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4095)

作品数:5 被引量:94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宝善葛洪魁王伟涛王彬徐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北京市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3篇震源
  • 3篇波速
  • 3篇波速变化
  • 2篇气枪震源
  • 2篇人工震源
  • 1篇低速带
  • 1篇地壳
  • 1篇地下介质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波走时
  • 1篇地震断裂
  • 1篇地震断裂带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前后
  • 1篇地震台
  • 1篇地震台站
  • 1篇地震图
  • 1篇动态监测
  • 1篇断裂带

机构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北京民族大学

作者

  • 6篇王宝善
  • 5篇葛洪魁
  • 2篇杨微
  • 2篇袁松湧
  • 2篇王伟涛
  • 2篇贾玉华
  • 1篇宋丽莉
  • 1篇倪四道
  • 1篇林建民
  • 1篇李宜晋
  • 1篇徐平
  • 1篇陈海潮
  • 1篇王彬
  • 1篇陈顒
  • 1篇郭志伟
  • 1篇辛维
  • 1篇陈剑雄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地震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国中东部地震台站噪声互相关函数中面波前驱信号的分析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利用中国中东部地震台网中430个宽频带台站2008和2009两年的垂直分量记录,我们计算了台站对之间的噪声互相关函数(Noise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NCF).在相当多的NCF中,沿大圆路径传播的瑞利面波信号之前存在一个较强的前驱信号,该信号持续时间约50s,频率范围为0.07~0.12Hz.此信号在同一台站对的NCF中稳定存在、到时相同,而在不同台站对的NCF中到时不一致,这表明该信号可能源于一个固定的较小区域内持续存在的噪声源.基于格点搜索方法的定位结果显示该噪声源位于日本九州岛附近,其激发出的信号传播速度约2.7km/s.假定该信号由一点产生,我们计算了合成地震图,合成地震图与观测到的前驱信号基本一致,验证了定位结果的可靠性.此噪声源会对特定路径上的面波信号产生干扰,在相关研究中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避免.该噪声源的物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王伟涛倪四道王宝善
由精密控制人工震源观测到的绵竹5.6级地震前后波速变化被引量:42
2010年
地震危险区断层的应力状态变化及其精确测量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主动震源探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可能.汶川大地震后,结合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在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跨越龙门山断裂带前山断裂,利用10 t精密控制人工震源进行了连续监测试验,在试验观测期间的2009年6月30日凌晨2时3分,当地发生了M_s 5.6级地震,地震前后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该地震发生前后,穿过断裂带的直达S波走时发生了时延为5~9 ms的微弱变化,射线路径上的平均波速相对下降了约0.3%,该时延主要是由地震同震效应引起的断裂带内应力调整和物性变化造成的.所使用的精密控制人工震源性能稳定,适于开展断层监测.这一结果对于发展断裂带主动震源动态监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杨微葛洪魁王宝善袁松湧宋丽莉贾玉华李宜晋
关键词:波速变化动态监测反褶积
单轴加载条件下瑞利波偏振和不同震相波速对应力敏感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岩石应力状态的改变会使接收到的波形发生变化,这是利用弹性波检测介质性质和应力变化的基础。研究对应力敏感的弹性波参数及其分析方法对于发展介质应力监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验室内以长方体花岗岩为样本,在不同的单轴压力下重复激发超声波且用三分量的传感器接收,利用记录的全波形信息研究了不同震相的到时、Rayleigh波偏振与岩石应力状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不同震相的波速对应力变化的敏感性为10-8/Pa数量级,且敏感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Rayleigh波>S波>P波。②随着应力的增大,Rayleigh波偏振变强,但其敏感性随应力增大而变小,这反映出了介质性质的非线性变化特性。③应力较小时,Rayleigh波偏振对应力的敏感性比波速大数倍。
辛维王宝善郭志伟葛洪魁
关键词:波速变化应力变化
气枪探测资料对华北地区地壳低速带的约束被引量:7
2011年
地壳低速带是岩石圈中的力学软弱带,对地震的孕育有重要作用。人工探测和天然地震层析成像资料均表明,华北地区在不同深度上均存在低速带。为进一步对华北地区地壳低速带的特性进行约束,我们分析了在唐山地区进行大容量气枪震源探测所获得的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分析中发现,该地区的地震记录具有如下主要特征:①直达波Pg视速度为6km/s,可以追踪到约70km;②Moho面反射波PmP从50km开始就以强势震相出现;③PmP震相在150km处比Pg震相约滞后2s。本文利用合成地震图,通过波形正演对观测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合成地震图不仅可以解释各种震相的走时,同时也能较好地反映PmP和Pg的相对振幅。模型结果显示:①该地区平均地壳厚度为33km;②在该地区上下地壳各存在一个低速层。通过分析热流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认为该地区上/下低速层可能分别是流体和热作用的结果。
陈剑雄王宝善葛洪魁林建民陈顒
关键词:气枪震源理论地震图低速带
人工震源地下介质变化动态监测被引量:48
2011年
成像地球内部介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是地球物理学家的主要任务。相对于对地球介质静态结构的认识,对于地下介质性质随时间变化的了解明显不足。近年来随着观测资料的增加,已经开始利用重复地震和噪声等震源研究地下介质变化。受到源位置和时间等因素制约,基于地震和噪声等被动震源的观测结果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有限。利用人工震源主动向地下发射地震波,进行地下介质监测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利用人工震源进行不同尺度地下介质变化监测的研究,分析了不同震源的优缺点。根据分析和对比结果,认为在进行地下介质变化研究方面,气枪震源要优于其他震源。还介绍了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互相关延时估计,尾波干涉和信号叠加等。目前用于大尺度地下动态监测的震源,接收和数据处理等主要技术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利用人工震源进行地下介质大尺度监测成为可能,相关研究在减轻自然灾害和资源探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宝善王伟涛葛洪魁徐平王彬
关键词:人工震源波速变化气枪震源
利用精密可控人工震源连续监测汶川地震断裂带地震波走时动态变化
地震危险区断层的应力状态变化及其精确测量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如Niu etal.,2008)。岩石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表明,断裂带在地震前后经历的应力变化,会造成断裂带岩石中微裂隙的张开和闭合,并...
杨微葛洪魁王宝善袁松湧贾玉华陈海潮
关键词:汶川地震断裂带地震波走时人工震源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