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10411952600)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滑炎卿孙奕波李铭齐琳毛定彪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胸部影像
  • 2篇胸部影像学
  • 1篇动脉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脏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诊断
  • 1篇性病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检查
  • 1篇影像学诊断
  • 1篇早期乳腺癌
  • 1篇脂肪
  • 1篇脂肪浸润
  • 1篇脂肪组织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生存率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4篇滑炎卿
  • 2篇孙奕波
  • 2篇齐琳
  • 2篇李铭
  • 1篇毛定飚
  • 1篇陆芳
  • 1篇高丰
  • 1篇杨艳丽
  • 1篇刘海泉
  • 1篇任庆国
  • 1篇白爱国
  • 1篇毛定彪
  • 1篇陈阳

传媒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放射学实践

年份

  • 4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肝癌化疗栓塞术前肝动脉能谱CT成像中最佳单能量的选择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选择最佳对比信噪比(CNR)获得最理想keV单能量图像质量以指导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临床诊断无手术切除指征的肝细胞癌患者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采用GE Discovaery750HDCT扫描,范围从膈顶至双肾下极。图像后处理采用ADW4.4工作站和GSI-view软件,在单能量轴位图像上测量最佳CNR,并从101个单能量序列中选择满足最佳CNR的单能量序列。分别在QC图像、系统默认keV以及利用最佳CNR所得到的keV单能量图像上,测量肝固有动脉和肝右动脉的对比度和噪声值,由2位长期从事腹部影像工作的副主任医师分别对利用最佳CNR所获得的单能量图像、QC图像以及系统默认选择的单能量图像的轴位图像和MPR、VR图像质量进行评分,以评估利用最佳CNR进行后处理的价值。采用Stata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利用最佳CNR所得到的keV单能量图像的得分(4.78±0.44)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图像,系统默认keV图像的得分(4.22±0.68)高于QC图像的得分(3.56±0.53),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利用最佳CNR得到的keV单能量图像中肝动脉的对比度高于其他两种方法,但图像噪声也较前述方法高(P<0.05)。结论利用最佳CNR技术选取一个最佳的keV单能量图像,可获得肝动脉和周围组织最佳的对比度,使肝脏动脉显示得更加清晰,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无手术切除指征的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孙奕波李铭毛定彪白爱国齐琳任庆国高丰杨艳丽陆芳滑炎卿
关键词:肝动脉
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乳腺癌目前已跃升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乳腺癌发病率近1400万人次,死亡人数高达45.9万.2008年中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数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4.2%,约为16.9万.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肿瘤分期和进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乳腺癌约为98.3%,中期乳腺癌约为83.5%,伴有远处转移者则仅为23.3%[4].所以,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胸部影像学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依赖于超声和钼靶检查,随着CT功能显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分子影像学的快速发展,近年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又有了新的突破.本文复习了国内外近期的文献,就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进展情况予以综述.
陈武飞刘海泉滑炎卿
关键词:女性乳腺癌影像学诊断早期乳腺癌影像学检查胸部影像学
孤立性肺结节的CT形态学诊断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3年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xy nodule,SPN)是一种常见的放射学征象,为多种良、恶性疾病所共有,其中恶性病变平均占40%。SPN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一直是影像学和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也是胸部影像学的重点和难点。X线胸片一直是筛查肺癌的主要检查方法,但由于空间分辨率、结构重叠和扫描盲区等因素,约20%~30%的SPN被漏诊。
孙奕波滑炎卿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形态学诊断CT恶性病变胸部影像学空间分辨率
生理性和病理性心脏脂肪浸润的MSCT表现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总结分析生理性和病理性心脏脂肪浸润的MSCT表现和分布特征,探讨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5例生理性和不同病因所致的心脏脂肪浸润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每例患者的CT扫描原始数据均行心脏多平面重建,观察心肌脂肪浸润形态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生理性脂肪浸润358例,脂性密度区(平扫时CT值<-20HU)按发生频率依次为:右室壁(74%,265/358)、右心室肌小梁(70.9%,254/358)、右心室节制索(38.5%,138/358)、左心室肌小梁(34.9%,125/358)、左心室心尖部(25.7%,92/358)、室间隔左心室面(24.8%,89/358)、室间隔右心室面(11.7%,42/358)、左心室乳头肌(2.5%,9/358)。累及右心室壁者平均厚度为3.5mm(2.3~11.5mm),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5870,P<0.05),无性别差异,厚度≤4mm者185例(72.3%),>4mm者80例(27.7%)。34例病理性脂肪浸润中陈旧性心肌梗死脂肪浸润28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3例,房间隔脂肪瘤样肥厚3例,其脂肪分布各具一定特征性。结论:心脏脂肪浸润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有助于生理性和病理性脂肪浸润的鉴别诊断。
齐琳毛定飚李铭陈阳滑炎卿
关键词:脂肪浸润脂肪组织心肌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