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法律—刑法学
- 作品数:191,990 被引量:137,357H指数:184
- 相关作者:赵秉志陈兴良张明楷刘宪权姜涛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法学政治法律—国际法学经济管理—产业经济经济管理—国民经济更多>>
主题
- 54,801篇犯罪
- 40,297篇刑法
- 24,268篇刑事
- 19,674篇司法
- 15,271篇法律
- 8,588篇诈骗
- 7,526篇非法
- 7,335篇刑罚
- 6,684篇规制
- 5,545篇受贿
- 5,420篇量刑
- 5,235篇犯罪构成
- 5,200篇要件
- 4,811篇诈骗罪
- 4,799篇财产
- 4,700篇刑事责任
- 4,687篇司法认定
- 4,625篇网络
- 4,353篇法定
- 4,179篇故意
机构
- 6,638篇西南政法大学
- 5,624篇华东政法大学
- 4,482篇中国政法大学
- 3,276篇武汉大学
- 3,115篇吉林大学
- 3,02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950篇中国人民大学
- 2,441篇中南财经政法...
- 2,221篇北京大学
- 2,038篇山东大学
- 2,018篇郑州大学
- 1,781篇中国人民公安...
- 1,544篇黑龙江大学
- 1,486篇湘潭大学
- 1,428篇苏州大学
- 1,225篇兰州大学
- 1,202篇清华大学
- 1,200篇安徽大学
- 1,177篇云南大学
- 1,172篇南京大学
年份
- 223篇2025
- 3,679篇2024
- 5,390篇2023
- 5,333篇2022
- 5,332篇2021
- 5,949篇2020
- 6,584篇2019
- 6,761篇2018
- 6,962篇2017
- 7,449篇2016
- 7,377篇2015
- 7,219篇2014
- 6,958篇2013
- 7,958篇2012
- 9,058篇2011
- 8,019篇2010
- 7,868篇2009
- 7,324篇2008
- 6,718篇2007
- 6,541篇2006
- 二元分离模式下单位刑事责任之重构被引量:21
- 2022年
- 依“同一视论”附加利益判断的单位犯罪归责模式已面临理论与实践危机,同时也与以组织体内部规范化治理作为单位责任减免依据的刑事合规实践存在龃龉,在实体法的个人认定路径和程序法的组织认定路径之间形成巨大鸿沟。组织体内部存在着个人意志向组织体意志“跃进”和组织体意志向个人意志“嵌入”的过程,传统个人路径的判断模式无法准确契合于组织体所具备的“自在自为的理性”。采取单位个人归责与单位组织归责的二元分离模式,在个人责任认定的基础之上,以个人行为以及组织体运行“功能体制上之组织支配”为参考素材,另行判断单位固有责任,并为单位故意与过失的具体认定提供教义学方案。
- 张静雅
- 关键词:单位犯罪合规管理
- 侵犯虚拟货币刑法定性的三层秩序观——从司法秩序、法秩序到数字经济秩序被引量:12
- 2023年
- 虚拟货币是只有电子生成和存储形式的价值的数字化表示。侵犯虚拟货币的刑法定性之所以出现争议,在于多种秩序观主导了法律解释的过程。实用主义的司法秩序观灵活考虑了立法现状、司法难题、域外法律比较以及对计算机犯罪规范的依赖四个因素,但其内部考量不能维持否定虚拟货币财产性的结论,其外部还面临着三段论司法秩序观的挑战。法秩序统一观追求社会政策适应性和价值观统一性,但在具体运用中对于“违背公序良俗的”数字经济政策容易错误理解。应当在数字经济这一具体的法秩序场域中理解虚拟货币承载的数字金融秩序、财产秩序和计算机网络秩序。对于侵犯虚拟货币行为的具体定性,应当充分考虑数字经济秩序下虚拟货币相关平台和相关个体受到的利益侵犯及其侵害方式。
- 郭旨龙
-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
- 诽谤罪的法益构造与诉讼机制被引量:29
- 2021年
- 自然人的名誉法益由两部分组成。人皆有之的名誉基础,由源自人格尊严的规范的名誉概念证立;差异化的名誉增量,作为个体参与社会沟通的条件和能力,由功能性的名誉概念证成。在沟通机制的功能性视角下,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消解,同为沟通的必要条件,两者功能取向趋同,因而可实现权利之间的通约和配置。作为程序性的制度安排,诽谤罪的自诉机制能够最优化地配置名誉权与表达自由。与公诉确权及评估的高成本相比,自诉是避免无谓损失的最小成本防范机制和最有效的无辜者识别机制。作为"财产规则"而非"禁止交易规则",自诉留给双方回旋谈判的余地。但是,当行为对象没有特定因缘地指向不特定个体时,名誉受损的风险由此溢出到陌生人社会中,诽谤行为具有了危害社会秩序的性质,此时应例外地提起公诉。
- 车浩
- 关键词:权利冲突
- 注射刑的并合主义刑罚目的观及其层次性
- 2021年
- 作为刑罚实践变革的产物,注射刑需要接受刑罚目的观的全面检视。注射刑是在肯定刑罚报应观前提下所展开的实践,其作为行刑方式的运用,仍然需要与死刑适用的正当性与审慎性保持一致。注射刑融合了积极的一般预防与消极的特殊预防之功能,体现了报应刑与功利刑的并合主义。作为对并合主义刑罚目的观的实践运用,注射刑蕴含着刑罚目的层级性的特点。基于注射刑与死刑之间的依附关系,注射刑的目的层级性不同于一般刑罚执行方式的目的层级性。注射刑是刑罚适应性与刑罚人道化的产物,背后具有刑罚进化和刑罚克制的价值自觉,它通过执行场域的转移宣告行刑仪式化的正式退出。通过对传统行刑方式的变革以及自身的实践推广,注射刑隐性地消融了民众对死刑的情感依赖,在与死刑相依的同时,它又渐进成为推动死刑最终走向消亡的动因。
- 陈伟
- 关键词:刑罚目的报应刑并合主义
- 生态文明法治理论视野下环境犯罪治理被引量:1
- 2023年
- 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组成部分,在环境犯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理念现代化层面,环境犯罪治理确立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风险预防原则以及系统治理方法的指导地位。在制度现代化层面,和谐共生价值观孕育了生态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风险预防原则推动了环境犯罪立法的扩大化与前置化,系统治理方法决定了环境犯罪治理的整体性与公共性。环境犯罪治理应更加审慎地实现风险预防,警惕对法益保护的背离,保障部门法之间的合理衔接。
- 陈立毅季晨佳
- 关键词:环境犯罪法益保护
- 刑法典新增预防性措施之立法定位与规范建构被引量:2
- 2019年
- 随着风险刑法理论的兴起,我国刑法体系的立法模式逐步呈现出预防走向。通过梳理我国刑法体系中的预防性措施及其特点发现,以刑事禁止令和从业禁止制度为代表的预防性措施的立法入刑,预示着我国刑事制裁体系正发生着结构性变化和功能转型。新增预防性措施在立法定位上不同于刑罚、非刑罚处罚措施及保安处分,现有语境中其立法定位应是"具有保安处分特点的强制性处遇措施"。但刑事禁止令和从业禁止制度的规定对我国刑事制裁体系带来了冲击:导致传统刑事制裁体系的失衡;与传统刑罚具体内容交叉重复;司法适用可能超出原有刑罚配置量。从长远的角度看,应考虑将新增预防性措施整合后纳入资格刑的范畴,提升其刑法地位,才可消解其所造成的冲击,推动我国刑事制裁体系的结构优化和功能完善。
- 李岚林
- 关键词:人身危险性资格刑
- 论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之“组织行为”
- 2021年
- “组织行为”是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实行行为,不应当对“组织行为”作扩大解释,本罪中的“组织行为”仅指组织器官出卖者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且不应当包含暴力手段。被组织者只能是器官的出卖者,即本罪的被害人。“组织行为”仅就出卖人体器官而言,组织收购人体器官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并不具有同等的刑罚当罚性。结合法条规定和刑罚设置,组织者实施“组织行为”所引发的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危险结果是本罪处罚的基础,此时介入刑法规制是遵循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保护法益的需要。实质危险性是“组织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应当属于结果犯,“组织行为”的完成具有构成要件该当性,当行为对被害人身体法益造成实质危险结果时犯罪既遂。
- 李芬静
- 关键词:结果犯
- 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研究
- 齐同富
- 关键词:中止犯法律性质共犯中止共犯脱离
- 信息贿赂行为的刑法性质研究
- 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当下的信息社会,国家发展、个人进步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不同种类的信息与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类犯罪行为相结合,可能出现各种组合。但是,信息却没有与贿赂相结合构成相应的犯罪。从罪名的形式上看...
- 姜思源
- 关键词:法律性质刑法规制定罪量刑
- 文献传递
-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与网络变得密不可分。人们可以在网上进行购物、挂号看病、缴纳生活费用甚至缴纳车辆的违章罚款等一系列日常活动。但是在网上进行这些日常活动之时,往往都需要填写相关的个人信息。这样一来我们的个人信...
- 曾钧
- 关键词:司法认定罪刑法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