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平
-

-

- 所属机构: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
- 所在地区:云南省 昆明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吴立新

- 作品数:457被引量:5,108H指数:39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 研究主题:数字矿山 遥感-岩石力学 GIS 岩石 遥感监测
- 刘善军

- 作品数:171被引量:1,058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遥感-岩石力学 岩石 红外辐射 地震遥感 岩石力学
- 王刘伟

- 作品数:4被引量:45H指数:3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断层 走滑速率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信息提取 建筑物震害
- 刘耀辉

- 作品数:3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断层 走滑速率 GPS 红河断裂带 闭锁
- 杨昆

- 作品数:212被引量:1,132H指数:17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GIS 滇池流域 地理信息系统 不透水 洱海流域
- 龙门山断裂周边区域在汶川Ms8.0地震和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对比研究
- 2014年
- 基于龙门山断裂带周边多年的GPS观测数据,分析了"5.12"汶川Ms8.0地震和"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都发生在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低值区"断层段;2)由于汶川Ms8.0地震对周边区域震后地壳变形的调整作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水平应变率明显增大,但对比周边区域,芦山Ms7.0地震发生位置为一个相对的"低值区",其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为30 nanostrain/a,而其南侧和北侧的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量值至少在60 nanostrain/a以上。其原因可能是即将发生大地震的孕震区域,其应力已处于岩石破裂的临界状态,岩石的弹性变形积累也已趋于极限状态,因此其地壳形变的增量或应变率将趋缓或保持低值。
- 周德敏甘卫军李金平陈为涛丁晓光梁诗明
-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应变率场
- 中国西部现今地壳形变与地震活动特征
- 2008年
- 以1999-2004年间中国西部地区近650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二维"高张力样条"函数内插算法获得了连续地壳形变场。结果表明,相对于稳定欧亚参考框架,中国西部现今地壳运动西强东弱,北向运动从西向东逐渐减弱,东向运动逐渐增强,青藏高原东缘及附近地区是东向运动的消减区带;主应变从西向东由压缩应变转变为拉伸应变;最大剪应变主要位于喜马拉雅地块及其东部地区;中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似乎集中发生在印度板块北东向挤压欧亚板块的两条共扼带内,与地壳形变场有一定对应关系,地壳形变的高应变率区为中强地震多发地带。
- 李金平
- 关键词:应变场地震活动
- 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物震害信息提取被引量:17
- 2015年
- 建筑物的倒损信息是震后灾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文中应用震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以最优分割参数对影像进行分割,构建多尺度影像对象层次结构。通过影像对象的光谱、形状、纹理等特征及空间拓扑关系建立分类规则库,提取基本完好、受损和完全倒塌三类破坏等级的建筑物震害信息。结果表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能够实现提取三类等级的建筑物震害信息,从而满足地震灾害快速评估要求。
- 甘甜李金平李小强王刘伟
- 关键词:面向对象高分辨率遥感多尺度分割
- 台湾恒春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特征及其机理被引量:20
- 2007年
- 构造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是国际地震界与遥感界的共同研究热点。分析2006年12月26日台湾恒春7.2级地震前出现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特征表现为:震前6d在菲律宾东部太平洋海域出现片状热异常,并不断向西迁移;震前2d到达菲律宾;之后沿马尼拉海沟转为北上,并由远到近、逐渐向震中迁移,同时异常的强度及范围逐渐扩大;临震前1d达到高峰,升温幅度约10℃。结合该震区构造背景,对此次卫星热红外异常与构造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震前红外异常的出现及其时空演化受构造活动控制显著。利用已有遥感-岩石力学基础实验结果,对震前红外异常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震前构造应力场的迁移与集中活动所激发与加剧的应力热与地热的传递,及其与孕震区温室效应的叠加,是此次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产生的主要机理。
- 刘善军吴立新李金平董彦卿马保东
- 关键词:台湾地震热红外异常遥感-岩石力学卫星遥感
- 中国沿海和内陆强震前地表潜热通量异常特征被引量:8
- 2008年
- 地表潜热通量(SLHF)是反映地表蒸发能量大小的大气参数。国外学者分析近年若干沿海地区的强震时发现,沿海强震震中附近在震前出现了潜热通量异常,而远离海域的内陆地震并未出现潜热通量异常。本文以近10年发生在中国的1次沿海强震和3次内陆强震为例,进行了震前SLHF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发现震前3~10d,震中附近均出现了SLHF异常。该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周围地区,且与区域内的主要活动构造带走向一致。因此,SLHF异常可以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大地构造活动性遥感监测指标,并为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强震提供有用的临震前兆信息。
- 李金平吴立新温志勇刘善军
- 关键词:地表潜热通量卫星热红外遥感监测
- 小区域地壳变形监测与分析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介绍了小区域GPS地壳形变监测网建立、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平面直角坐标下位移—应变关系计算模型,得到监测区的位移场、应变场及断层活动方式,进一步得到主应变及方向、最大剪应变、面膨胀等应变参量及应力。
- 李金平陈向阳乔立湖
- 关键词:GPS地壳形变位移场应变场
-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活动断裂带GPS加密观测及结果分析被引量:32
- 2005年
- 为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现今走滑及逆冲运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的观测研究,我们沿甘肃兰州至宁夏中卫一线布设了1条由12个站点构成的跨断裂GPS加密测线网。该测线网的站点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已有站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1条平均点距约22km的密集型GPS跨断裂剖面。在第1期观测中,考虑到测区周围存在2个“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观测基准站(西宁XNIN、盐池YANC),我们尝试采用了各观测组未必同步的“自由观测方式”,而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了GIPSY先进的“精确单点定位”策略。结果表明,由“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基准网作为支撑平台,在局部区域的GPS加密监测中采用灵活的“自由观测方式”和简易的“精确单点定位”数据处理策略,能够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实施。
- 甘卫军程朋根周德敏唐方头李金平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GPS活动断裂带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加密观测海原断裂带
- 基于GPS观测数据的云南地区地壳形变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利用1999~2013年间多期GPS观测数据,将云南地区分为5个活动块体,研究区域现今水平运动特征、应变特征以及各块体的运动特征,反演主要活动断裂带的走滑速率。结果表明,区域水平运动具有北强南弱的特征,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对云南地区构造活动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改变了断裂带两侧的运动特征;区域应变具有明显的差异,西部以拉张应变为主,东部小江断裂带周边地区拉张和挤压应变均衡且为强应变区,滇东地区应变较小;各块体运动方向与速率存在差异,滇东块体为逆时针旋转,其余块体顺时针旋转;基于块体模型反演的主要断裂带的走滑速率与地质方法获取的走滑速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孙云梅李金平
- 关键词:GPS活动块体地壳形变走滑速率
- 基于SBAS-InSAR的长春市城市地表沉降及成因机理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地面沉降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利用2015-2018长春市区范围内的27景sentinel-1降轨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研究其地表沉降并分析成因机理。结果表明:长春城区总体呈沉降趋势,沉降成因主要来源于区域地质构造;部分区域出现较大沉降异常,其中,逯家窝堡-小高家堡-先锋屯一带最大沉降速率为23.31mm/a,绿园区的红民村附近沉降速率为21.75mm/a,地铁二号线站口乐群街、世纪大街、东方广场的沉降速率为13.26~17.68mm/a。沉降成因主要由于城建建设、地下水开采导致地质构造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区域城市地面沉降。
- 周昱辰李金平陆好健关韵桐
- 关键词:地面沉降
- 强震前热红外异常识别方法与定量分析模型被引量:16
- 2008年
- 为获取与构造活动有关的卫星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参考基准场的震前热红外遥感定量分析模型与异常识别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辐射定标、几何校正、云检测等处理后,根据研究区内不同时相遥感图像像元的亮温值与空间平均值之差及其时间域平均值与标准差,计算热红外异常图像像元的异常指数,提出了异常识别方法;进而计算当前热红外异常图像各像元亮温值与序列遥感图像的多年平均亮温之差,建立异常定量分析模型.利用多年热红外遥感资料建立目标区的参考基准场,并采用此异常识别方法与定量分析模型,分析了1998年张北Ms6.2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月5日沿张家口-渤海断裂出现异常,1月8日异常面积达到最大,为64.7万km2,最高增温幅度达到9 K,11日异常消失.
- 李金平吴立新刘善军马保东
- 关键词:热红外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