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3AA064302)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许艳艳丁保东杨祖国程仲富何晓庆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降黏
  • 3篇稠油
  • 2篇油田
  • 2篇塔河油田
  • 1篇堵剂
  • 1篇油藏
  • 1篇油藏原油
  • 1篇有机氯
  • 1篇原油
  • 1篇原油加工
  • 1篇热力学
  • 1篇稀油
  • 1篇沥青
  • 1篇沥青质
  • 1篇解堵
  • 1篇解堵剂
  • 1篇井筒
  • 1篇矿化度
  • 1篇活化能
  • 1篇胶体

机构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2篇程仲富
  • 2篇杨祖国
  • 2篇丁保东
  • 2篇许艳艳
  • 1篇李婷婷
  • 1篇任波
  • 1篇何晓庆
  • 1篇吴文明
  • 1篇高秋英
  • 1篇欧阳冬
  • 1篇何晓庆
  • 1篇邢钰
  • 1篇杨祖国
  • 1篇李淑杰

传媒

  • 1篇化工进展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塔河油田高含沥青质稠油致稠机理及降黏技术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以塔河稠油为研究对象,通过稠油基础性质研究,明确了沥青质含量高、H/C低、胶质沥青质质量比小、Ni、V等金属元素和O、N、S杂原子含量高是塔河稠油黏度较高的主要因素.通过致稠机理分析,为塔河油田降黏方式的选择及降黏剂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现场实施了掺稀降黏、井筒伴热降黏、油溶性降黏、水溶性乳化降黏等技术,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实现了塔河稠油井筒降黏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任波丁保东杨祖国李婷婷何晓庆许艳艳
关键词:塔河油田稠油
塔河油田井筒沥青质堵塞解堵剂的研制被引量:4
2015年
塔河油田部分油井存在沥青质严重沉积堵塞井筒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研制了一种高效沥青分散解堵剂,强渗透分散组分能够有效地渗透分散沥青质颗粒,油溶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吸附在沥青质颗粒表面增加稳定性,高效溶剂能够部分溶解沥青质。结果表明:沥青分散解堵剂能够有效地溶解分散沥青质,70℃下平均溶解效率为81.1%,高于其他市售药剂,现场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丁保东杨祖国许艳艳邢钰程仲富欧阳冬李淑杰
关键词:沥青质沉积物
基于胶体化学和热力学的稠油掺稀降黏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掺混稀油是稠油降黏的有效手段之一,能有效降低超深井井筒举升过程中井筒摩阻。评价了不同密度稀油的掺稀降黏效果,并综合运用热力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等研究了稠油掺稀降黏过程中稀释焓、Zeta电位、掺稀比的变化以及轻质油与稠油混合溶液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密度0.91g/cm3掺稀油与稠油混合过程中溶解热焓值最低、Zeta电位最高,混合系统能最快地达到热力学平衡,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统最稳定,掺稀效果最好。该结果对明晰稠油掺稀降黏机理、提高稠油掺稀降黏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高秋英杨祖国程仲富何龙
关键词:胶体化学热力学
高矿化度油藏原油加工过程中次生有机氯来源探讨被引量:2
2013年
以硬脂酸铁为模型化合物、白油为模型油、T729原油为实验油探索了原油次生有机氯的生成途径,实验结果表明在铁盐存在下,原油中的烷烃会发生断链反应生成烯烃,进一步与盐酸等含氯无机物加成产生有机氯。
杨祖国高秋英吴文明程仲富何晓庆
关键词:原油加工次生有机氯
中质油掺稀密度优化分析
2016年
稠油掺稀开采过程中,掺稀油密度选择不当不仅会影响降黏效果,甚至会造成油井沥青质析出而使油井无法正常生产。对掺稀降黏时不同密度中质油的分子活化能、Zeta电位及掺稀时溶解焓的理论及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质油密度增大,分子活化能在密度为0.91g/cm3之后开始迅速增大,降黏效果明显降低;而Zeta电位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密度为0.90~0.91g/cm3之间出现最高值,表明中质油密度在0.90~0.91g/cm3之间原油胶体体系最稳定;掺稀油溶解焓的测定结果亦表明,中质油密度在0.91g/cm3附近溶解焓最低,此时,掺稀降黏最有利。
程仲富杨祖国何龙
关键词:稠油降黏掺稀油ZETA电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