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385)
- 作品数:8 被引量:126H指数:7
- 相关作者:张云慧程登发姜玉英陈林赵琦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探照灯诱虫带对迁飞草地螟的空中阻截作用被引量:12
- 2009年
- 针对2008年8月初草地螟1代成虫在北京市区的突然暴发,利用300台探照灯诱虫器在北京北郊建立两条阻截带,并辅以频振式杀虫灯形成立体式防控。安置探照灯诱虫器阻截带之前,延庆(阻截带前)、昌平(阻截带间)、朝阳(阻截带后)3个地区地面灯诱虫器日平均诱虫量差异不显著(F=1.317,n=87,p=0.273>0.05),日诱虫量呈极显著相关[R(延庆-昌平)=0.994(p<0.01),R(延庆-朝阳)=0.995(p<0.01),R(昌平-朝阳)=0.920(p<0.01)];设置阻截带后日平均诱虫量差异呈极显著水平(F=8.486,n=231,p<0.01),昌平和朝阳日诱虫量呈极显著相关(R=0.904,p<0.01),延庆和昌平呈显著相关(R(延庆-昌平)=0.475,p<0.05),延庆和朝阳相关性不显著(R=0.287,p>0.05)。结果表明探照灯诱虫器可有效拦截空中迁飞的草地螟成虫。设置探照灯诱虫器阻截带这一应急措施不但确保了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而且也可作为一种新的植物保护技术在生产中加以应用。
- 张云慧杨建国金晓华程登发田喆李云龙
- 关键词:草地螟迁飞
- 2010年牧区2代草地螟成虫迁飞的虫源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危害我国北方农牧区的重要迁飞性害虫,明确其迁飞、扩散规律以及与境外虫源交流情况,对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6月1日至9月17日,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观测资料,结合探照灯和地面灯灯诱虫情、迁飞高峰期雌虫卵巢解剖、区域大气环流形势和迁飞轨迹分析,在内蒙古锡林浩特西郊研究了牧区2代草地螟的迁飞过程,结果表明:2010年牧区2代草地螟迁飞高峰期出现在2010年8月8日至8月21日,高峰日为8月11日,高峰日探照灯诱虫量达9167头,卵巢发育级别以1—2级为主,高峰日雷达回波主要集中在300—400 m。轨迹分析显示:迁飞高峰期8月8日、8月10—12日牧区草地螟迁飞虫源主要来自蒙古共和国东南部及中蒙边境地区,由蒙古气旋西南侧的西北气流输送进入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再随西南气流迁入呼伦贝尔草原。
- 张丽张云慧曾娟姜玉英程登发
- 关键词:草地螟迁飞大气环流
- 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的虫源分析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研究越冬代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在北京地区的灯下消长动态和迁飞虫源,为其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09年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探照灯和相关设备对旋幽夜蛾的迁飞过程开展实时监测,通过GRADS图形处理软件分析其迁飞高峰期盛行的空中风场,结合Hysplit_4软件对其迁飞轨迹进行分析,探讨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扩散的虫源。结果旋幽夜蛾迁飞高峰期,卵巢发育进度集中为2—3级,雌雄性比>1,高峰期过后雌雄性比<1;夜间迁飞主要集中在风向有利风速较大的300—500m高度,持续飞行时间可达8h以上;轨迹分析显示,虫源主要来自陕西、山西北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呼和浩特、乌盟等中西部地区,随偏西气流向东北、东南方向迁飞扩散。结论越冬代旋幽夜蛾具有明显的迁飞现象,根据其迁飞行为进行早期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 张云慧程登发姜玉英张跃进孙京瑞
- 关键词:TRIFOLII迁飞雷达监测
- 迁飞性昆虫的研究方法
- 昆虫迁飞往往导致害虫的大暴发,明确迁飞性害虫的迁飞规律,加强对迁飞性害虫的预测预报,对及时有效防治迁飞性害虫发生为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研究昆虫迁飞现象的试验方法,并对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 齐会会张云慧孙京瑞程登发
- 关键词:农业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灯光诱虫昆虫雷达
- 草地螟2007年越冬代成虫迁飞行为研究与虫源分析被引量:49
- 2008年
-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危害我国北方农牧业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明确草地螟的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长期观测,迁飞高峰期雌虫卵巢解剖、大区环流分析、各地虫情信息收集和利用Hysplit_4模型进行轨迹分析,研究了2007年越冬代草地螟的空中迁飞行为和东北地区严重暴发的草地螟虫源。结果表明:6月7-9日,雷达观测点诱虫灯内草地螟具有典型迁飞昆虫生理特征;草地螟主要在夜间迁飞,飞行高度集中在300-500m,400m是主要飞行高度,迁飞高峰期夜间迁移可持续9h。东北地区严重发生的草地螟虫源,一部分来自内蒙古乌盟地区,一部分来自蒙古共和国中东部及中俄边境地区。据此推测我国与国外草地螟存在虫源交流。
- 张云慧陈林程登发姜玉英吕英
- 关键词:草地螟迁飞雷达观测虫源
- 昆虫雷达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 昆虫雷达是经过专门改进或设计的一种雷达,它在监测昆虫迁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更好地了解昆虫迁飞的习性、空中分布状况及迁飞路线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方法。本文综述了昆虫雷达的一些基本概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并对这些应用进行总...
- 张丽张云慧程登发
- 关键词:昆虫雷达迁飞
- 文献传递
- 草地螟地理种群的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
- 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中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农牧业产区的重要害虫.具有迁飞性、为害隐蔽性、暴发性和广食性等特点.尤其对幼苗期作物为害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已经4次严重爆发危害,造成了巨...
- 郭道磊张云慧孙京瑞程登发
- 关键词:草地螟AFLP
- 旋幽夜蛾各虫态的过冷却点测定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 探明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各虫态的耐寒性。[方法]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旋幽夜蛾1~5龄幼虫、蛹(滞育、非滞育)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各龄幼虫过冷却点随龄期的增加逐渐升高,1龄幼虫(-13.63 ℃)〈2龄幼虫(-12.50 ℃)〈3龄幼虫(-11.08 ℃)〈4龄幼虫(-11.05 ℃)〈5龄幼虫(-10.04 ℃)。相邻龄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均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虫态过冷却点滞育蛹(-24.94 ℃)显著低于非滞育蛹(-21.91 ℃),雌蛹(-23.84 ℃)〈雄蛹(-23.52 ℃),雌成虫(-15.75 ℃)〈雄成虫(-15.44 ℃),但雌雄蛹和雌雄成虫之间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结论] 旋幽夜蛾各虫态过冷却点变化为蛹(-23.67 ℃)〈成虫(-15.60 ℃)〈幼虫(-11.48 ℃),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为旋幽夜蛾的越冬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赵琦张云慧韩二宾刘怀程登发
- 关键词:旋幽夜蛾过冷却点越冬
- 旋幽夜蛾生物学习性及研究进展
-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一种北方地区杂食性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为害日益严重但缺乏相关研究。本文描述了旋幽夜蛾的形态特征和在我国的发生地区及为害现状,综述了外界环...
- 赵琦张云慧程登发孙京瑞刘怀
- 关键词:旋幽夜蛾
- 文献传递
- 草地螟夜间迁飞行为及虫源分析
- <正>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农牧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自1995年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第3个暴发周期以来连续多年大发生,给我国农牧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弄清草地螟的空中迁飞行为、迁飞路线对草地螟的早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200...
- 张云慧程登发陈林孙京瑞田喆
- 关键词:草地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