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29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296)

作品数:11 被引量:222H指数:9
相关作者:吴明邵学新李文华叶小齐梁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土壤
  • 5篇湿地
  • 4篇潮滩湿地
  • 3篇有机碳
  • 3篇植物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2篇植被
  • 2篇植被类型
  • 2篇生源要素
  • 2篇湿地植物
  • 2篇通量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排放通量
  • 2篇微生物
  • 2篇物量
  • 2篇磷形态
  • 2篇CH
  • 2篇不同植被
  • 2篇不同植被类型

机构

  • 12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杭州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12篇吴明
  • 11篇邵学新
  • 4篇李文华
  • 4篇王蒙
  • 4篇叶小齐
  • 4篇梁威
  • 3篇蒋科毅
  • 3篇张文敏
  • 3篇周斌
  • 3篇姜小三
  • 2篇杨文英

传媒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土壤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湿地科学
  • 1篇湿地科学与管...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杭州湾南岸不同围垦年限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变化被引量:12
2014年
采集杭州湾南岸围垦农田土壤样品(0-10,10-20,20-30,30-40,40-50cm),分析不同围垦时期(10,40,60,120a以上)农田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有机碳活性组分变化规律总体上与土壤有机碳相近但亦有不同之处。随围垦时间增加,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呈增加趋势,但围垦40a以上,其含量均趋于相对稳定水平;其中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增幅依次为40.43%,14.23%,25.47%,13.68%。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但水溶性有机碳略有差别。水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减小,易氧化碳则相反。土壤有机碳与其活性组分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各组分与土壤全氮、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表明,随围垦年限延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但其稳定性有所下降,有机碳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有机碳动态特征。
张文敏吴明邵学新姜小三周斌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有机碳组分
杭州湾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被引量:69
2014年
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调查采集杭州湾自然滩涂湿地土壤样品(0~10 cm、10~20 cm、20~30 cm),比较分析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裸滩的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碳(ROC)和轻组有机质(LFOM)的变化。结果表明:(1)0~30 cm各土层,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和裸滩的SOC平均含量依次为3.87~5.08 g kg-1,6.46~6.78 g kg-1,4.33~4.48 g kg-1和4.99~5.25 g kg-1,互花米草SOC含量高于相同土层的其他类型;(2)互花米草DOC和LFOM平均含量分别为90.69~98.90 mg kg-1,2.35~2.95 g kg-1,高于相同土层的海三棱藨草、芦苇和裸滩,而裸滩ROC含量(2.06~2.22 g kg-1)却高于相同土层的其他三种类型;(3)芦苇、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DOC占土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无显著性差异,而相同土层的DOC占土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大小依次为裸滩〉海三棱藨草〉芦苇〉互花米草;(4) SOC和DOC、ROC、LFOM、全氮(TN)、土壤含水量、pH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关系(p〈0.01),各指标与pH之间均表现为负相关性。研究表明互花米草的入侵增强了滩涂湿地的固碳能力,有机碳活性组分能够反映有机碳库的变化。
张文敏吴明王蒙邵学新姜小三周斌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植被类型
杭州湾潮滩湿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布及其与磷形态的关系被引量:19
2013年
以杭州湾潮滩作为研究区域,对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磷形态、有机磷细菌数量及理化性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揭示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磷形态分布及转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杭州湾潮滩湿地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总体表现为7月最高(38.59~104.74 mg·kg-1·h-1),2月最低(8.21~40.61 mg·kg-1·h-1),且各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植被型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差异总体表现为芦苇(39.72~104.63 mg·kg-1·h-1)>互花米草(32.18~73.23 mg·kg-1·h-1)≈海三棱藨草(9.68~83.48 mg·kg-1·h-1)>光滩(8.21~49.50 mg·kg-1·h-1),其中光滩与其他类型土壤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机磷形态中的可交换态磷(Exch-P)、铁/铝结合态磷(Fe/Al-P)及钙结合态磷(Ca-P)的含量均表现为:5月>7月>10月>2月,5月与2月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机磷形态中的活性有机磷(L-P)的含量动态变化为:7月>5月>10月>2月;中等活性有机磷(ML-P)的含量表现为:2月>5月>10月>7月;非活性有机磷(NL-P)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磷细菌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8,p<0.01),有机磷细菌是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无机磷组分中的(Fe/Al)-P(r=0.39,p<0.05)、有机磷组分中的L-P(r=0.37,p<0.05)、NL-P(r=0.31,p<0.05)呈正相关,潮滩湿地土壤中的NL-P是生物有效磷的潜在磷源.
李文华邵学新吴明叶小齐
关键词:土壤碱性磷酸酶磷形态
Fertilization increases paddy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被引量:1
2012年
Field experiment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SOC) sequestration.We sampled soils from a long-term(25 years) paddy experiment in subtropical China.The experiment included eight treatments:(1) check,(2) PK,(3) NP,(4) NK,(5) NPK,(6) 7F:3M(N,P,K inorganic fertilizers+30% organic N),(7) 5F:5M(N,P,K inorganic fertilizers+50% organic N),(8) 3F:7M(N,P,K inorganic fertilizers+70% or-ganic N).Fertilization increased SOC content in the plow layers compared to the non-fertilized check treatment.The SOC density in the top 100 cm of soil ranged from 73.12 to 91.36 Mg/ha.The SOC densities of all fertilizer treatments were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heck.Those treatments that combined inorganic fertilizers and organic amendments had greater SOC densities than those receiving only inorganic fertilizers.The SOC density was closely correlated to the sum of the soil carbon converted from organic amendments and rice residues.Carbon sequestration in paddy soils could be achieved by balanced and combined fertilization.Fertilization combining both inorganic fertilizers and organic amendments is an effective sustainable practice to sequestrate SOC.
Shao-xian WANGXin-qiang LIANGQi-xiang LUOFang FANYing-xu CHENZu-zhang LIHuo-xi SUNTian-fang DAIJun-nan WANXiao-jun LI
杭州湾滨海湿地CH_4排放通量的初步研究
2013年4~9月,利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杭州湾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裸滩(Bar...
王蒙吴明邵学新
关键词:土壤
文献传递
杭州湾潮滩湿地磷素截留效应研究
潮滩植物在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探明杭州湾潮滩湿地植物磷储量特征,对植物生物量、磷含量及储量的季节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
邵学新吴明
关键词:湿地植物生物量生源要素
文献传递
杭州湾湿地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被引量:15
2011年
选取了杭州湾滨海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湿地以及光滩湿地,研究了土壤脲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磷酸酶活性及土壤溶解性碳(D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在0~20cm土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探讨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0~5cm)土壤的酶活性和有机碳含量最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与总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或溶解性碳呈负相关,表明不同的土壤酶对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组成的贡献不同。
杨文英邵学新梁威吴明
关键词:湿地土壤酶活性
杭州湾滨海湿地不同植被类型沉积物磷形态变化特征被引量:18
2012年
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0—5 cm和10—20 cm沉积物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及其形态变化特征,揭示湿地植被演替对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TP,互花米草(MC)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在IP中,可溶性松散态磷(Soluble and loosely bound P,SL-Pi)含量光滩(CK)最小、MC最大;还原态可溶性磷(Reductant soluble P,RS-Pi)含量芦苇(LW)和MC显著高于CK和海三棱藨草(BC);钙磷(Ca-Pi)含量CK和BC显著大于LW和MC。在OP中,活性有机磷(Labile Po,L-Po)含量最低、中等活性有机磷(Moderately labile Po,ML-Po)含量最高、非活性有机磷(Nonlabile Po,NL-Po)处于中间水平。IP是磷素的主要形态、占TP的74%—89%,而Ca-Pi又是IP的主要形态、于湿地沉积物淤积初期通过吸附沉淀作用存留。杭州湾湿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生物量积累和营养物质循环过程的变化导致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差异。植被演替初期,BC显著改变0—5 cm沉积物磷形态,对10—20 cm沉积物无显著影响;植物演替后期的LW和MC促使0—5 cm沉积物有机磷快速积累、10—20 cm沉积物有机磷小幅增加,同时促进Ca-Pi向可溶性、活性态磷转变。
梁威邵学新吴明李文华叶小齐蒋科毅
关键词:植被类型磷形态
杭州湾生长不同植物的潮滩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被引量:9
2013年
2011年10月,在杭州湾滨海潮滩,分别利用稀释平板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技术,研究生长不同植物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光滩相比,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芦苇(Phrag 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bcerniflora)3种植物的生长促进了潮滩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增加,细菌的数量在3大类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98%);生长不同植物潮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存在差异,光滩与生长海三棱藨草、芦苇和互花米草潮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理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生长互花米草与生长芦苇和海三棱藨草潮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理功能多样性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植物的生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潮滩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光滩与生长3种植物潮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优势种;糖类及其衍生物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是杭州湾潮滩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过程中的碳源利用的主要分异点。
李文华邵学新吴明梁威
关键词:植物类型微生物数量
杭州湾南岸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研究被引量:27
2014年
应用地统计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杭州湾南岸慈溪市域内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0~10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3.49~7.95 g kg-1,变异系数介于54.51%~67.34%之间,属中等程度变异;地统计分析得出块金效应变化范围为0.141~0.372,表现为较强空间自相关性;自表层至底层最优半方差模型依次为高斯、指数、指数、高斯和球状模型;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自滩涂向内陆呈递增趋势,其中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平行于海岸线的带状分布;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剖面深度增加呈递减规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围垦时期均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从研究结果看,慈溪市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研究结果可为了解杭州湾南岸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提供参考。
张文敏姜小三吴明邵学新周斌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地统计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