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CX09B056R)
- 作品数:4 被引量:54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毅杰史秋霞王开庆韩允更多>>
-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市民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距离研究被引量:17
- 2009年
- 基于2007年末对南京市民的问卷资料,从社会距离的角度分析市民对流动儿童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市民对流动农民的态度相比,市民对流动儿童的态度分化相对较大;市民对流动农民的态度会再生产或复制到流动儿童群体,不仅产生对流动儿童的歧视和排斥,而且还会映射到流动儿童的认知上,使流动儿童产生自我和社会认知的游离,导致这一群体的边缘性再生产,使其感受着作为"外来人"的身份尴尬和充当边缘人的迷茫心态。
- 王毅杰王开庆韩允
- 关键词:市民流动儿童社会距离
- 生活情境中流动儿童的认同建构逻辑被引量:7
- 2010年
- 在了解流动儿童多元化社会认同图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这种多元化认同的建构逻辑。综合各符号互动论、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观点,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是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构性身份、学校中的互动、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流动儿童有意识的群际比较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流动儿童对分类意识、群体身份和所属群体弱势地位的思考。
- 史秋霞王毅杰
- 关键词:流动儿童生活情境社会认同
-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策略性选择被引量:27
- 2010年
-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寻求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认同"。本文所探讨的是流动儿童究竟通过哪些策略性选择来获得这种认同。研究发现,在客观社会通道相对封闭、自身信念系统呈多元化的前提下,流动儿童可能会通过转换比较方向与比较维度、扩大城乡间的差距等策略,来追求高自尊并获得正面的认同。
- 王毅杰史秋霞
-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信念体系
- 生活情境中的情感归属与身体归属——流动儿童城市认同研究被引量:11
- 2011年
-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领域,而城市认同是分析两者关系的重要维度。本文以南京市19所学校的流动儿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情感归属和身体归属两个维度分析了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情感归属和身体归属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不同的教导内容、学校类别、社区人员构成,形成了流动儿童与城里人不同的交往机会,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及融合。
- 王开庆王毅杰
-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