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彦
-

-

- 所属机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所在地区:湖北省 武汉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形散神不散乃禅宗特质
- 2011年
- 印度福慧皆满的佛陀与头陀苦行的大迦叶分别代表了身心统一及形散神不散的两种风格。形散神不散也正是标榜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的特质。这种特质不仅符合中国人尚简的本性,而且给本土禅宗带来种种方便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僵化的身心统一,形散神不散是一种不屈不饶的变革。正如"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改革精神。
- 曹彦
- 关键词:禅宗美学中印比较身心统一形散神不散
- 《中论》与《顺正理论》因缘观的比较
- 2011年
- 《中论》和《顺正理论》,分别是中观派与说一切有部的代表作。两派都认为,佛所说的因缘观是非一非异、非生非灭的。基于这样的因缘观,中观派认为一切法本性是空的,而有部却认为一切法是实有的。而两者差异的根本,在于是否认为生相是实有的。在《顺正理论》看来,生相是在外缘摄助下启动的"无障胜因",它是果法的直接内因。它推动果法从未来世进入现在世,从而成为与原有外缘相分离的缘已生法,即外缘与果法有"非一"的关系。但从没有外缘果法不能产生的角度来说,两者有"非异"的关系。相反,由于中观派不承认作为中间环节的生相实有,所以因与果是直接的相互系属的关系。由于系属故相待,所以因果本性皆空。但与《顺正理论》比较后可知,《中论》实际上只指出了因果的一、异关系不能成立,却没有进一步很好地解决因与果的非一、非异关系,所以才对因缘法作了本性是空的价值判断。
- 曹彦
- 关键词:佛教说一切有部因缘
- 从梵语波你尼文法论证玄奘“唯识”翻译和理解的正确性被引量:4
- 2014年
- 有学者认为:虽然vijapti与vijna的词根都是j,但vijapti不应如玄奘那样翻译为"识",因为该词有使役的含义。但从梵语波你尼文法的角度可知:vijna与vijapti源自的词根不都是j,两个词汇都不作使役含义用。另外,通过纯粹语法分析,可以得出与传统"能取所取、见分相分"认知模式不同的"无分说",以求解决"无人我但有认知"的佛学难题。
- 曹彦
- 关键词:唯识梵语
- 瑜伽行派的两种末那
- 2024年
- 在瑜伽行派中第七识是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据小乘的传统,意识的根称作manas(音译“末那”,意译为“意”),第七识的梵语完整形式是manovij?āna。因此,第六识与第七识就有梵语同名的过失,其中之一必须做出调整。我们发现,瑜伽行派认为第六意识的生起实际上依于两种意(manas)——无间灭意和恒行意。前者与等无间缘有关,随顺其他派别的共识而称作manas,故可称作prasiddhi-manas(共许末那)。而后者才是瑜伽行派自身主张的真正manas,此即为第七识。故可称第七识为pradhāna-manas(最胜末那)或pradhānamanovij?āna(最胜末那识)。由此可以解决第六、第七识梵语同名的问题。
- 曹彦
- 关键词:瑜伽行派
- 宗教对话的主角到底该是谁——兼谈自助餐式宗教对话
- 2012年
- 过去的宗教对话之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宗教冲突,是因为以往的对话主角都是代表宗教团体的宗教领袖、精英学者和政府官员等"大人物",因此这样的宗教对话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成了空谈,要么被利益集团所操纵。作者认为要想世界和平、宗教和平,就必须落实到普通信众每个人内心的平和,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觉上,从而不被他人所左右和利用。因此宗教对话的真正主体、主角应该是普通信众、普通公民。而自助餐式的宗教对话便是符合这种精神的最简便、最普遍、最落实的宗教对话模式。在这种对话实践中,其他的"大人物"只是对话的服务者、维护者,真正的主角是自己选择、自己品味的普通信众。在这里没有任何的权威与评价,因为每个人只对自己负责。这是和而不同的对话。
- 曹彦
- 关键词:宗教对话主角
- 对末那识与意识梵语同名的思考
- 2019年
- 佛教瑜伽行派的第七末那识与第六意识的梵语名称都是由manas与vij?āna组成的复合词。之所以该派的创始人要忍受第七识与第六识同名,一方面是因为manas这个词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符合第七识的思量特性;另一方面是因为manas在传统的十八界中指的是意根,而在瑜伽行派中第七识正好是第六意识的根。如果第七识坚持要用manovij?āna这个名称,那么第六识就应该作出调整,如"随境立名"称作"法识"。但是《成唯识论》对此方案作了批判。本文认为相关批判无效,而且创新性地提出了"俱随根境立名"的解决方案,即第六识称作"意法识"。
- 曹彦
- 关键词:瑜伽行派《成唯识论》
- 《金七十论》的解脱观探析——兼与《瑜伽经》进行比较
- 2019年
- 《金七十论》是佛教大藏经中保留的外道数论派的重要经典。其反映的解脱观是:只有认识到自性、变异和神我的差异,并通过对前两者的厌离,才会使变异还入自性,自性藏隐,而神我独存解脱。瑜伽派将瑜伽修行嫁接到数论哲学之上,但两者存在差异:数论派侧重理性分析,瑜伽派推崇三昧直觉;数论派认为变异还入自性便是解脱,瑜伽派认为还需进一步净化自性和神我的业习;面对修行退转的问题,瑜伽派主张借助永恒清净的自在天神的力量,而数论派则提出了众生本自“无缚无脱无轮转生死”的重要观点,肯定了人性自身的光辉。
- 曹彦
- 佛教的业报与疾病观被引量:2
- 2015年
- 法轮功认为看病吃药对业病无效。在佛教看来,病有先世业所成病和现世业所成病两类,而且后者才是最为普遍的疾病。即使是先世业所成病也非异熟果报,而是等流果报,故疾病都可以被改善。
- 曹彦
- 关键词:佛教法轮功疾病
- 说一切有部对有为法的定义被引量:1
- 2012年
- 我们一般认为,因缘和合、生灭无常的法是有为法。但这只是对有为法的描述,而非定义。最早对有为法作出精准定义的是世亲及众贤的老师塞建陀罗。他认为:有有为相的是有为法。根据这一定义,不仅因缘具足处在现在世的法是有为法,而且因缘不具足处在未来世将来可生起的法亦是有为法,处在过去世永不再生的法也是有为法。此外,被非择灭无为法阻碍在未来世永不会经历生灭的法也是有为法。另外,根据这一定义,有为相本身也是有为法,因为有为相亦有有为相。总的来说,塞建陀罗关于有为法的定义在佛教哲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曹彦
- 关键词: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
- 印度婆罗门教历久常新的“古儒库拉”教学模式被引量:1
- 2016年
- 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历久常新的原因是婆罗门教的寺院和教学机构归私人所有,受国家政权影响较小。传统的教学机构"古儒库拉"就是指"明师之家"。学生在"古儒库拉"中主要学习吠陀、祭祀和种姓法则,教学的方式是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明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住在明师家中,并要做各种家务。当今印度仍有许多婆罗门孩子,从不上正规的中小学而是在"古儒库拉"中学习。可见"古儒库拉"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有较强的抵御能力。
- 曹彦
- 关键词:宗教人类学宗教教育婆罗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