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SH002)

作品数:12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刘翠霞顾理辉李刚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社会
  • 3篇知识
  • 2篇性知识
  • 2篇终结
  • 2篇主义
  • 2篇公众
  • 1篇地方性知识
  • 1篇新马克思主义
  • 1篇信任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编辑
  • 1篇知识建构
  • 1篇知识体系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学
  • 1篇社会实践
  • 1篇社会实践教学
  • 1篇社会行动
  • 1篇社会学
  • 1篇社会学想象力

机构

  • 12篇南通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7篇刘翠霞
  • 1篇顾理辉
  • 1篇李刚

传媒

  • 4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西部学刊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理念反思被引量:6
2014年
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以"经验认知"为导向,带有较强的形式化、精英化、功利化倾向,忽略了社会实践本身其实是一个知识生产建构的过程。切入建构主义视角,将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的核心理念转换为更高层次的"研究",鼓励学生"像研究者一样"参与社会实践,是走出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困境的有效思路。社会实践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共同参与基础上的研究活动,教师和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两者在参与对话中形成的主体间性推动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学(生)-研究"三者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形成了循环往复递进的关系,由此促进了知识的再生产与进步。这些思想为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线索与策略依据。
刘翠霞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观社会实践教学显性知识默会知识知识建构
知识的力量: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审思——基于一项科普干预实验与调查的探索性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人类目前正处于一个风险生产分配逻辑日益统治财富生产分配逻辑的时代,公众对风险的感知情势成为现代社会建制结构与系统运行机制的缩影。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是多重复合性的,除了心理认知、情感态度、人格特征、文化价值观等的约束之外,知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运用类型学工具,将知识分为三类,通过问卷调查与科普干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知识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结果部分验证了"公众风险感知的知识弱化假设":作为承载表征地方性知识(知识Ⅱ)的社会信任感、生活安全感、亲科学倾向与公众的风险感知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前两者会降低公众对风险的感知程度,而后者的影响则呈现出复杂的多样化模式;普遍性或科学性知识(知识Ⅰ)对风险感知的影响受到风险类型与特征的制约,其会使公众对环境以及技术应用风险的感知发生较明显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的方向和强度却是有差异的,比如对于技术应用风险感知的弱化作用较强,而对环境风险感知的强化作用较突出;介于科学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科普性知识(知识Ⅲ)对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弱化作用,但这种作用的范围局限于特定知识及其相应风险。在知识劳动分工日趋专业化的当代社会,公众相关科学知识的缺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跳出"科普无用论"与"科普万能论"的羁绊,使公众对风险的感知能够建立在真正理性开明的基础之上,是未来科普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刘翠霞
关键词:风险感知地方性知识
社会何以终结?——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证逻辑被引量:2
2014年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以对"消费社会"的分析为核心,运用物、消费、符号、仿真、内爆等概念论证了"社会的终结"命运,为我们理解"社会何以终结"这一问题提供了独树一帜的逻辑线索。鲍德里亚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符号学转向为方法论基础,围绕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分化逻辑与发展趋势,以对物体系的分析为起点,论证了从消费社会的产生到拟像社会的到来再到社会的终结的必然性。他的思想体系中暗含的"社会何以终结"的论证线索,使他一反主流社会学关于"社会何以可能"的经典论题,通过本体论的颠倒、认识论的逆反和方法论的转向,扩展了社会学想象力的空间,也为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另一种视点与可能。
刘翠霞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物体系
社会学想象力的空间拓展——哈维的后现代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启示被引量:2
2015年
哈维的后现代性新马克思主义将地理学的空间范畴整合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运用时空压缩、时空修复等概念,围绕空间与资本的关系衍变对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状况进行了诊断,并结合城市空间实践的研究,分析了不平衡的地理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后果。他在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冲突论"渊源之外增设了一条新的"空间"逻辑链条,将社会学与地理学关联起来,既拓展了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想象力"的空间,也将社会学的想象力从历时的、以个人与社会一体化为中心的视角延展至被忽略的"空间"领域,为理解近些年来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具体分析范本。
刘翠霞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哈维
科学公信力的生成逻辑与实证检验被引量:3
2018年
科学公信力概念的提出既是创造性地将"公信力"移植入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的结果,也是审视理解现代社会科学与公众紧张关系的一个崭新视角。从公众优位的立场出发,科学公信力可被视为公众在理性权衡科技进步的影响后果的基础上,对科学知识及其生产者的信任度。具体而言,公众对科学的工具性信任、伦理性信任和符号性信任的相互作用机制推动了科学公信力的生成与演进。公众对科学的工具性信任亦即对"科学带给人类诸多福音"的效果的信任,是科学公信力产生的基础。而伦理性信任亦即公众对科学家人格能力等美德的信任,它既是工具性信任过渡到对人的信任的结果,也是确保工具性信任持续存在的重要条件。符号性信任亦即公众对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客观准确性的信任,是工具性与伦理性信任得以实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保障,将科学公信力限定在与真理有关的框架范围内,使得对其的探究能与其它公信力区别开来。经过实证检验,尽管影响三个维度的因素有些差异,但三者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力和解释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会引起科学公信力的损耗流失。因此,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必须重视科技风险的治理,优化完善科学共同体的考评机制,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管,提升公众参与科学的兴趣和能力,捍卫科学的客观公正形相。
刘翠霞
专家(主义/知识)的终结?——公民科学的兴起及其意义与风险被引量:7
2018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公民科学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既是科学公信力危机的勘定鉴证,也是应对化解这一危机的践行方略的表征展演。公民科学将公众参与的范围扩展到科学知识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各个环节,打破了专家(知识)与公众(常识)之间的界限,终结了专家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专家(知识)的消亡。公民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专业性不足、知识产权不清、志愿者失灵、虚假式参与等难题风险,需要一种追求治理正义的反思型专家(知识)的介入干预方能规避消解。二十一世纪初柯林斯和埃文斯倡导的科学的社会研究的SEE(专家知识与经验的研究)转向或曰规范转向为理解探索当前公民科学的困境和出路提供了一种新的话语与实践的可能。
刘翠霞
关键词:科学主义专家知识公民科学
公众理解科学:模型变革与范式改进被引量:13
2017年
"公众理解科学"(简称PUS),是理解现代社会科学与公众关系的第一个重要范式。它以公众"知识的缺失"为前提预设,强调科学家填补"认知鸿沟"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因而也被称之为"缺失模型"。但建立在缺失预设基础上的PUS,连同其先见命题"无知导致猜忌与落后"以及基本推论"科学家自上而下传递知识即可改变公众无知状态",在逻辑推理与实践应用中都遭到了否证。在面对缺失模型本身缺失困境时,诸多学者从内部和外部提出了各种修复策略:或者反转PUS,强调科学家自我反思理解公众的重要性;或者主张打破认知的不对称性,实现科学与公众的平等对话;或者提倡公众参与科技决策与项目研究,构筑新的"公民科学"的知识生产格局。应该说,这些反思、对话、参与策略模型与缺失模型之间既有断裂也有关联,因而可以把它们统一纳入到PUS中的"理解"范畴视域下加以把握"理解"与缺失、反思、对话、参与之间的复杂联系,并借由对诠释学"理解"观的转译衍伸以重新理解PUS的价值以及化解科学的公信力与合法化危机。
刘翠霞
关键词:公众理解科学
系统视野下的科学家社会责任探析
2013年
以系统论为指导,尝试从系统要素与系统思维原则的分析视角,来探索一个能够完整阐释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系统分析框架。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系统由求知责任、职业责任及公益责任三大要素构成。求知责任是科学家社会责任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求知责任要求科学家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中坚持对客观实在的本体论承诺,对科学事实的高度尊重,对科学方法的自觉运用,对科学精神的自觉弘扬。科学家的职业责任包括遵守基本职业准则、公开科学研究成果和推进科学创新三个方面。促使科学的健康发展、积极参与或影响政府的决策和积极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构成了科学家基本的公益责任。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系统思维分析过程还体现了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动态发展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李刚
关键词:科学家社会责任
社会行动(者)视域下学术编辑的理想类型反思——基于帕森斯模式变量框架的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编辑是一种社会行动(者),作为社会行动(者)的学术编辑具有主体间性与文本间性相统一、知识的传播性与生产性相统一的特性。根据帕森斯模式变量框架的分析,学术编辑的行动取向可以划分为"以人为本"与"以文为本"两种"理想类型"。现实中的学术编辑实践大都处于两种理想类型的中间地带。真正理想的学术编辑应以是否有利于科学的知识的传播和生产为衡量标准。学术编辑可以充分发挥沟通理性,在与作者、读者、同行、文本等的互动交流中寻求合理合适的编辑策略与机制,通过不断的交往实践完成知识传播与生产的使命。
顾理辉
关键词:学术编辑帕森斯
科学何以成为一种独特的知识体系?——关于科学划界与科学形相反区隔化建构的思考被引量:1
2019年
对科学是如何与其他事物区隔开来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形相的知识体系这一问题的解答,与划界问题及其争论密切相关。从科学史发展历程来看,认识论上的“真理”诉求、分工建制上的“公正”配置、主体地位上的“精英”身份、伦理品性上的“美德”精神、功能效用上的“福音”力量构成了正统标准科学的基本形相。由于划界标准中存在一元还是多元、刚性还是弹性的巨大争议,划界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相对主义者因此主张通过否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而取消划界问题来消解这一难题。这种相对主义的处理方式以极端化的形式瓦解了划界问题的意义价值。边界运作理论通过回归实践以及对研究科学形相建构过程必要性的强调,打破了标准论与消解论两种方案之间的对立。从边界运作理论的角度看,经由对自我的正当化、对异己的污名化、对问题的免疫化、对知识的科普化、对他者的涵摄化等一系列边界运作策略的运用,科学的标准形相得以被建构;这五种策略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统一性的整体运作机制,在区隔与反区隔的张力空间中共同建构和维系着标准科学的基本形相,其中既有通过边界区隔对这些形相的正向塑造与逆向确证,也有通过边界防御对形相偏差的反驳与辩护,更有通过边界跨越对其良好公众形象的谋划与强化。
刘翠霞
关键词:科学划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