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2004DEA71070)
- 作品数:22 被引量:389H指数:8
- 相关作者:张义军郄秀书董万胜陈绍东张廷龙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防化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电子电信建筑科学更多>>
- 标准雷电波形的频谱分析及其应用被引量:88
- 2006年
- 标准雷电波频谱分析可以获悉其电压、电流在不同频段的振幅、能量等分布,为防雷器件和电子设备的标准波形冲击试验以及基层雷电防护工作提供技术参考。选取常用的8/20(μs)、10/350(μs)波形、后续雷击0.25/100(μs)波形和国家标准推荐雷电试验波形(10/200、4/300、1.2/50、10/700(μs)),通过连续傅立叶变换计算了不同波形的振幅、能量的频谱变化,并与自然闪电辐射场的频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雷电电流波形的振幅和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振幅频谱主要集中在1MHz以下,能量主要集中在几kHz到几百kHz;半峰值时间t2是雷电波振幅和能量频谱分布的主要因素,t2的大小决定了低频部分的谐波丰富程度。这些结论在雷电防护设计和应用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陈绍东王孝波李斌杨少杰
- 关键词:频谱振幅
- 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防雷技术被引量:7
- 2006年
- 根据雷电流的特性和CNG加气站工艺和设备的特点,提出了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直击雷防护、雷击电磁脉冲及感应雷防护、等电位连接和接地技术。
- 李家启李良福廖路
- 关键词:防雷技术
- 闪电瞬态电场信号波形去噪方法被引量:21
- 2007年
- 通过对传统数字滤波和Birge-Massart小波阈值法的比较,对闪电瞬态电场信号进行了去噪研究。构建了双指数衰减脉冲信号并在其上叠加了高斯白噪声信号来仿真闪电瞬态电场实测波形,通过计算去噪前后信号的均方误差和幅值误差,比较了加权平滑滤波、FIR数字低通滤波器和小波阈值法的去噪效果,从处理仿真波形和实测波形结果可以发现,小波阈值去噪方法明显优于另外两种传统滤波方法。通过比较仿真信号由不同小波分解层数去噪结果的均方误差和幅值误差,确定在对闪电电场实测信号的去噪过程中,小波系数分解层数应选5~7。
- 李鹏郑毅张义军
- 关键词:小波变换
- 负地闪预击穿过程40~76MHz甚高频辐射的特征分析
- <正>闪电的预击穿过程,即地闪通道伸出云底之前发生于云内的击穿过程,其以分离的双极性脉冲过程(PBP)为特征,脉冲的初始极性与回击的电场变化极性相同。目前对于预击穿过程的研究主要根据它在地面产生的电场变化和 VHF 辐射...
- 蓝渝张义军董万胜王涛郑栋陈绍东
- 人工触发闪电直窜先导-回击放电参量的估算被引量:2
- 2006年
- 利用2005和2006年夏季在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获取的近距离电场和电流资料,对14次直窜先导-回击放电过程的放电特征参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利用实测直窜先导电场结合源电荷先导模式得到的结果与利用实测电流结合传输线模式得到的结果接近,说明2种估算方法都是可行的.人工触发闪电回击速度平均值为2.14×108 m/s,与自然闪电继后回击速度接近;直窜先导速度比回击速度小一个量级;直窜先导电流范围为0.5~6.1 kA.人工触发闪电直窜先导线电荷密度、电位分别为71.4μC/m和9.77MV,均与回击峰值电流呈正相关,直窜先导速度、回击速度与回击峰值电流没有相关性.反演得到的空中触发闪电回击电流峰值的变化范围为12~39 kA,与利用传输线模式估算的结果非常接近,这为难以直接测量的空中触发闪电电流的反演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
- 杨静郄秀书张其林孔祥贞赵阳周筠珺张廷龙冯桂力肖庆复
- 关键词:人工触发闪电
- 基于小波的地闪首次回击辐射场的多重分形分析被引量:14
- 2007年
- 利用2002年夏季青海野外观测慢天线电场变化仪资料,应用小波变换模极大方法对地闪首次回击辐射场的检测及多重分形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小波分解在小尺度上的时间变异系数在回击主脉冲峰处(回击点)呈现明显的尖峰,据此可对回击点进行快速可靠的检测;地闪回击辐射场多重分形谱可用推广的多重分形二项倍增串级公式比较精确地拟合,最小标度指数及谱宽度平均分别为-0.11和1.5,是重要的回击特征参数,而小波及多重分形应是闪电信号处理的重要工具.
- 苟学强张义军董万胜郄秀书
- 关键词:小波闪电
- 相关时延估计在宽带干涉仪闪电观测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09年
- 针对噪声对宽带干涉仪测角的干扰,提出了互相关测角算法。该方法避开频域分析,计算简单。通过仿真试验表明其抗干扰较强,具有一定的精度。通过本方法对人工引雷数据分析,能够明显定位直窜先导—继后回击过程,为宽带干涉仪测角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 邱实杨波董万胜高太长
- 关键词:雷电监测宽带干涉仪
- 地闪回击电流测量综述被引量:3
- 2006年
- 地闪回击电流是雷电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其测量数据的积累对于雷电防护技术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的雷电研究人员通过矮塔、高塔直接观测,人工引雷观测和电场电流关系反衍的方法对地闪回击电流进行了大量的观测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观测资料。观测表明,负地闪首次回击电流平均为30kA,继后回击电流平均12kA。正地闪回击电流平均为35kA,有时可达几百kA。不同地区地闪回击电流平均值略有不同。高塔测量是主要的雷电流参量直接测量方法,但不同高度测量的地闪回击电流无论峰值还是波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人工引发闪电和自然闪电继后回击雷电流的测量结果较为一致。间接估测雷电流参数的方法随着地闪回击模式的发展将成为主要的方法之一。
- 王飞张义军孟青吕伟涛
- 关键词:矮塔高塔
- 两次仅有连续电流的负极性人工引发雷电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对2006年8月28日在广州从化人工引发的两次雷电(F184626和F185503)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两次触发闪电都是经典负极性慢型放电过程,整个放电过程仅有连续电流没有回击,但连续电流过程中包含有多个M分量。两次过程触发时地面电场分别为-6.1kV/m和-8.2kV/m,触发高度分别约336m和244m。资料分析表明,两次人工引发雷电形成稳定上行正先导之前,出现多次明显的双极性脉冲,脉冲间隔平均值分别为18.12ms和16.64ms;在上行正先导产生初始阶段出现明显的阶梯特性,梯级先导脉冲的平均间隔分别为20μs和24μs,总持续时间都约为250μs,脉冲的宽度约1μs。8月28日的两次触发闪电与以往北方正极性的慢型放电过程相比有连续电流持续时间较长等特征。
- 陈绍东张义军杨少杰董万胜黄智慧吕伟涛郑栋
- 关键词:人工引发雷电
- 伴随超强VHF辐射的闪电双极性窄脉冲初步观测被引量:20
- 2007年
- 闪电过程中一类双极性脉冲辐射伴随的超过常规闪电一个数量级的VHF辐射是卫星观测的穿越电离层的脉冲对(TIPPs)的来源。文中给出了在中国上海地区观测到的该类放电事件产生的78例双极性窄脉冲。典型的双极性窄脉冲上升时间约1.2μs,初始峰宽度约2—3μs、半宽约1μs,整个脉冲持续时间约15μs,脉冲幅度与地闪首次回击幅度相当,过冲幅度约为初始峰幅度的1/3。这类脉冲波形特征与普通闪电双极性脉冲波形特征差异明显。根据空间双极性脉冲被电离层以及地面-电离层反射的时间延迟并假定电离层高度为85 km,估算了这些双极性窄脉冲发生高度。11例负极性脉冲(对应上面负电荷区对下部正电荷区之间的放电)中有10例脉冲发生高度在海拔14.0—15.0 km,一例出现在负地闪初始击穿阶段的脉冲发生高度为海拔6.4 km。67例正极性窄脉冲发生高度位于海拔7—12 km,平均海拔9.4 km。利用传输线电流模式以及偶极子辐射近似估计了电流在通道内传播时间以及放电电流参数,78例平均结果显示电流从通道底部传播到顶部经历的时间约1μs,电流矩约为5 kA.km量级。我们推断放电通道长度约100—300 m,放电电流幅度具有20 kA量级,电流传播速度与光速可比拟、具有108m/s量级。
- 祝宝友陶善昌谭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