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科技局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0GG01070)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君王旭霞曾婧董瑞王胜林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山东省口腔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淄博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淄博市科技局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伊班膦酸钠对大鼠正畸源性牙移动及牙根吸收影响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对正畸源性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于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在山东大学西校区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30只6周龄雌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安装矫治器前3d实验组于腭侧黏骨膜下局部注射伊班膦酸钠50μL,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50μL,每3d注射1次直至实验结束。2组动物分别于安装矫治器后第3、7、14d各处死5只。检测大鼠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牙根吸收指数,并进行牙体牙周联合切片的组织学观察。结果安装矫治器后第7、14d时实验组牙齿移动距离、牙根吸收指数、破牙骨质细胞数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阳性表达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可抑制大鼠正畸牙齿的移动及牙骨质和牙本质的异常吸收,利于牙周组织受正畸力后的改建。
- 王胜林王旭霞曾婧李静董瑞张君
- 关键词:二膦酸盐伊班膦酸钠牙根吸收牙周组织
- 帕米膦酸钠对大鼠正畸源性根吸收及牙移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帕米膦酸钠对大鼠正畸源性根吸收及牙移动的作用。方法选取48只6周龄SPF级Wistar雌性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每只大鼠上颌分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在大鼠左侧第一磨牙近中腭侧黏骨膜下注射0.5 mmol/L帕米膦酸钠50μl,对照侧注射0.9%生理盐水50μl,每3天注射1次。分别于实验第3、7、14天时分批处死16只大鼠,随机选择8只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作牙周组织学切片进行牙根吸收指数的测定,另外8只用扫描电镜观察牙根吸收情况。实验数据用PASW statistics18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实验侧与对照侧牙移动的距离均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增加,第3、7、14天时实验侧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均小于对照侧,第7、14天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切片观察牙根吸收指数及电镜扫描结果都显示在第3、7、14天时实验侧相比对照侧牙根吸收少,在第7、14天时两侧牙根吸收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二膦酸盐帕米膦酸钠能够抑制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根吸收,减缓牙移动的速度。
- 李海燕王旭霞曾婧刘宛鑫董瑞张君
- 关键词:帕米膦酸钠正畸牙移动牙根吸收
- 伊班膦酸钠在正畸源性根吸收中对破骨细胞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观察牙齿移动过程中破牙骨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表达的变化,研究伊班膦酸钠对大鼠正畸源性根吸收的作用。方法选取48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齿移动动物模型,并设置自身对照。所有大鼠均于安装矫治器前3天在实验侧牙齿近中腭侧黏骨膜下局部注射50μL伊班膦酸钠,对照侧注射50μL生理盐水。每3天注射一次至实验结束。实验第3、7、14天各处死16只大鼠,随机选择8只作组织学切片观察,另外8只作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①实验第7天和14天实验侧破牙骨质细胞数量小于对照侧(P<0.05);②实验第7天和第14天实验侧牙周组织压力侧ODF阳性表达程度低于对照侧(P<0.05);③SEM结果显示,实验侧第3、7和14天牙根表面吸收陷窝较对照侧数量少、面积小。结论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可以减少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降低牙周组织压力侧ODF阳性表达程度,减少正畸源性根吸收的发生。
- 丛淑敏王旭霞张丽娜李涛王胜林李静张君
- 关键词:伊班膦酸钠牙根吸收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 帕米膦酸钠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破牙骨质细胞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研究帕米膦酸钠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4只6周龄SPF级健康雌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每只大鼠上颌分实验侧和对照侧,于安装矫治器前3 d,于实验侧大鼠第一磨牙近中腭侧黏骨膜下注射帕米膦酸钠50μL,对照侧注射0.9%生理盐水50μL,每3 d注射1次。于正畸加力3、7、14 d时分批处死8只大鼠,制作牙周组织切片,观察破牙骨质细胞数量,免疫组化观察ODF的表达情况。采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侧在3、7、14 d时,第一磨牙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的数目均少于对照侧,其中,7、14 d时两侧差异显著(P<0.05);实验侧在3、7、14 d时,第一磨牙压力侧ODF阳性表达均低于对照侧,其中,7、14 d时两侧差异显著(P<0.05)。结论:局部注射二膦酸盐帕米膦酸钠能够减少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及ODF的阳性表达。
- 曾婧王旭霞贾玉龙马丹王胜林张君
- 关键词:帕米膦酸钠正畸牙移动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 伊班膦酸钠对正畸源性牙根吸收面积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通过牙齿移动距离的差异、牙周组织中破牙骨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及牙根吸收面积的差异,研究伊班膦酸钠对大鼠正畸源性牙根吸收的作用。方法:48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齿移动动物模型,设置自身对照,对照侧为对侧未注药侧。在大鼠上颌双侧第一磨牙与上切牙之间安置一0.012英寸镍钛拉簧,施力60 g左右,所有大鼠均于安装矫治器前3 d在实验侧(大鼠上颌左侧)移动牙齿近中腭侧黏骨膜下局部注射50μL伊班膦酸钠,对照侧(大鼠上颌右侧)注射50μL 0.9%氯化钠液。每3 d注射一次直至实验结束。实验第3、7、14 d随机选择8只大鼠处死。分离大鼠头颅骨,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 mm)测量上颌双侧第一磨牙移动的距离,并制备大鼠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两侧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采用图像处理软件对两侧的牙根吸收指数进行分析。结果:①牙齿移动距离随实验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实验第3 d,实验侧和对照侧的牙齿移动距离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第7 d和14 d,实验侧的牙齿移动距离均小于对照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侧第3 d、7 d和14 d大鼠第一磨牙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数量均小于对照侧,且第7 d和14 d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侧第3 d、7 d和14 d大鼠牙根吸收指数均小于对照侧,牙根吸收程度均比对照侧轻,且第7 d和14 d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可以减缓正畸牙齿移动的速度,减少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减少正畸源性牙根吸收的发生。
- 李涛张丽娜王旭霞马丹刘宛鑫董瑞张君
- 关键词:伊班膦酸钠正畸牙移动牙根吸收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