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斌
作品数: 60被引量:132H指数:7
  • 所属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历史地理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王亮
作品数:16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图书馆
研究主题:书事 钩沉 罗振玉 入藏 后知
瞿骏
作品数:68被引量:129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 清末 中共党史研究
张仲民
作品数:66被引量:264H指数: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研究主题:清末 晚清 新文化史 医药广告 考试
陈军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出版社
研究主题:医药广告 分享 形而上学 历史学系 现代社会
沈洁
作品数:23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主题:晚清 反对迷信 庙产兴学 清末民初 印刷
“无主之国”:庚子北京城陷后的失序与重建——以京官动向为中心被引量:6
2016年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慈禧太后偕光绪帝西逃,直至钦命议和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回京,在这二十余日里,北京城实际上处于"无主之国"的极端状态,当时留守大小诸臣各自为群,为恢复秩序、打开交涉之门,"各树标帜",各有使力方向。本文聚焦于非常时期的京官群体,考察其政治活动、对外交往的具体情状,以及面临空前国难时的心态,并尝试将"庚申"、"庚子"并置,审视两次"国变"的异同及历史意义。
戴海斌
关键词:庚子事变八国联军
“一部近代中国的综合记录”:论郭廷以“史事日志”系列写作
2012年
郭廷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人物,所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等多种编年系事型作品,嘉惠学林甚多。"日志"体裁的写作,几乎贯穿郭廷以学术生涯的始终,堪谓其史学著述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他认为史事日志等于"一部近代中国的综合记录",或曰"近代中国史的工具书",由于强调历史事实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故视此史学体裁特别重要。考察郭廷以撰写"史事日志"的具体缘起和过程,并以此为中心重建近代史研究前辈学术交往的史实,可由一个重要侧面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早期发展的特点,并对当下研究有所启发。
戴海斌
试析1900年“东南互保”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7
2014年
对于"东南互保"的既有研究,多强调来自帝国主义的外力冲击,或将中央和地方割裂看待,各重其是,较少注意到南北政治的实际联系。本文注意到东南事件背后朝局变迁的大背景,通过对"停还洋款",李秉衡、鹿传霖北上及"东南互保"向朝廷备案等问题的考订,勾勒当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相。"互保"之创议和实行固然为东南自行其是,但一个不能忽视的前提是,当时中央政府仍然存在,并且不断向地方发号施令。东南督抚行事不乏自主决定的一面,但无论如何"违旨"或"僭越",均不能掩盖其忠于清王朝的另一面,只是其中多了"权宜应之"、"因势利导"的"达变"成分。又因战时"诏旨两歧",中枢已不复一体,"东南互保"的出现并非偶然,而在事后得到朝廷默许,也有其内在根据。
戴海斌
关键词:东南互保张之洞
“无主之国”:庚子事变北京城陷后的失序与重建
2016年
1900年8月15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凌晨,八国联军由东便门、东直门、朝阳门、安定门、广渠门等处相继攻破北京城,扑入使馆区,并有一部由前门入内城。几乎同时,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皇后、大阿哥及少数王公大臣,由神武门出西直门,仓皇奔逃。在经历了失陷最初几天完全失控的屠戮、焚烧、抢劫和奸淫之后,八国联军在当地建立起殖民统治秩序,对北京皇城、内城和外城各街区实行分片接管。近代通史或义和团运动史的相关著述,多辟有'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专章。
戴海斌
关键词:庚子事变庚子年殖民统治
义和团事变中的日本在华外交官——以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为例被引量:6
2012年
日本在华领事官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值得注意的一个群体。19、20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处在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当时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的表现十分活跃,在沪任内为扩张日本在华利权不遗余力,与中国各阶层人士均有密切交往。义和团事变发生后,上海领事官一跃为对华交涉的重心,小田切在东南互保、战时交涉、战后和议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影响,又因个人禀赋、才能及政治抱负,在其外交实践中表现出某些值得注意的"个性"。考订小田切在庚子前后的事迹,通过观照其人,可透视当时日本对华外交的底蕴,并深入了解日本外交官与清朝人士交往的一般形态。
戴海斌
关键词:中日关系
“种族”与政治:晚清宗室寿富之死及其回响被引量:4
2014年
有"宗室特出之英"之誉的寿富面临甲午变局,应时而动,其因宗室身份,预设发言对象主要为旗人,而关心焦点仍在一朝一国之变法图存,非为"种族"问题。质言之,新旧之争高于满汉之别。他又强调"尊君亲上"、"君臣大义",变法同时不废纲常,恪守伦理。至庚子事起,黄、白种族之争压过满汉差别,值家国危亡之际,寿富遗嘱"虽讲西学,并未降敌",毅然选择身殉。晚清君权的至上性以及由此派生的君权与制度的一体性,使得在观念中以国家为至上的变法维新,其实际过程多依傍君权。进入20世纪,在近代国家观念冲击下,"民权"之说渐兴,复因清代君权与"种族"问题相缠绕,唤起满汉之辨。本文考订寿富自杀前后史事,由"种族"与政治的双重视野追问其历史意味,以期对晚清满汉关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戴海斌
关键词:宗室满汉关系晚清
清流、洋务“各有门面”?——以李鸿章与张之洞早期交往为线索被引量:6
2021年
光绪初年以张之洞、张佩纶为代表的"清流"人物,皆以"知洋务"自许,较诸实际从事洋务事业的李鸿章,其视野非局限于因应现实需要的一舰一炮,主张"用人""经武"并重,规划更加宏阔。究其知识来源,则又不出书生闻见。他们对待被外界奉为"清流领袖"的李鸿藻,多有"假借"和"挟持"之意,两者关系近于"交而非党";与李鸿章反而多有互动,并非如晚清世论"以骂洋务为清流,以办洋务为浊流"那般疆界分明。李鸿章笼络"清流"的用心,张佩纶而外,在张之洞身上体现得最为深刻。不过,"清流"与"洋务"固有观念交集,然终究"各有门面",尤其对和战问题存在根本分歧,最终清流亦以战而败亡。李鸿章与张之洞的这一段早期交往,也是二人在庚子年(1900)以"书生习气"与"中堂习气"互驳公案的前史,本文的回溯工作旨在反思有关"洋务""清流"的既有认知,为理解这一公案厘清脉络。
戴海斌
关键词:洋务张之洞张佩纶
张之洞与德国军事教习被引量:2
2011年
张之洞在编练江南自强军时已形成'取法于德'的认知,招募德国军官担任统兵之责;及回任湖广总督,聘用德人的场域由军队转向军校,不再令其直接带兵,而只充任教习。应募来华的德国教官来源各异,对地方军事近代化改革亦有所推动。但由于德国教习自身个性及中德关系大环境的变化,他们很难与中国人充分合作,更由于清朝对军事改革缺乏必要准备。
戴海斌
关键词:教习军事场域
甲午后“商办”铁路的一例实证——姚锡光日记所见之刘鹗被引量:2
2012年
甲午战后,清廷诏令招商举办芦汉铁路,刘鹗作为"四商"之一起而相应,继又悄然出局。这是刘鹗个人在"借径实业,富国养民"道路上一次功败垂成的经验,也是印证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商办"、"官办"持续争议的一个特殊标本。今据新刊《姚锡光江鄂日记》可清晰勾勒刘鹗倡办芦汉路的实相。在观念上,刘鹗认定"洋债可借,洋股不可招",对维护铁路利权不乏自觉;但在具体操作时缺乏凭借,对政府、洋行两面皆有不实之言。而清廷鼓励"商办"口惠而实不至,以张之洞、盛宣怀为代表的官方力量,更对华商缺乏信任,并相互结成利益联盟。"商办"芦汉路终究无果而终,折射了国家举办新政之际官、商不复同心的现实,也透露出刘鹗作为华商个体格于形势、举步维艰的无奈,并预示了他悲剧性人生的结局。
戴海斌
关键词:商办张之洞
“上海中外官紳”與“東南互保”--《庚子拳禍東南互保之紀實》箋釋及“互保”、“迎鑾”之辨被引量:5
2013年
20世紀初,義和團運動在華北興起,與之同時,東南各省與西方列强訂約互保,基本維持了長江流域的和平局面。在這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中,"上海中外官紳"(廣義上包括江浙地區)羣體表現異常活躍。這一羣體究竟扮演了何種角色?在何種層面上發揮了作用?在他們背後又有何種推動的力量?本文擬對此進行全面考證,並對相關的重要文獻即趙鳳昌所撰《庚子拳禍東南互保之紀實》作必要的箋釋,力圖在東南地方歷史變遷的背景下,探討突發事件中各色人物的行爲軌迹和心路歷程,爲理解晚清歷史作一有益的注腳。
戴海斌
关键词:东南互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