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3-1-23) 作品数:8 被引量:170 H指数:8 相关作者: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吴晓丽 黄钢 更多>> 相关机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江油市农业局 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青年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四川盆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为了探明不同小麦品种灌浆特性的年份、地点及基因型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四川盆地10个不同基因型,三个不同地点,两年的年际变化对小麦的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籽粒灌浆参数(除粒重)效应大小为:年份>地点... 吴晓丽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关键词:基因型 灌浆特性 文献传递 四川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 被引量:14 2016年 近20年来,品质改良是西南冬麦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本研究目的是了解四川省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现状,尤其是评价近年新育成的人工合成小麦(SHW)衍生品种的品质表现和育种价值。2011—2013连续3年,选择近10年审定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的10个代表性品种进行多环境试验,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出粉率、籽粒发芽指数,以及粉质仪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参数。所测品质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和二者互作效应,其中反映蛋白质数量和质量的多数性状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而反映淀粉质量的降落值和RVA参数则基因型效应更大。参试品种蛋白质含量11.7%~14.0%,湿面筋含量22.0%~29.3%,沉淀值21.4~35.1 m L,降落值147~363 s,面团稳定时间1.7~12.1 min,峰值黏度1056~2670 cP。SHW衍生品种中川麦104总体表现优异,其平均沉淀值30.3 m L,降落值325 s,面团稳定时间9.8 min,最终黏度2796 cP;而绵麦367品质较差,上述指标分别为24.6 m L、147 s、2.2 min和827 cP。参试品种的平均生理成熟期籽粒发芽指数为0.31,变幅0.06~0.76,品种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以川麦104最低。本研究表明,西南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潜力较大,川麦104可作为协同改良产量和品质的育种亲本。 李朝苏 吴晓丽 汤永禄 杨武云 吴元奇 吴春 马孝玲 李式昭关键词:人工合成小麦 不同生育时期渍水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2015年 渍害是南方稻茬小麦高产障碍因子之一。2011—2013年以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内麦836’为材料,设置对照(CK)和不同时期渍水处理(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渍水时间均为35 d),测定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籽粒灌浆参数,以明确不同生育期渍水对小麦光合特性及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花后0~25 d,两品种的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0、ΦPSⅡ、q P和NPQ)变化不大;到花后35 d,SPAD值、Fv/Fm、Fv/F0和ΦPSⅡ急剧下降,NPQ明显上升。渍水处理对花后15 d和25 d的SPAD值和多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显著影响;花后35 d,分蘖期渍水和灌浆期渍水的SPAD、Fv/Fm、Fv/F0、ΦPSⅡ和q P显著高于对照,NPQ则显著低于对照。分蘖期渍水和灌浆期渍水对粒重及籽粒灌浆进程影响较小,拔节期渍水和孕穗期渍水显著提高了灌浆速率、缩短了灌浆持续时间,粒重较低。粒重与SPAD值呈显著正相关,粒重和SPAD值均与灌浆速率无相关性,但与灌浆持续时间(有效灌浆期和活跃灌浆期)、尤其灌浆中后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呈显著正相关。‘川麦104’在灌浆期均表现出较高SPAD值、Fv/Fm、Fv/F0、ΦPSⅡ和q P。结果表明,分蘖期渍水和灌浆期渍水对旗叶花后光合能力及灌浆进程影响较小,在四川稻茬小麦栽培管理中,应重视拔节期和孕穗期渍害的排除,以保证花后较高的光合能力及较长籽粒灌浆时间,从而保证较高粒重。 吴晓丽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黄钢关键词:冬小麦 渍水 叶绿素荧光 灌浆特性 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 为提升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产量潜力,基于2005~2012年系列控制性试验和农民高产跟踪田数据,系统分析了该区域限制小麦高产的关键因子及实现超高产(9 t·hm以上)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李生荣 黄辉跃 王常玲关键词:四川盆地 小麦 超高产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单产9000 kg hm^(-2)以上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与干物质积累特点 被引量:25 2014年 选择3个典型超高产品种和7个一般高产品种(对照)在4个环境(年份×地点)下考察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特点,以揭示四川盆地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为超高产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超高产品种在4个环境下的平均产量达9338 kg hm 2,比对照品种高24.2%;其穗数(449×104hm–2)、穗粒数(42.3)、粒数(18 825 m–2)、千粒重(47.8 g)分别比对照高8.2%、10.7%、18.3%和0.6%。超高产品种在各个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对照品种,尤其是生育前期,如在分蘖盛期和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11.1%和18.2%;同时,其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也高于对照品种,成熟时非籽粒器官干物质所占比重较对照品种低1.2~3.5个百分点。小麦籽粒产量与各个生育阶段的群体干重和分蘖、拔节期的个体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超高产品种具有分蘖力强,前期生长旺盛、干物质积累多,后期分配到籽粒的干物质比例较高等特点,这是高产的生理基础。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吴晓丽 黄钢 何刚关键词:四川盆地 超高产小麦 四川盆地9000kg hm^(-2)产量潜力小麦品种的花后冠层结构、生理及同化物分配特性 被引量:8 2017年 四川盆地小麦高产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高产生理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以2011—2015连续5年的田间试验,比较了高产和一般产量潜力品种花后群体冠层结构、主要生理指标和同化物的转运分配特性,旨在揭示四川小麦9000 kg hm-2高产品种的生理基础。选择代表性高产潜力品种和一般产量潜力品种各3个,高产潜力品种产量平均9422 kg hm^(-2),比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14.3%,增产原因是生物量或收获指数的提高。相比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产潜力品种旗叶短且宽,长宽比低于10,开花初期至灌浆中期叶基角和开角增加明显。开花至灌浆后期,高产潜力品种顶三叶的SPAD值及花后0 d和20 d的群体光合速率显著高于一般产量潜力品种,群体光合速率以10:00–12:00的差异最大。此外,高产潜力品种在开花期茎鞘生物量所占比例较高,而成熟期籽粒所占比例较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1~4个百分点。籽粒产量与小麦形态、生理参数关系密切,与灌浆期旗叶基角(r=0.947,P<0.01)和倒二叶基角(r=0.963,P<0.01)呈正相关,与旗叶长宽比(r=-0.913,P<0.01)和倒二叶长宽比(r=-0.911,P<0.01)呈负相关;与开花期顶三叶SPAD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0.90和0.82(P<0.01);与成熟期穗轴干重比例呈负相关(r=-0.956,P<0.01)。本研究表明,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花后冠层叶绿素含量和群体光合速率较高,以及合理的物质分配,是高产潜力品种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 吴晓丽 李朝苏 汤永禄 李俊 马孝玲 李式昭 黄明波关键词:冠层结构 群体光合速率 干物质分配 籽粒产量 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 被引量:14 2013年 为提升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产量潜力,基于2005-2012年系列控制性试验和农民高产跟踪田数据,系统分析了该区域限制小麦高产的关键因子及实现超高产(9t.hm-2以上)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随产量水平的提升而下降(y=-0.151x+1.453,R2=0.329,P<0.05),9t.hm-2以上时穗粒数和千粒重成为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籽粒产量普遍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生物生产率、籽粒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全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与最高茎数、分蘖力和成穗率的相关程度则因试验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籽粒产量与群体干重、叶面积指数等群体指标的相关程度:开花期﹥拔节期﹥苗期。高产田分蘖、拔节期的群体干重与中高产田相当甚至略低,但在开花期,高产田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中高产田,且个体质量也更高,着重反映在单茎绿叶数、旗叶SPAD值、单茎叶面积等指标上。根据上述结果和四川盆地生态条件,提出了在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技术途径、阶段指标和关键技术。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李生荣 黄辉跃 王常玲关键词:小麦 四川盆地 超高产 秋季玉米秸秆覆盖对丘陵旱地小麦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8 2015年 西南丘陵冬春季节干旱频繁,严重影响小麦播种立苗及产量。2012—2013(干旱)和2013—2014年度(湿润),在四川简阳开展田间试验,比较不同玉米秸秆处理方式对旱地小麦生理性状、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无覆盖(CK)、无覆盖+播后和拔节期灌水(T1)、休闲期覆盖(T2)和休闲期+小麦生育期覆盖(T3)。干旱年份T1、T2和T3的产量分别为4151、3926和3603 kg hm–2;较CK增产42.0%、34.3%和23.2%,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7.2%、29.6%和18.8%。湿润年份处理间产量差异较小。与CK相比,干旱年份灌水和覆盖提高了播种至开花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有效抑制了花后旗叶、倒二叶的叶绿素降解;覆盖处理有利于保持播前充足的底墒及生育期间较高的土壤含水量;T2处理主要生育时期的根干重、根冠比、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增加,下层土壤中的根系增多。籽粒产量与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花后旗叶和倒二叶的SPAD及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秋季玉米秸秆就地覆盖具有显著的纳雨保墒作用,可提高小麦立苗质量,延缓叶片衰老,进而增产。 吴晓丽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黄钢关键词:秸秆覆盖 水分利用效率 SPAD 干物质积累 四川盆地小麦籽粒的灌浆特性 被引量:34 2014年 四川盆地小麦灌浆期长,粒重优势明显,但易受环境影响。2010—2011和2011—2012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选用10个品种在3个地点进行灌浆特性研究,以揭示该区域小麦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环境效应。2年平均粒重48.25 g,灌浆分为渐增期(T1)、快增期(T2)和缓增期(T3)3个阶段,各阶段持续时间为T3(16.30 d)>T1(13.41 d)>T2(12.98 d),其灌浆速率分别为0.618、0.772和2.205 mg粒–1 d–1。3个阶段的干物质积累贡献率依次为21.21%(T1)、58.27%(T2)和20.53%(T3),可见快增期结束时可以积累80%左右的干物质量。基因型、地点和年份对除粒重以外的所有灌浆参数均有显著影响,以年份的效应最大。同一年中,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渐增期灌浆速率和快增期灌浆速率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而其他参数则以地点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10个参试品种中,川麦42、川育23和川麦56具开花期早、灌浆速率高、灌浆时间长、粒重大等特征。 吴晓丽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黄钢 马蓉关键词:四川盆地 小麦 粒重 灌浆参数 LOGISTIC方程 成都平原周年耕作模式对稻茬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持续效应 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除了受遗传因子控制外,还受到生态环境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等外部因子的影响。研究周年耕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持续效应可为优化区域耕作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4年小麦秋播时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两个因素的5种周年组合模式(麦免稻旋WZRR,麦免稻旋+秋菜WZRRV,麦稻双免WZRZ,麦稻双免垄作WRZB,周年旋耕无秸秆还田CK)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持续影响效应。【结果】所有耕作模式的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在年际间均呈波动性变化,对照产量在多数年份都处于低值水平,7年平均较其它处理低3.0%—4.7%,随时间推延下降趋势明显,年均递减0.125 t.hm-2。所有处理的有效穗均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但穗粒数下降趋势和千粒重上升趋势明显。7年平均,对照的有效穗显著低于其它处理,而穗粒数、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在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免耕与秸秆还田组合模式具有不同程度提高小麦主要生育阶段耕层土壤速效N、P、K含量和改善中后期个体与冠层质量的作用。WZRZ、WRZB处理的多数小麦品质性状与CK相当或略优,而WZRR、WZRRV处理有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的趋势。【结论】免耕与秸秆还田利于稳定小麦产量和改善耕地质量,尤以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模式最好。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马孝玲 黄钢关键词:小麦 成都平原 耕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