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630)
-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彤张玉红邱丽丽戴绍军赵琪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植物质膜蛋白质组的逆境应答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7年
- 质膜作为原生质体与外界环境的屏障,除了维持正常的细胞内稳态和营养状况,还参与感知和应答各种环境胁迫。近年来,植物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为深入分析植物应答不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已经报道了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水稻(Oryza sativa)等10种植物质膜应对生物胁迫(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感染)与非生物胁迫(冷、盐、水淹、渗透、高p H值、Fe缺乏及过量、氮素、脱落酸、壳聚糖和壳寡糖)过程的蛋白质丰度模式变化。通过整合分析植物质膜响应逆境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揭示了质膜在植物应答逆境胁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植物通过调节转运蛋白、通道蛋白及膜泡运输相关蛋白的丰度变化促进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物质交换与运输;同时利用膜相关的G蛋白、Ca^(2+)信号、磷酸肌醇信号途径及BR信号途径等多种信号通路,通过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感知和传递胁迫信号,调节植物抵御胁迫。研究结果为从蛋白质水平认识质膜逆境应答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 邱丽丽赵琪张玉红戴绍军
- 关键词:环境胁迫植物质膜蛋白质组学
- 黄檗幼苗抗氧化物质及生物碱含量对UV-B辐射增强响应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本文以东北重要药用植物黄檗幼苗为对象,研究黄檗幼苗中抗氧化物质以及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对增补不同的UV-B辐射强度的响应。【方法】通过在温室内控制实验,设置了3个UV-B辐射强度梯度的处理,分别是对照组(CK,自然光照)、低辐射组(T1,UV-B辐射强度为3.26μW/cm2)和高辐射组(T2,UV-B辐射强度为9.78μW/cm^2),研究黄檗幼苗中的抗氧化物质及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即3种生物碱(小檗碱、药根碱和掌叶防已碱)含量对不同UV-B辐射强度的响应。【结果】增补UV-B辐射会使黄檗幼苗中的羟基自由基、丙二醛、单宁、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并随辐射强度升高而增加;除第40天处理外,不同处理间黄檗幼苗根中总黄酮含量随紫外辐射强度呈下降趋势,而茎中总黄酮含量随辐射强度增强而升高,叶中总黄酮含量随辐射强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在辐射处理40 d时,黄檗幼苗茎中3种生物碱含量都高于对照,低强度辐射的T1组含量高于高强度辐射的T2组且差异显著(P<0.05)。根和叶中3种生物碱在辐射处理40 d时虽随辐射时间增长含量有所升高但仍低于对照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UV-B辐射增强会导致药用植物黄檗不同器官中的抗氧化物质和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发生不同的变化,这对以后黄檗不同利用模式的大规模种植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今后的药用植物中生物碱的利用有着深远影响。
- 张玉红程楷珊高欣张锡国刘彤
- 关键词:黄檗幼苗抗氧化成分药根碱
- 黄檗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究黄檗叶醇提物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将黄檗提取物分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4个不同提取物,通过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羟自由基(?OH)、ABTS+?清除能力以及铁离子(Fe3+)还原能力(FRAP法)的测定,比较评价黄檗叶70%醇提取物不同极性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能力。结果表明黄檗叶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具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并呈现显著剂量效应关系(p < 0.05);其抗氧化效果因反应体系的不同而不同,且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有差异。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对DPPH、?OH和ABTS+?的清除能力和对铁离子(Fe3+)还原能力均优于石油醚和水相提取物。黄檗叶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较强,是天然抗氧化剂的来源。
- 王春晶张玉红
- 关键词:DPPH羟自由基ABTSFRAP
- 东北濒危药用植物黄檗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初探
- 2016年
- 为了研究黄檗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与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含量的关系,为黄檗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采用了乙醇超声法从黄檗皮中提取出主要活性物质小檗碱提取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小檗碱含量检测,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邻苯三酚自氧化法、Fe+还原法(FRAP)三种抗氧化模型对黄檗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同时分析抗氧化活性与提取物中小檗碱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檗皮中小檗碱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对亚铁离子的还原能力均呈正相关,当提取物中小檗碱含量为最大值0.134 mg/g时,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分别达到96%和60%以上,对亚铁离子还原的FRAP值达到0.8以上。表明了黄檗皮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并随小檗碱含量的增加而增强。
- 王菲张锡国王春晶张玉红
- 关键词:黄檗抗氧化活性DPPH邻苯三酚自氧化法FRAP
- 干旱胁迫对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018年
- 本文以三个品种的白菜种子(新牡丹江二号、元帅、抗病酸菜王)为研究对象,采用浓度为5%、10%、15%、20%、25%的聚乙二醇6000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以蒸馏水(PEG-6000浓度为0%)作为对照,探究不同浓度干旱胁迫处理对白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浓度0%~15%之间,3个品种种子萌发期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没有显著变化,种子的萌发进程没有受到显著影响。随着聚乙二醇6000 (PEG-6000)浓度的增加,白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株高、根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20%~25%之间下降非常明显,抑制作用显著(P 抗病酸菜王 >新牡丹江二号。
- 姜艳鑫张玉红
- 关键词:白菜种子干旱胁迫PEG-6000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 增补UV-B辐射对药用植物黄檗幼苗生长及光合生理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为研究紫外辐射对药用植物生长和光合生理影响机制,设置3个试验处理对黄檗幼苗进行40天的增补UV-B辐射处理,对照(CK)为自然光照、T1为自然光照下增补UV-B辐射强度为3.26μW/cm2,T2为自然光照下增补UV-B辐射强度9.78μW/cm2。结果表明,黄檗幼苗在增补UV-B辐射处理后,与对照相比,不同辐射强度下单株生物量增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根冠比则显著降低(P<0.05),并且两者随辐射强度增大均减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并随辐射强度升高而降低;叶绿素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0)、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随UV-B辐射强度增大而降低(P<0.05),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在低UV-B辐射强度下升高,随辐射强度增大又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b等光合色素含量均随增补UV-B辐射强度增大而降低。说明UV-B辐射处理抑制了黄檗幼苗的生长,降低了光合色素的含量和PSⅡ反应中心传递电子的能力,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并且上述作用均具有剂量效应。
- 张玉红陈路瑶刘彤高欣张锡国
- 关键词:黄檗幼苗UV-B辐射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生理
- HPLC同时测定黄檗种子中4种内源植物激素
- 2017年
- 本文以东北天然红松林重要伴生植物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种子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种子中的植物激素进行分析,以探讨植物种子中的植物激素测定方法。黄檗种子经80%甲醇浸提,C-18固相萃取柱萃取,反相C18柱分离,流动相:甲醇:乙腈:水 = 1:1:8 (体积比)。检测波长:GA为206 nm、IAA 225 nm、ABA与玉米素Z的检测波长为254 nm,首先在HPLC预设置206 nm (GA)和225 nm (IAA)两个波长,在样品运行7分钟时,手动更改检测波长为254 nm。利用该方法测定赤霉素、吲哚乙酸、玉米素和脱落酸4种内源植物激素的回收率在93%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1%,精密度和重现性均较好。表明该方法适用于黄檗种子中植物激素含量的检测。
- 张桂鑫王菲张玉红
- 关键词:内源植物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