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434)
- 作品数:4 被引量:64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金辉孙亚伟徐韧秦玉涛刘材材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上海交通大学天津自然博物馆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的本底调查被引量:17
- 2007年
- 2004年~2005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曾发生有毒赤潮13起,约占赤潮总数的15%,引发赤潮的有毒赤潮生物包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环状异甲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其中曾造成严重危害的有米氏凯伦藻和环状异甲藻。通过连续2年的四季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多种有毒藻类,主要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产腹泻性贝毒(DSP)的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和多纹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triata);其它有毒有害藻类包括红色裸甲藻、环状异甲藻、米氏凯伦藻等。有毒藻类种类5、6月份较多,产腹泻性贝毒(DSP)和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有毒藻类常年均在该海域出现,这些有毒有害藻类多数密度并不高。与有毒藻类监测同步开展了赤潮毒素检测,长江口贝类赤潮毒素检出时段主要集中在5~6和8~9月份,PSP和DSP检出率分别在5%和12%左右,敏感种类为养殖的紫贻贝,未检出记忆缺失性贝毒。针对目前赤潮的危害中由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造成的危害较大,建议在长江口贝类养殖海域开展的有毒藻类监测计划,以确保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
- 王金辉秦玉涛刘材材孙亚伟程祥圣徐韧
- 关键词:长江口有毒藻类赤潮毒素
- 上海市海产品市场上腹泻性贝毒的检测与分析被引量:3
- 2005年
- 邬建勇张会勇
- 关键词:腹泻性贝毒海产品高效液相色谱
- 长江口基础生物资源现状及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22
- 2006年
- 探讨长江口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生物栖息环境的保护措施,2004年对长江口海域的基础生物资源进行4次监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5月份有5门39属86种,8月份有6门48属139种,河口锋附近水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多,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浮游动物5月份为77种,8月份为91种,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在河口锋附近水域较高,主要优势种有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等,大型浮游动物种类数量较高的区域位于长江冲淡水以外的海域,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2004年共鉴定底栖生物146种,5月份63种,8月份108种,其中多毛类41种、甲壳类41种、软体动物32种、棘皮动物6种、鱼类21种、其他4种;长江口沿岸的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共鉴定潮间带生物126种,其中5月份86种,8月份71种;鱼卵仔鱼计8目20科30属34种,鱼卵中绝大部分为凤鲚,其数量占95.7%,仔鱼以中华小公鱼出现频次最多。通过年际变化分析表明,长江口门以内区域浮游生物种类明显下降,长江冲淡水区域的生物资源基础饵料生物种类数基本保持稳定,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硅藻比重减少,甲藻增加,长江口区域的潮下带和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口门以内区域下降明显。
- 王金辉徐韧秦玉涛孙亚伟刘材材
- 关键词:长江口
- 上海市海产品市场上腹泻性贝毒的检测与分析
- <正>目的(DSP)是赤潮毒素的一种,它引起的中毒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和呕吐等,一般在食用后30 min 至数小时内发作,且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对海产品的赤潮毒素进行检测是与上海市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对于保证...
- 邬建勇张会勇
- 关键词:腹泻性贝毒海产品高效液相色谱
- 文献传递
-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次级生产力研究被引量:22
- 2006年
- 2001年8月和2001年12月对象山港8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两个航次的调查取样。发现4大类底栖动物43种,其中多毛类12种(占28%)、软体动物16种(占37%)、甲壳动物6种(占14%)、棘皮动物5种(占12%)。优势种为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 Ranzani)、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jorensis A.Adams)和滩栖阳遂足(Amphiura vadicola Matsumoto)。研究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均匀度小、群落结构不稳定。象山港陆源排污量逐年增大、海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密度增加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可能原因。整个象山港年平均次级生产力P为4.32 g(AFDW)/(m2?a);港口最低,为0.99 g(AFDW)/(m2?a);港底最高,为7.02 g(AFDW)/(m2?a);象山港中部介于港口和港底之间。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P/B为2。
- 王金辉杨春旺孙亚伟杨元利
- 关键词: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次级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