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丽军
-

-

- 所属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所在地区:山东省 济南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马兵

- 作品数:84被引量:144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小说 70后作家 茅盾文学奖 批评家 文学生活
- 房伟

- 作品数:222被引量:278H指数:7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小说 长篇小说 文学 当代文学史 小说创作
- 王大鹏

- 作品数:6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原生态 乡土中国 大儒 《西安晚报》 精魂
- 盖永爽

- 作品数:9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70后作家 长篇 70后 疾病叙事 极端化
- 田录梅

- 作品数:97被引量:1,532H指数:20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研究主题:自尊 青少年 大学生 抑郁 亲子关系
- “鬼魂书写”的后死亡叙述及其精神限度——论余华新作《第七天》被引量:8
- 2015年
-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表后遇到较大的质疑。这与他"迄今为止最为满意的作品"的自我评价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对《第七天》进行合理的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通过《第七天》的"鬼魂书写"阐释了余华在后现代语境下进行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野心。其次,从余华的创作历程分析了其创作转型,即从死亡叙述到后死亡叙述的"鬼魂书写"。"后死亡叙述"的新维度反映了作者对灵魂自我救赎主题的关注。最后,探讨《第七天》文学野心实现的程度及其内在的精神限度。
- 张丽军计昀
- 关键词:余华灵魂救赎
- “异化”的生命形态——沈石溪小说动物形象及其审美情感心理批评被引量:1
- 2008年
- 从世界动物文学视野来审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对其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演变规律进行了具体研究,认为动物形象被其塑造为"四不像"的畸形怪物———"异化"的生命形态;从审美创作情感心理视角对沈石溪小说动物形象"异化"的原因进行剖析。
- 张丽军
- 关键词:沈石溪动物小说动物形象
- 具有强烈现实精神和社会主义理念的新政治写作——张平论被引量:3
- 2010年
- 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提倡以政治小说为主体的政治写作。他说:“政治小说之体,自泰西人始也。……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于是彼中辍学之子,黉塾之暇,手之口之下而兵丁、而市侩、而农氓、而工匠、而车夫马卒、而妇女、而童孺,靡不手之口之。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沦为之一变。彼美、英、德、法、奥、
- 张丽军
- 关键词:政治小说写作义理社会
- 百年中国戏剧现代化语境下的“样板戏”论
- 2017年
- 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新中国建立后的意识形态诉求,为中国戏剧艺术尤其是京剧的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和挑战。京剧界内部以改良、回归和革命三种不同方式作出回应。晚清以来戏剧革命对于京剧创新的影响,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对传统京剧的发掘和创新,延安平剧院开启的具有现代性特质和新意识形态意蕴的京剧革命,都对"样板戏"的出现打下基础。新中国建立后,以阿甲等人为代表的京剧艺术家,通过对传统表演程式的重新改造和新的编排,实现传统京剧形式的新利用和革命现代生活的京剧化艺术表达之间的有效对接,完美塑造革命英雄和社会主义新英雄形象,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要求。革命抒情形式成为"样板戏"艺术魅力之所在。"样板戏"是从京剧传统转化而来的具有现代美学精神特征的艺术新形式,是凝聚数代艺术家和演员不断探索与革新的艺术结晶。
- 张丽军
- 关键词:京剧表演艺术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意识形态语境
- 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文学40年
- 2019年
- 改革开放是影响中国与世界的深远大事,是“二战后最重要的事件”。文学是时代的记录者、思考者和探索者。因此,总结与思考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内在关系,探寻改革开放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内在影响,思考新时期文学是如何呈现、书写和以何种反作用力方式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期凝聚共识、总结经验、思考问题,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与“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大的思想底色与精神背景,直接推动了色彩纷呈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流变。
- 张丽军
- 关键词:中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文学文学发展中国社会
- 论1950年后老舍的“城市底层叙述”被引量:3
- 2010年
- 穷人和满族末世人的双重身份形成了老舍特殊的成长环境。从小就在“苦汁子”中浸泡长大的老舍,对底层穷人世界有着心心相通的生命体验。老舍以文学的形式对穷人的劳苦世界及其宿命悲剧进行独创性的审美关照,通过自己“头朝下”的穷人体验、满腹“苦汁子”的生之痛苦叙述一个被漠视、遮蔽和践踏的群体——底层穷人,
- 张丽军
- 关键词:老舍城市成长环境生命体验
- 断裂与接续:70后作家中篇小说创作的审美流变
- 2016年
- “代”是生物学概念,生命的兴衰,物种的延续,无不需要群体性的代际更换。作为生物的一种,人类也在生物属性下不断进行着代际的自然更替。但同时,人又具有社会属性,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每一个代际群体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形成了代际特色。作为建国以后的第四代人,70后生于文革末期,成长于“后革命”时代,恰逢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见证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转型,
- 张丽军关建华
- 关键词:审美流变生物学概念作家社会属性时代烙印
- 焉能识得是“焉识”——《陆犯焉识》陆焉识形象论被引量:1
- 2016年
- 《陆犯焉识》主人公陆焉识,在找寻绝对自由中试图建立由"自我"到"自性"的情感纽带。虽然过程波折,但终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性"的圆满。小说将焦点聚集在陆焉识迷失与寻找的过程中,通过对社会、个人的关注,揭示了作者对于知识分子"自性"显现的思考。
- 武文杰张丽军
- 关键词:《陆犯焉识》自性悖论
- 柳青《创业史》的经典性与当代启示
- 2018年
- 十七年文学的争议特别大,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伴随文学史的变迁,对十七年文学的评价波动比较大,其中最重要的语境是重写文学史。1985年,王晓明和陈思和在上海提出要重写文学史,把以往文学史所遮蔽、忽略的东西呈现出来,让一些抬得过高的文学作品重新回到它们本来的位置。北京大学温儒敏、钱理群、黄子平等人提出建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把现代文学和十七年文学打通起来看,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 张丽军袁雪
- 关键词:《创业史》经典性重写文学史十七年文学文学作品
- “吴镇”:现代性逻辑下的艺术幻象世界——论梁鸿的《神圣家族》被引量:1
- 2016年
- “百年乡土中国文学绝大多数都是以乡村为单位,聚焦农民生存悲剧与苦难命运,展现乡村民俗民风的乡土文化审美书写。关于乡镇的乡土文学,可以说少之又少。即使偶尔书写的‘乡镇’,也是文化批判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空间表征。”乡镇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的落后,但是又保留着一些属于农村的味道;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向城市转变,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城市的水平。
- 王大鹏张丽军
- 关键词:《神圣家族》逻辑乡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