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才
作品数: 5被引量:17H指数:3
  • 所属机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政治法律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武装无人机与战争变迁:以社会-技术系统为视角被引量:5
2018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武装无人机成为新军事技术的象征,理解其军事和战略影响成为重要的课题。在既有的讨论中,支持者沿着功能本位论证无人机让战争变成了精确的外科手术,质疑者从价值本位批评它将战争变成了暗杀。两派在争论中各执一端,但都共享了将无人机器物化和静止化的预设。这些技术预设限制了我们对无人机变革与战争关系的思考,为此,引入技术社会学的"社会-技术系统"的概念。该概念认为技术不是静止的,一直处在变革中,技术变革不是器物的变革,是与器物相关的系统变革,是技术与社会的共同演化。以此观之,无人机不是单独的器物,而是一个与社会无缝连接的系统,其演化的动力是技术利基、客观环境和社会制度三者相互作用,它经历了诞生、发展和制度化三个阶段。当前,无人机系统正处在制度化阶段,它与既有制度在资源分配、独立建制和价值观念上存在冲突和融合。如果没有技术突破和战略环境的剧变,这种冲突和融合将会长时间存在,这决定了当前无人机战争的含混性和复杂性。社会-技术系统的视角有利于思考技术变革和战争变迁的复杂性,并为应对未来的无人机战争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刘树才
关键词:无人机
或然决定:雷蒙·阿隆的技术观
2017年
古典现实主义者雷蒙·阿隆反对20世纪上半叶主流的技术决定论,从技术与政治、与工业社会、与人类和平等方面,提出了技术的或然决定论。首先他分析了纳粹的意识形态、科层制和组织动员等统治技术,突破技术的器物维度;其后他将分析转向工业社会,认为技术不必然带来社会的进步,打破技术的线性论和整体论。最后他讨论核武器作为技术,让战争从总体战回归为有限战,但实现人类和平,还需要解决意识形态对抗、南北差距等问题。阿隆对技术复杂而多元的分析,使他对技术采取审慎的态度,为反思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将技术器物化、简单化和整体化的趋势,提供一种新的视野。
刘树才
关键词:雷蒙·阿隆
武装无人机与战争变迁——以社会-技术系统为视角
2018年
最近十多年来,各种军用无人机执行了搜集情报、识别与监控目标、精确打击等战术任务,其战术优势让其获得了战略地位。各兵种、国防部和各国都加大对无人机的研发和采购上的投入,并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规划,无人机进入了军事的各个层面。然而,人们在评估无人机的影响时出现了分歧。支持者从成本-收益和军事技术革命的角度为无人机辩护,批评者则从法律规范、制度架构和道德伦理等角度展开批评。本文尝试进入这场辩论。
刘树才
关键词:无人机无人机技术
克劳塞维茨与军事启蒙——以战争隐喻为中心被引量:3
2017年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忽略了与启蒙运动相伴的军事启蒙,而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战略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述便是以批判军事领域的启蒙与反启蒙作为出发点。围绕"战争是什么",启蒙者与反启蒙者皆使用了结构性的战争隐喻。前者借用"钟表"的隐喻,强调战争行为存在法则,物质实力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借助"戏剧"的隐喻,凸显偶然性和精神观念的力量。克劳塞维茨对这两者都进行了批评,他认为"钟表"隐喻忽略了观念性和不确定性在战争中的地位,"戏剧"隐喻贬低了理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是理性、情感和决断的三位一体,并以实践为本体的论述,为理解战争和启蒙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视野,为当代战争研究提供了灵感。
刘树才
关键词:战争隐喻克劳塞维茨
技术变革与战争“迷雾”演化被引量:11
2018年
随着半自主武器和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战争的智能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乐观者相信技术驱散了战争"迷雾",战争变成了精确打击;悲观者则认为技术在增加透明度的同时引发了伦理"迷雾"。为了解决这种二元对立,通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迷雾"说的分析框架来梳理信息时代技术与战争"迷雾"的演化史,研究结论表明劳累、危险、情报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是造成战争"迷雾"的四种因素。工业时代的平台中心战存在情报不足、沟通不畅、协作不够等问题,网络中心战利用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理念推进平台间的合作,提升了信息优势,丰富了人们对信息的性质和地位的认识。但网络中心战未能解决"危险"和"劳累"带来的问题,同时引发了信息过载的问题。智能技术部分地解决了上述不足,但其压缩了军人的活动空间,忽略了战争是"活的反应",贬低了精神的力量,重新划定了人机边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机融合将是战争中需要解决的新"迷雾"。可见,人工智能未能驱散"迷雾",只是改变了"迷雾"的形态。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战争"迷雾"的形态,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降低"迷雾"的影响。
刘树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网络中心战平台中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