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鹏
-

-

- 所属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 所在地区:山东省 青岛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陈才

- 作品数:144被引量:1,661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东北亚 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 东北老工业基地 经济发展
- 段佩利

- 作品数:22被引量:35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水足迹 绿水 资源环境承载力 足迹
- 刘曙光

- 作品数:116被引量:927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 研究主题:海洋经济 产业集群 全球价值链 海洋产业 城市群
- 梁振民

- 作品数:43被引量:26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经济发展 旅游规划 满洲里口岸 城市化 城镇化
- 李诚固

- 作品数:141被引量:2,109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城市化 产业结构 东北老工业基地 城市 城市化响应
- 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区域经济价值、建设障碍及对策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开通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是带动珲春–图们江地区开发和促进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一项重大工程,有助于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从提出开通大陆桥到现在已经过去20年,但大陆桥始终没有全线贯通,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中国阿尔山至蒙古国乔巴山的"两山铁路"没有修建。究其原因是蒙古国政局不稳,中蒙两国领导人缺乏战略共识使得大陆桥建设一度搁浅。大国从中干扰,严重影响了蒙古修建"两山铁路"的积极性,加上吉林省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本文的对策构想如下:提请国务院就中蒙"两山铁路"建设纳入中蒙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日程,达成战略性共识;联合亚洲开发银行寻求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成立大陆桥办公室协调具体事务,吉林省负责落实中蒙"两山铁路"和中蒙毗邻地区区域物流合作的具体事宜;加强文化交流和定期召开中蒙经贸洽谈会,为区域合作搭建平台。
- 梁振民尹鹏陈才
- 关键词:次区域合作
- 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四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被引量:44
- 2015年
-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障碍度模型,判别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四化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吉林省四化发展水平具有时间波动性和空间非均衡性,仅有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递减态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空间分异不断缩小,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分异逐渐增大;四化发展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非同步性特征明显,中部城市群和东部沿边地区耦合度较高,西部内陆地区耦合度低,包括严重失调、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三种类型;四化协调水平相似地区由离散分布向弱集聚状态转变,中部长吉、东部延边和通化地区是四化协调的热点或次热点,热点区县域不断减少,冷点区县域逐渐增加;2003年四化协调的前5项障碍指标是三产产值比重>人均GDP>非农人口比重>万人医院和卫生机构床位数>邮电业务指数,2012年前5项障碍指标是二产产值比重>二产从业人员比重>人均工业总产值>农业地均经济产出>农业劳均农产品产量,子系统障碍度大小排序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最后,从区域战略政策、经济产业基础和自然地理环境探讨四化协调演化的驱动机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尹鹏刘继生陈才
-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ESDA障碍度
- 中国沿海城市群城镇化效率测度及其障碍因子诊断被引量:11
- 2017年
- 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城市群城镇化效率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研究表明:沿海城市群城镇化综合效率整体一般,呈现辽中南>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山东半岛,纯技术效率差别不大,仅有北京、上海、深圳等8个城市处于纯技术效率前沿,规模效率有效的城市与综合效率有效的城市完全一致;沿海城市群城镇化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标变化的平均值均呈上升趋势,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直接源于技术进步,以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全要素生产率增幅最大;影响沿海城市群城镇化效率的前5位障碍因子是城镇化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建成区面积;工业SO2排放量。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全方位提升中国沿海城市群城镇化效率的政策建议。
- 尹鹏刘曙光陈才
- 关键词:沿海城市群
- 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分析——以中国沿海城市群为例被引量:11
- 2018年
-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沿海城市群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开发强度加速上升,呈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深圳和上海处于最高一级,承德最低;资源环境承载力稳步上升,呈现珠三角>辽中南>山东半岛>京津冀>长三角,深圳最高,肇庆最低。(2)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拮抗耦合阶段,非同步特征明显,以轻度失调类型为主,长三角协调度最高,辽中南协调度最低。(3)不同指标对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障碍度差异较为明显,前五位障碍指标是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经济密度、城市建设用地占比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段佩利刘曙光尹鹏
-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障碍度沿海城市群
- 海岛型旅游目的地脆弱性及其障碍因子分析——以舟山市为例被引量:43
- 2017年
- 以舟山市为例,通过构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海岛型旅游目的地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舟山市海岛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经济系统的干扰强度最大,面对海岛旅游产生的敏感性影响,自然系统的应对能力较为理想,三个子系统中,自然系统的脆弱性最强;(2)舟山市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波动特征明显,稳定程度较低,与自然系统脆弱性的变化幅度基本一致,2004年以前呈现逐年递增,2004年以后呈现波动递减;(3)影响舟山市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单项指标障碍因子方面,应对能力指标的障碍度高于敏感性指标的障碍度,子系统障碍因子方面,障碍度大小依次为自然系统脆弱性>社会系统脆弱性>经济系统脆弱性。
- 尹鹏刘曙光段佩利
- 关键词:脆弱性
- 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被引量:19
- 2015年
- 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经济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1990年以来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高-高、低-低集聚度不断提高,京津唐都市圈、沈大经济带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集中区,其他内陆县市和省际邻接地区是冷点集中区;经济增长空间集聚,高增长率转化快,热点区跃迁特征明显,1990~2000年呈不规则的团块状零散分布,2000~2010年呈带状集中分布于辽西北,省内经济差异不断缩小,而省际经济差异逐渐增大;经济发展的结构化分异显著,空间自组织性增强,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减弱,以东部沿海为中心,向周边多峰值递减,西南与西北内陆始终处于低谷。最后,从区域战略政策、经济产业基础、区位与交通条件探讨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 尹鹏李诚固
- 关键词:ESDA
- 海平面上升对策问题国际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7年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已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相关国家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策体系。论文通过解读领域研究文献,从适应性转变、制定、实施等方面展示了海平面上升问题对策研究的国际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显示,海平面上升相关对策的适应性转变包括由减排向适应的转变、改变环境的适应、改变人类活动的适应以及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海平面上升对策的制定与实施包括有效治理系统构建、联合管理框架设计、科学政策关系协调、"邪恶问题"应对以及公众参与障碍削减等。已有研究结论对我国制定海平面上升应对策略具有参考价值。
- 刘曙光刘洋尹鹏
- 关键词:海平面上升
- 入境旅游格局演变及其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以辽宁省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入境旅游格局演变及其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入境旅游在时间上呈现出快速递增的趋势,盘锦增幅最快,在空间上非均衡性愈发突出;大连和沈阳水平最高,辽西走廊阜新和朝阳水平最低.入境旅游呈现离散分布,负相关性开始减弱,空间依赖性有所增强,第二象限数据点最多,第一象限数据点最少.入境旅游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不高,耦合度包括低水平阶段和拮抗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为主.
- 徐喆甘静梅林尹鹏
- 关键词:入境旅游
- 交通运输对东北地区区域关系发展演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东北地区是清朝以后形成的地理区域概念,行政区划有分有合,区域关系十分复杂。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骨架和先行官,经过古代、近代、伪满和新时期的发展,东北地区形成结构相对完整、运输能力较强、线网水平较高的综合网络体系,在资源产品调度、地缘关系协调、战略政策制定、经济格局调整等方面起引领支撑作用,使得经济重心由辽河沿岸、中东铁路沿线转向哈大轴两侧,首位城市由奉天、辽阳、吉林、齐齐哈尔等水运城市和军事防御城市到营口、哈尔滨、大连、长春再到现今沈阳和大连,开放格局由封闭半封闭、与中原联系密切到全方位融入世界市场,国际关系由抵抗外国势力入侵、全面陷入殖民境地到多边交流互动。最后,针对交通运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 贾玫尹鹏胡海峰李涛徐春涛
- 关键词:交通运输
-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格局的空间演变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格局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离散特征明显,热点区相对稳定,中部长吉地区是热点,东西两端始终是冷点或次冷点的低值簇;新型城镇化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突出,热点区跃迁幅度不大,1995 年~2003 年呈团块状聚集于吉林省西部地区,2003 年~2012 年呈现“双组团”结构;新型城镇化格局演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延续性,空间自组织性增强,均质度有所提高,“中高周低”的极化现象愈发显著,大城市的辐射涓滴作用减弱.最后,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区域战略政策和经济产业基础探讨新型城镇化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 尹鹏陈才梁振民段佩利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