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1-1008-03)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 相关作者:瞿宇晋曹延延白晋丽王红宋昉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国SMA的突变图谱
- 背景: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儿科较常见的神经肌肉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万,中国南方人群携带率约为1/42。SMA致病基因为运动神经元存存活基因(SMN1)。耳标:研究中国SMA的突变图谱,为疾病诊...
- 宋昉
- 文献传递
-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点突变的鉴定及其对全长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转录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对2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及其核心家系进行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的点突变分析,评估2种SMN1点突变对全长SMN1基因(SMN1-fl)转录水平的影响,结合患者表型初步预测点突变对SMN蛋白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RT—PCR、克隆测序结合基因组序列分析进行SMN1基因拷贝数和点突变分析,利用患者父母的基因分析明确突变的传递关系。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患者体内SMN1-fl的转录水平。以50名无神经肌肉萎缩病史的个体作为健康对照组,健康个体为含2个SMN1基因拷贝的个体,而健康携带者为纯合缺失患儿的父母(含1个SMN1基因拷贝)。结果2例SMA患者的表型为Ⅱ型和Ⅲ型,SMN1基因分别存在P.Val19GlyfsX21和P.Ala2Gly突变,突变均来自患者父亲。健康个体、健康携带者、携带P.Val19GlyfsX21突变的患者和携带P.Ala2Gly突变的患者,其SMN1-flm RNA表达量分别为23.5±4.9、14.1±4.5、4.9±2.4和13.9±3.6。t检验结果表明,携带上述突变的2例患者,其SMN1-fl 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健康个体(t=3.322,P=0.011;t=6.964,P=0.000),而与健康携带者相比,P.Ala2Gly突变的患者SMN1-fl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8,P=0.955),携带P.Val19GlyfsX21突变的患者其SMN1-flm RNA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5,P=0.004)。结论共发现2种SMN1基因突变,P.Val19GIyfsX21为国际尚未见报道的新突变,P.Ala2Gly突变首次在中国患者中发现。前者可能通过无义突变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使SMN1-fl mRNA转录水平显著下降,而后者则并不影响SMN1-flm RNA转录水平,对SMN蛋白功能的影响尚待研究。
- 白晋丽瞿宇晋李尔珍金煜伟曹延延王红宋昉
- 关键词:脊髓性点突变核酸扩增技术
- 运用MLPA技术分析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SMN1基因的部分缺失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SMN1)部分缺失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病例进行分析,探讨SMN1基因突变的多样性。方法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分析2011至2013年期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遗传研究室进行基因诊断的7例临床疑似SMA患儿的SMN基因拷贝数。选取SMN1和SMN2基因均为2拷贝的样品作为阴性对照,SMN1基因0拷贝同时SMN2基因2拷贝的样品为阳性对照。应用Coffalyser(版本22.02.2012)软件分析处理MLPA结果。根据MLPA试剂盒的说明判定SMN1和SMN2基因外显子7、8,以及SMN基因(SMN1+SMN2)外显子1、4、6、8的拷贝数。结果7例SMA患儿的SMN1基因均发生了部分缺失。部分缺失类型共分为两种,类型一为SMN1基因仅外显子7缺失,类型二为SMN1基因外显子1、4、7缺失。两种类型的部分缺失均包含了SMN1基因外显子7的缺失。结论SMN1基因部分缺失进一步表明SMN基因结构不稳定。SMN1基因外显子7的缺失为SMA发病的主要原因。
- 张文慧曹延延宋昉瞿宇晋白晋丽金煜炜王红
- 关键词:脊髓性肌萎缩基因缺失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 Sanger测序技术相对定量分析SMN基因剂量
-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便、经济且直观的SMN基因定量检测方法并评价其实验性能。方法:建立一种基于Sanger测序技术的相对定量检测方法:在SMN基因的同源序列处设计引物,使PCR产物涵盖4个SMN基因差异位点。由于SMN1...
- 曹延延张文慧瞿宇晋白晋丽金煜炜王红宋昉
- 文献传递
- Sanger测序对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复合杂合突变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建立并评价Sanger测序技术在诊断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复合杂合突变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病例中的意义。
方法选取首都儿科研究所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52例SMA患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52例患儿的SMN1和SMN2基因第7外显子,Sanger测序通过识别扩增片段中SMN1和SMN2基因固有差异碱基的峰高,判断SMN1基因纯合或杂合缺失。当SMN1基因杂合缺失时,经PCR-Sanger测序筛查SMN基因所有外显子、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区域的变异位点。最后通过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方法验证SMN1基因杂合缺失,并利用克隆测序确定突变点来自SMN1基因,完成SMN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确诊。结果经Sanger测序检测的52例SMA患儿中47例为SMN1基因纯合缺失,5例为SMN1基因杂合缺失。MLPA方法验证了后5例患儿SMN1基因拷贝数均为1,Sanger测序检测出5例患儿均存在SMN基因点突变,并通过克隆Sanger测序验证了5例患儿突变均位于SMN1基因。结论Sanger测序技术适用于SMN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病例的诊断,对提高SMA基因诊断率具有临床意义。
- 杨兰曹延延瞿宇晋白晋丽王红金煜炜韩蕴丽宋昉
- 关键词:肌萎缩脊髓性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
- 应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诊断缺失型脊肌萎缩症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评价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诊断缺失型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100例SMA临床确诊患儿和110名对照样本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N),基因组测序技术通过识别扩增片段中SMN1和SMN2的4个差异位点用来诊断SMN1的纯合缺失,并以多重连接探针扩增进行验证。结果100例SMA样本中基因组测序显示差异位点仅有SMN2基因特有碱基峰,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检测示SMN1与SMN2拷贝数为0:2或0:3,表明SMN1基因纯合缺失。对照组中5例样本的差异位点仅为SMN1基因特有碱基峰,SMN1与SMN2拷贝数为2:0,为SMN2纯合缺失。105例样本的差异位点均为杂合峰,SMN1与SMN2拷贝数为2:2,未显示SMN1和SMN2的缺失。所有测序结果与MLPA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进行缺失型脊肌萎缩症的分子诊断中具有特异、准确、实用的特点。
- 曹延延瞿宇晋宋昉白晋丽金煜炜王红李燕张文慧
- 关键词:基因组测序脊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纯合缺失
- SMA的临床特征、突变图谱及研究进展
-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儿科较常见的神经肌肉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万,中国南方人群携带率约为1/42。SMA致病基因为运动神经元存存活基因(SMN1)。目标:研究中国SMA的突变图谱,为疾病诊断、遗...
- 宋昉
- 文献传递
- 运动神经元基因1错义突变(p.Arg288Met)影响mRNA前体剪接通过干扰Tra2β因子结合的外显子剪接增强子
- 背景和目标:近端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儿童期常见的致死性的神经肌肉遗传病,约815%的SMA为SMN1基因纯合缺失所致,仍有约5%的SMA病例为SMN1杂合缺失合并微小突变所致。目前已经明确有众多的顺式作用元件(如外...
- 瞿宇晋白晋丽曹延延李燕张文慧王红金煜炜宋昉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