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3-001-015)

作品数:19 被引量:204H指数:10
相关作者:杨香华梅廉夫朱红涛徐思煌刘海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1篇盆地
  • 11篇珠江口盆地
  • 8篇惠州凹陷
  • 8篇凹陷
  • 5篇烃源
  • 5篇文昌组
  • 5篇层序
  • 4篇源岩
  • 4篇烃源岩
  • 4篇古近系
  • 3篇地层
  • 3篇油气
  • 3篇迁移
  • 3篇勘探
  • 3篇发育
  • 2篇地层学
  • 2篇地质
  • 2篇有机碳
  • 2篇石油地质
  • 2篇格架

机构

  • 18篇中国地质大学
  • 8篇中海石油(中...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8篇杨香华
  • 6篇梅廉夫
  • 6篇朱红涛
  • 5篇徐思煌
  • 4篇刘海伦
  • 3篇袁彩萍
  • 3篇薛罗
  • 3篇李松峰
  • 3篇付鑫
  • 3篇田巍
  • 3篇王维
  • 3篇刘晓霞
  • 2篇刘强虎
  • 2篇叶加仁
  • 2篇曾智伟
  • 2篇刘浩冉
  • 2篇袁勋
  • 1篇刘昭茜
  • 1篇王聪
  • 1篇龚丽

传媒

  • 7篇地球科学(中...
  • 3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中西环古近系东营组物源转换与沉积充填响应被引量:16
2015年
通过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火山碎屑组分含量变化、地震多属性分析、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东二段沉积时期渤中西环的物源供给方式、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充填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化。东二下段沉积期前,湖盆处于强烈裂陷期,中—深湖相泥岩发育,物源主要为盆地内部的中生代火成岩基底,沉积层序明显受盆内低凸起控制,在盆内低凸起四周发育一系列近源的扇三角洲朵体;东二下段沉积期后,湖盆处于断—坳过渡期,盆内低凸起四周的断裂活动减弱,沉积层序逐渐向盆内低凸起超覆,盆外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物源供给不断加强,近源的扇三角洲砂体逐渐向远源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转化,同时发育宽广的滨浅湖环境。渤中西环古近纪沉积充填过程中,地层样式、沉积模式与物源供给方式的一致性变化,体现了裂陷湖盆充填演化的内在规律,为我国东部裂陷盆地演化及裂陷旋回划分提供了新的线索。
李欢杨香华朱红涛周心怀李建平
关键词:东营组层序格架沉积充填
热模拟实验甲烷碳同位素演化特征——兼析实验与自然条件下δ^(13)C_1-R_o关系的差异被引量:1
2012年
对珠一坳陷古近系5个泥岩样品进行了热模拟实验,测定了热模拟甲烷碳稳定同位素值。研究发现,热模拟条件下甲烷碳稳定同位素在Ro为1.2%~1.3%之前是随着Ro的增大而减小,之后是随着Ro的增大而增大。用甲烷的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来分析这种"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认为这是由13C甲烷(重甲烷)与12C甲烷(轻甲烷)的活化能差异造成的。对比发现,实验条件下与自然条件下甲烷碳稳定同位素与成熟度的关系有明显的差异性,认为这是由"成烃后作用"造成的,其中大规模气体运移将导致碳同位素分馏效果弱化。这对于气田的勘探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甲烷碳同位素重,说明气源岩成熟度高、运移体积规模大、大气藏勘探前景较好。
薛罗徐思煌袁彩萍刘晓霞李松峰
关键词:甲烷碳同位素热模拟实验动力学模型活化能体积效应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迁移型层序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10
2015年
迁移型层序是陆相湖盆中一种特殊的层序构型,但是其特征以及主控因素尚不清楚.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文昌组层序地层学研究,发现下文昌组三级层序PSQ1-PSQ4主要发育在凹陷南部,上文昌组三级层序PSQ5-PSQ7主要发育在凹陷北部;三级层序PSQ1-PSQ7逐渐由南东向北西发生跨洼陷迁移.这种迁移型层序是由幕式构造活动差异性造成的,在裂陷IA幕,惠州凹陷南部控凹断裂活动强度大,发育以下文昌组为主的T型层序构型;在裂陷IB幕,北部断裂活动加强,南部的断裂活动减弱,造成沉积、沉降中心迁移到惠州凹陷北部,发育以上文昌组为主的H型层序构型.迁移型层序及其控制下的砂体和烃源岩在侧向迁移、叠加过程中,更利于生、储、盖等油气成藏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多区块、多层段油气藏组合。
刘浩冉朱红涛施和生舒誉付鑫刘依梦
关键词:文昌组惠州凹陷地层学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裂后期断裂作用:迁移、转换及其动力学被引量:22
2017年
珠江口盆地裂后期断裂作用对新近系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但人们对其发育特征及动力学演化规律的认识一直不够.利用钻井约束的高精度三维及二维地震资料对珠一坳陷裂后期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一坳陷裂后期存在南海期和东沙期两期断裂作用,从南海期断裂作用到东沙期断裂作用,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以及动力学机制均发生了转换.南海期断裂作用具有从南向北迁移的特征;而东沙期断裂具有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两期断裂都以伸展为主,其中东沙期断裂具有微弱扭性特征.南海期断裂区域伸展方向为NNE10°~15°,东沙期为NNE20°~25°,区域伸展方向发生了5°~10°的顺时针偏转.南海期断裂作用发生于南海同扩张期,可能与南海扩张期间北部陆缘残留的伸展作用有关.东沙期断裂作用形成于南海后扩张期的东沙运动,该时期区域主应力轴σ_2方向与吕宋岛弧和欧亚大陆的挤压碰撞方向一致.东沙期断裂特征进一步证实了东沙运动是中中新世以来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碰撞的结果.研究结果对整个南海地区裂后期南海运动与东沙运动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叶青施和生梅廉夫舒誉刘海伦田巍颜豪
关键词:迁移
恩平凹陷珠江组盖层的沉积学评价思路与方法被引量:5
2014年
恩平凹陷主要目的层段珠江组含砂率较高,泥质盖层封堵能力差异较大,盖层成为油气成藏的关键制约因素。由于珠江组泥岩松散,泥岩岩心无法满足传统盖层测试分析的样品要求。为此借鉴页岩气储层评价思路,对泥岩盖层的微观孔隙、微裂缝发育程度进行评价,然后通过分析脆性矿物含量、黏土矿物类型等与沉积微相的成因关系,对盖层封堵性进行分析与预测。伴随海侵范围扩大,珠江组上段主体位于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分支流河道间湾微相泥岩中发育片状伊利石与草莓状黄铁矿,水下分支流河道侧翼微相泥岩中高岭石含量较高,且含有石英颗粒。泥岩微相类型与油气分布对应关系表明分支流河道间湾微相泥岩盖层封堵性能好,而水下分支流河道侧翼微相泥岩盖层封堵性能较差。含石英等陆源脆性矿物较高泥岩的测井密度值相对较低,密度曲线波动较大。通过对泥岩盖层进行泥岩含量反演与井震联合分析,预测了优质盖层发育的微相类型与有利部位。
王维杨香华叶加仁舒誉吴静
关键词:盖层评价沉积微相珠江组珠江口盆地
海上一体化地震勘探技术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恩平凹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Ⅱ级构造带评价及含油性预测等海上一体化地震勘探技术,探索珠江口盆地东部恩平凹陷油气勘探有利构造区带。结果揭示恩平凹陷存在6个Ⅱ级构造带,其中"EP17洼南部隆起翘倾断裂构造带"为恩平凹陷油气勘探最好的Ⅱ级构造带,具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经钻探,在上述Ⅱ级构造带获得了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先后发现、落实和升级油田5个,建立了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一个自营油田群。"EP17洼南部隆起翘倾断裂构造带"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揭示恩平凹陷的EP17洼为富生烃洼陷,预示同为EP17洼含油气子系统的"EP17洼西部古隆起翘倾断裂构造带"具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应为下一个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陈胜红米立军施和生朱明汪瑞良陈雪芳何敏
关键词:油气勘探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裂后期沉降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为了认识惠州凹陷裂后期的整体沉降规律,运用回剥法对惠州凹陷的25口钻井和24口虚拟井进行沉降分析,计算不同沉积时期的沉降速率,分析裂后期沉降中心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惠州凹陷裂后期沉降具有幕式特征,根据沉降曲线将其划分为3幕:裂后热稳定沉降幕(珠海组—珠江组下段)、加速沉降I幕(珠江组上段—韩江组)、加速沉降II幕(粤海组—第四系)。裂后期沉降中心呈现出明显的自NE向SE方向顺时针迁移规律。结合裂后期区域应力场、物源区以及沉积通量的分析,认为惠州凹陷周缘板块的运动学特征以及板块重组事件,对裂后期幕式沉降过程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而珠江流域沉积通量的增加也可能是裂后期加速沉降的诱因之一。
王聪梅廉夫陈汉林施和生舒誉刘海伦王辉
关键词:惠州凹陷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文昌组层序格架中中——深湖相烃源岩空间展布规律及发育模式被引量:21
2014年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文昌组成湖条件、钻井岩心、油源对比和地震反射特征的综合分析,推断其满足发育大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条件,进而类比珠江口盆地已证实富烃洼陷(PY4洼、LF13洼)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地震反射特征(低频强振幅连续反射与席状弱振幅-空白反射),揭示研究区中-深湖相烃源岩空间展布规律及其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具有低频强振幅连续反射特征和席状弱振幅-空白反射两种地震相特征.低频强振幅连续反射特征的烃源岩,其3级层序均有发育,恩平17洼中平面上主要集中于其中部及西部,上文昌组较下文昌组烃源岩沉积范围小且沉积中心向控凹断层F1侧迁移;恩平18洼中平面上主要位于18洼中部靠控洼断层F2断层一侧,上文昌组较下文昌组烃源岩沉积范围大,沉积中心没有明显迁移.席状弱振幅-空白反射特征的烃源岩,以SQ3~SQ5层序发育为主,恩平17洼中平面上局限于洼陷内部低隆起南部小型负向构造单元中;恩平18洼中平面上位于洼陷深洼带中.研究区发育3种中-深湖相烃源岩发育模式:(1)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2)恩平17洼上文昌组早期SQ5层序,对应烃源岩在低位体系域发育;(3)恩平17洼中低隆起南部的烃源岩发育,受小型负向构造单元控制.
龚丽朱红涛舒誉付鑫杨香华刘昭茜
关键词:湖相烃源岩发育模式文昌组珠江口
玄武岩发育区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渤海南部BZ34-9区与KL6区块对比被引量:7
2017年
渤海南部BZ34-9区与KL6区块位于莱北低凸起南北两侧,均发育新生代玄武岩并得到钻井证实,但储层特征差异明显.以三维地震、薄片、SEM以及X衍射等技术手段对两个区块玄武岩时空展布,沉积体系以及储层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表明,BZ34-9区构造位于缓坡带,供源速率中等.渐新世玄武岩为沉积期及准同生期喷发且位于砂体主体部位,优质层段形成白云石包壳、沸石胶结溶蚀、混层粘土包膜等成岩响应,整体对储层发育发挥积极作用;KL6区构造近物源,供源强烈,渐新世玄武岩发育在凹陷内部,对砂体影响有限,储层以高岭石及碳酸盐胶结充填为特征,在成岩期受郯庐断裂带岩浆热液影响,绢云母、菱铁矿重结晶等现象普遍.对比分析表明玄武岩对储层的影响受控于火山喷发时机、物源供给速率、砂体及火山岩配置关系等因素.
王维杨香华叶加仁王清斌朱红涛李欢
关键词:玄武岩砂岩储层储层特征地层学石油地质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边界断裂复合联接和转换被引量:18
2015年
边界断裂控制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格局,不同边界断裂联接模式对不同类型盆地演化具有差异性.基于井控高精度3D地震资料,通过对边界断裂几何学特征描述和"四级小层"刻画,结合裂陷I幕边界断裂不同区段的活动差异性以及与沉积中心迁移的空间匹配关系,剖析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边界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惠州凹陷北部边界断裂始新世早期分段孤立发育,逐渐以纵向和横向双向联接的模式发展.纵向联接为断层软联接和硬联接复合联接和转换,形成转换斜坡和横向背斜,控制凹(洼)陷的结构与演化,制约沉积中心及层序的迁移.横向联接表现为转换斜坡内横向断层的多阶段联接,联接过程可划分为孤立正断层、同向叠置及硬联接3个阶段,控制转换斜坡带内沉积体系的发育和展布.研究给出了一个裂陷盆地边界断裂时空演化、复合联接和转换模式的独特案例,对丰富裂陷盆地边界断裂及其与沉积层序、凹陷演化和区域动力学机制的响应关系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田巍何敏杨亚娟刘海伦袁勋吴森朱定伟梅廉夫
关键词:惠州凹陷珠江口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