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572048)

作品数:48 被引量:192H指数:8
相关作者:田金文柳健陈新武郑胜孙玉秋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三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自动化与计算...
  • 17篇电子电信
  • 2篇理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22篇图像
  • 12篇波变换
  • 10篇小波
  • 7篇纹理
  • 7篇小波变换
  • 7篇轮廓波
  • 7篇轮廓波变换
  • 7篇检索率
  • 6篇纹理图像
  • 4篇信号
  • 4篇信号处理
  • 4篇随机共振
  • 4篇图像融合
  • 4篇位平面
  • 4篇滤波
  • 3篇序列图
  • 3篇序列图像
  • 3篇直方图
  • 3篇数字水印
  • 3篇水印

机构

  • 29篇华中科技大学
  • 10篇信阳师范学院
  • 9篇三峡大学
  • 6篇长江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焦作师范高等...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测绘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6篇田金文
  • 12篇柳健
  • 11篇陈新武
  • 10篇郑胜
  • 7篇孙水发
  • 6篇孙玉秋
  • 4篇龚俊斌
  • 4篇刘玮
  • 3篇蒋铭
  • 3篇万钧力
  • 3篇田岩
  • 2篇王樟
  • 2篇熊承义
  • 2篇杨长才
  • 2篇谭毅华
  • 2篇王志成
  • 2篇马文娟
  • 2篇王超
  • 2篇叶瑾
  • 2篇郭建涛

传媒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长江大学学报...
  • 4篇红外与激光工...
  • 4篇光电工程
  • 4篇Wuhan ...
  • 3篇信阳师范学院...
  • 3篇计算机应用研...
  • 2篇通信学报
  • 2篇中国图象图形...
  • 1篇系统工程与电...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计算机工程
  • 1篇微电子学与计...
  • 1篇计算机应用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中国科学(E...
  • 1篇无线通信技术
  • 1篇微计算机信息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0
  • 7篇2009
  • 11篇2008
  • 15篇2007
  • 8篇2006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映射的复轮廓波变换纹理图像检索系统被引量:2
2009年
轮廓波变换纹理检索系统检索率比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轮廓波变换域系数的振荡性和移变敏感性。为了克服轮廓波变换的这些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映射的复轮廓波变换。在该变换的基础上,采用变换域子带系数的能量和标准偏差序列作为特征向量,以Canberra距离为相似度度量标准,构造了一种纹理图像检索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征向量长度、检索时间、所需存储空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基于映射的复轮廓波变换检索系统比轮廓波变换检索系统具有更高的检索率。
陈新武龚俊斌刘玮田金文
关键词:纹理图像轮廓波变换检索率
小波多尺度分析不同融合准则的算法研究
2008年
在分析小波多尺度变换的基础上,对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在不同频率域,针对低频部分和高频部分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融合策略,保留其轮廓,增强其细节信息。在高频部分分别建立不同的融合算法(基于局部方差融合、基于局部能量融合、基于边缘算子融合),对不同聚焦的可见光图像以及红外图像进行融合实验,并且应用客观评价指标信息熵、交叉熵、标准差对融合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边缘算子融合的效果优于基于局部方差融合和基于局部能量融合。
孙玉秋郑妤李亮
关键词: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图像融合
基于映射的复Contourlet-1.3纹理图像检索被引量:2
2010年
轮廓波变换纹理检索系统检索率比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轮廓波变换较低的移不变水平和变换域系数较高的振荡性。为了克服轮廓波变换的这些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映射的复Contourlet-1.3轮廓波变换,并证明了该变换的移不变性质。在该变换的基础上,采用子带系数的能量和标准偏差序列作为特征向量,以Canberra距离为相似度度量标准,提出了一种纹理图像检索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征向量长度、检索时间、所需存储空间相同的情况下,基于映射的复Contourlet-1.3检索系统比基于同样架构的实数轮廓波变换、实数Contourlet-2.3、基于映射的复轮廓波变换、基于映射的复Contourlet-2.3等检索系统有更高的检索率。
陈新武高岳马占卿郭建涛
关键词:纹理图像检索检索率
基于六边形结构边缘检测算法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将直线插补运算与六边形图像结构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边缘检测方法.先用高斯滤波器对图像进行滤波,再使用Sobel算子进行边缘检测,最后按给定阈值对边缘进行精确提取,经过这3个步骤完成图像的边缘检测.通过实验验证了六边形图像结构的Canny边缘检测算法比常见的Canny边缘检测方法更精确、更能抑制噪声;而且直线插补运算在图像边缘检测中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比非线性插补计算效率高.
李海华万亮亮
关键词:边缘检测高斯滤波器
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矢量化方法被引量:2
2007年
从土地利用图件的特征出发,提出了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矢量化流程,并对线状目标半自动提取和边界一致性轮廓优化等关键技术进行探讨,提出了基于方向估计的变向骨架跟踪算法,快速有效地实现了线状目标的半自动提取;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色点的边界一致性轮廓优化策略,有效地解决了图斑共用边界的同一化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完全满足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实用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柳健卢敏明德烈
关键词:矢量化
高性能的字级顺序和并行的位平面编码方法及其结构被引量:4
2008年
提出一种新的实现字级顺序和并行编码的高性能位平面编码方法及其VLSI结构.新的位平面编码方法采用编码通道预测技术和并行流水线技术来有效减少对存储器的访问和增加系统的并行处理能力,经由一次扫描可实现对一个子块内全部系数所有位样本的编码.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现字级顺序编码的并行位平面编码结构和一种多字并行的高速结构.比较最新的设计,新的字级并行结构在实现单时钟周期完成1个系数编码的情形下,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硬件成本.新的多字并行高速结构通过采用高度的并行处理技术,能够在单时钟周期完成对一个条带列4个系数的编码,完成一个N×N子块系数的编码只需约N2/4个时钟周期.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新的实现具有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良好的性价比,可有效地应用于低功耗系统的设计.
熊承义田金文柳健
关键词:位平面编码
基于支持度变换的水平集人脸轮廓提取方法被引量:5
2008年
提出了一种新的人脸轮廓提取方法,该方法将水平集与支持度相结合.首先将人脸图像进行支持度变换得到支持度图像,在此基础上,用支持度图像计算几何活动轮廓模型的边缘指示函数,在演化过程中先选取参数较小的边缘指示函数,使得边缘指示函数对眉毛不敏感,演化曲线过眉毛后选取参数较大的边缘指示函数,使得演化正确收敛于人脸轮廓.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人脸轮廓提取效果较好,收敛速度快.
杨长才郑胜叶瑾
关键词:水平集人脸轮廓提取
基于PLS小波双立方配比插值的图像复原研究
2013年
针对人脸图像复原问题,提出了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PLS)的超分辨率复原技术与小波双立方配比插值放大结合的算法。对低分辨率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后得到的3个高频子图像插值,然后用小波逆变换进行重建。同时对低分辨图像进行双立方插值,插值后的图像与小波重建图像进行融合,提取融合图像特征作为训练样本,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进行样本训练,最后得到复原高分辨率图像。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小波双立方配比插值的图像复原算法比传统插值算法(最近邻插值、双线性插值、三次样条插值)在人脸图像复原方面效果好。
田洲孙玉秋谢先招张丽玲邢耀
关键词:超分辨率偏最小二乘法图像复原
嵌入式块编码的快速算法和结构被引量:3
2006年
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JPEG2000位平面编码算法实现的低效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的基于字级顺序的嵌入式块编码方法。新的编码方法采用对样本的编码通道预测和样本的上下文形成并行流水线执行的技术,实现了对一个子块系数的所有位平面多通道编码的一次扫描顺序完成。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现字级顺序且多字并行的高速结构,能够在一个时钟周期同时执行对一个条带列4个系数的上下文形成,完成对一个N×N子块系数的上下文形成只需大约N2/4个时钟周期。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新的结构比较同类最新设计具有更快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良好的加速比成本的性能。
熊承义侯建华田金文柳健
关键词:位平面编码块编码
A Scalable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for IPv6
2006年
The next generation protocol IPv6 brings the new challenges to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network base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that support both IPv6 protocol and IPv4 protocol. This system's architecture is focused on performance, simplicity, and scalability. There are four primary subsystems that make it up: the packet capture, the packet decoder, the detection engine, and the logging and alerting subsystem. This paper further describes a new approach to packet capture whose goal i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apture process at high speeds. The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 system has a good performance to detect IPv6 attacks and IPv4 attacks, and achieves 61% correct detection rate with 20% false detection rate at the speed of 100 Mb·s^-1.
LIU Bin LI Zhitang LI Zhanchun
关键词:IPV6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