并讨论了多时间尺度影响的全球一致性。结果表明,1873-2011年期间,中国东南部百年站点的年温度演变呈现年际、年代际、多年代际多个时间尺度的准周期变化和长期上升趋势。准64年周期的多年代际振荡和上升趋势分量对长期气温变化均有重要贡献。长期上升趋势分量在100年以上的观测温度变化趋势中占主要贡献,但准64年周期振荡对近50年观测温度变化趋势的贡献要大于上升趋势分量。百余年期间两个明显升温阶段(20世纪30-4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形成与准64年周期的多年代际变化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而长期趋势和6~16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对高温期的形成也有一定贡献。准64年周期的多年代际振荡对百余年温度变化趋势的阶段性转变起重要作用。中国东南部百年站点温度演变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具有全球性。准64年周期振荡对北半球温度趋势演变也有重要贡献,且北半球温度准64年周期振荡与百年站点温度变化速率的关系也较其长期升温趋势更为密切。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百年站点温度准64年周期振荡及其全球一致性有调节作用。
梁萍陈葆德
关键词:气温多尺度中国东南部
MJO在长江下游台汛期强降水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
针对台风降水过程开展延伸期预报是摆在气象业务科研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台风属热带天气系统,其发展的大尺度环境场受到包括MJO等在内的行星尺度季节内变率的调节。台汛期长江下游强降水过程主要与热带西太平洋10-3...
梁萍魏晓雯
关键词:MJO强降水
文献传递
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30~60d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预报指数被引量:13
2015年
研究低频振荡是目前开展强降水过程延伸期预报的有效途径。利用1981—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的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资料,分析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30~60 d低频降水的联系,并根据前期低频信号构造强降水过程预报指数。研究表明,(1) 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低频降水紧密相联,低频降水对强降水过程有显著贡献。在30~60 d低频降水显著年,强降水过程均发生在低频降水峰值阶段;但对于低频降水而言,仅有56%的峰值阶段发生强降水过程。(2) 当低频降水峰值阶段发生强降水过程时,来自东北亚和南海的低频位势高度低值系统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南北高、中间低”的低频位势高度分布有利于低频气流强烈辐合,并在经向上形成两个完整的反向低频垂直环流圈,促进了上升运动发展,导致强降水过程发生;而对于低频降水峰值未发生强降水过程的情况,北方冷空气南下较弱,高纬度低频影响系统位置偏北,长江中下游附近表现为“南高北低”的低频位势高度分布和单圈垂直环流,不利于低频气流强烈辐合。(3) 综合高、中、低纬的前期低频信号构造了强降水过程预报指数,对延伸期(10~25 d)长江中下游大范围强降水过程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魏晓雯梁萍何金海穆海振
关键词:强降水过程低频振荡长江中下游
长江中下游夏季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
<正>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是影响范围大、影响程度深的灾害性气象事件之一。诸如1998年、2011年等长江流域的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损失。已有从低频角度对长江中下游强降水过程的研究,或...
魏晓雯梁萍何金海穆海振
关键词:强降水梅汛期长江中下游
文献传递
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特征及其预报被引量:7
2014年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量、降水过程和气象干旱、洪涝区域等统计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逐日纬向风(u)、经向风(v)和水汽(q)资料,对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干旱的5月和暴雨洪涝的6月在大气低频系统分布、低频气流交汇和低频水汽输送等方面有显著不同。5月(6月)我国东部以东洋面,850hPa等压面先后维持西风带低频反气旋或低频气旋(西太平洋低频反气旋),导致长江中下游为单一的低频偏南或偏北气流(低频偏南气流与低频偏北气流交汇)。而且5月(6月)从西南.东北和东南-西北的低频-qv(gv)交汇于120°E,30°N及其附近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通量散度为辐散区(辐合区)。另外,5月无(6月有)自60°E,沿30。N向东传播的低频偏南风与自60°N,沿120°E向南传播的低频偏北风在长江中下游交汇。低频环流的不同特征,有利于5月干旱(6月洪涝)的维持。并对此次旱涝转折在延伸期预报(10,30d)时效内的预报取得较好的预报结果。
李震坤孙国武信飞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降水过程
汛期强降水过程与月内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10
2015年
利用1981 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选取长江中下游32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了该类强降水过程与月内(10~30天)低频降水的联系,并重点讨论了形成该类强降水过程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月内低频振荡周期。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基本位于降水低频振荡的峰值阶段。(2)梅汛期(6 7月)月内低频降水峰值位相前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西伸北进,高低空急流发展加强。在强降水过程发生期,高中低层配置出现垂直方向上的最佳耦合;而台汛期(89月)低频降水峰值位相前期,西太副高东退南撤,低空急流逐渐南落至长江中下游东南部,与高空急流相配合,为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3)梅汛期东北亚低频位势高度低值区南下,与中纬太平洋西传的低频波列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同时西太副高发展加强,造成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峰值位相南高北低的低频位势高度分布,有利于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台汛期伴随从热带西太平洋到日本海低频波列的西北向移动,菲律宾东北部的低频气旋及其北侧低频反气旋的降水峰值位相分别移至长江中下游和东北亚地区,导致暖湿、干冷气流在长江流域交汇,进而造成强降水过程。(4)菲律宾以东洋面低频强对流可作为梅汛期和台汛期强降水过程发生的前期热带信号,提前低频降水峰值位相10天左右。
魏晓雯梁萍何金海穆海振
关键词:强降水梅汛期长江中下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