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YY035)
-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曹凤霞王卉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警官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 基于刑事侦查的犯罪隐语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犯罪隐语是一种涉嫌犯罪行为或自我保护的内部言语交际工具,蕴含着包括信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具有鉴别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发现犯罪线索、解决并案问题、预审讯问中可有效利用语言的力量及帮助我们科学管理、做好羁押、监管工作等作用,在刑事侦查中准确地破解犯罪隐语,是科学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在碰到不了解意义的隐语时,根据隐语语义相互之间的联系规律,及不同地区隐语的特点,用类推法辨析其含义。
- 王卉
- 关键词:刑事侦查犯罪隐语犯罪嫌疑人
- 汉语被动标记语法化的历时考察被引量:3
- 2015年
- 汉语的被动标记由于历时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态貌,而且,来源不同,语法化机制等也就不同。历时上,被动标记消长更迭,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于""为"由于使用频率高而成为被动标记;"见""被""吃(喫)""蒙"源于"遭受""蒙受"义而虚化为被动标记;"使役"义动词"叫(教)""让",在适宜的句法环境中,可虚化为被动标记;而"给予"义动词"给"经"容任""容让"义发展为使役句式并在此基础上转表被动。
- 曹凤霞
- 关键词:汉语史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