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心起
-

-

- 所属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吴淦国

- 作品数:210被引量:1,968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金矿床 金矿 成矿作用 矿床成因 铅锌矿床
- 狄永军

- 作品数:151被引量:1,768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地质意义 推覆构造 闽西南 年代学
- 张达

- 作品数:217被引量:1,470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闽西南 推覆构造 年代学 地质意义 地球化学
- 邱骏挺

- 作品数:141被引量:369H指数:13
- 供职机构: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研究主题:高光谱遥感 钻孔岩心 高光谱数据 像元 光谱
- 舒良树

- 作品数:240被引量:4,909H指数:4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新元古代 地球化学 中生代 早古生代 中国东南部
- 皖南东源含W、Mo花岗闪长斑岩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2008年安徽地质矿产勘查局332地质队在皖南祁门县东源发现WO3资源量大于9.62万吨的斑岩型白钨矿床,且钼矿化有望达到大型规模,实现了皖南地区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东源矿区所处的皖南地区介于北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和南部钦杭成矿带之间,属于全国19个成矿区带之外的非重点成矿区带。
- 周翔余心起王德恩张德会李春麟傅建真董会明
- 关键词:花岗闪长斑岩辉钼矿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点成矿区带白钨矿床
- 皖南印支期石英斑岩的首次发现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
- 2016年
- 印支时期,中国东南部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岩浆活动较为发育。但是,皖南地区一直未发现该时期侵入岩。近期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东坑口村北约500m处x046县道旁,发现石英斑岩脉体。用LA-ICP-MS技术测得其中锆石的U-Pb年龄为245.2±2.4Ma,此年龄代表石英斑岩的结晶年龄,即形成于印支期中三叠世,而非前人一直认为的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东坑口石英斑岩富集Th、La、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轻稀土元素,亏损Ba、Sr、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高的10000×Ga/Al值及Zr、Nb、Ce、Y含量,岩石中可见半自形的石英和斜长石,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皖南印支期A型花岗岩的发现,为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对理解和构建中国东南部乃至华南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刘秀余心起李鹏举陈子微
- 关键词:LA-ICP-MS锆石U-PB年龄印支期石英斑岩
- “511”综合找矿方法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以北武夷篁碧-梨子坑铅锌银铜成矿带为例被引量:2
- 2008年
- 在北武夷篁碧——梨子坑中生代火岩区通过1∶20万铅锌银铜成矿预测优选找矿靶区后,运用“511”综合找矿方法开展异常查证、普查及勘查工作。其基本步骤为首先布置1∶50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以分解区域异常,逐步缩小找矿靶区,查找成矿有利地段;然后布置1∶10000-1∶2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以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各类次生异常,并查清致矿异常源,追踪矿化线索;最后展开1∶10000-1∶25000地质填图,并施工地表槽探、浅部坑探、中深部钻探等,最终发现生米坑、蔡家坪、金竹坪等找矿前景巨大的铅锌银铜钼矿区,找矿效果显著。
- 罗平吴淦国张达狄永军祝平俊余心起
- 关键词:找矿效果
- 浙赣皖相邻区综合找矿预测
- 江来利邱瑞龙吴礼彬徐祥王晓莺程光华刘红樱赵海玲余心起杨义忠骆宏玉
- 此研究报告首次较全面地总结了浙赣皖相邻区成矿地质背景、综合分析了大量的地物化遥资料,取得了重要新认识。报告总结了江南造山带东段演化和变形特征,对皖浙赣断裂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深入研究了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皖浙赣断裂带的发生、...
- 关键词:
- 关键词:找矿预测成矿背景区域成矿规律
- 调整完善教学内容 体现“特色+精品”理念被引量:5
- 2007年
- 为充分体现我校“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应着重调整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地质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注重少而精;对周口店地区教学实习内容再次进行重大改革,野外实习过程中减少由教师带领的路线,增加学生自主观察路线;把地学类学生独立填图时间延长至十天或更长,每人填图面积不少于3km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习报告以填图范围的说明书形式编写。以达到使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又初步掌握野外工作能力的目的。
- 余心起
-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实习
- 白垩纪时期赣杭构造带的伸展作用被引量:64
- 2006年
- 前人研究认为赣杭构造带在晚中生代有两个阶段拉张活动:第一阶段发生于晚侏罗世,造成中酸性-基性火山岩喷发;第二阶段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形成断陷红盆带,伴随基性玄武岩喷溢。以白垩纪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为依据,认为两个阶段玄武岩浆喷发均发生于白垩纪时期,但对早期构造-岩浆活动的认识与之不同,且赣江断裂带对这期活动有限制和转换作用。早期((143±1.1)^(139±0.7)Ma)在赣杭带西端没有酸性岩出露,赣江断裂带附近的玄武岩浆来自亏损地幔,没有地壳物质混染,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属于板内拉张作用的产物。晚期(105~98 Ma)的玄武岩浆来自于富集地幔,有俯冲陆壳成分的不均匀混染,岩石属于拉斑玄武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系列,玄武岩浆喷发伴随着强烈的区域伸展作用,形成一系列红层盆地。
- 余心起吴淦国舒良树颜铁增张达狄永军
- 关键词:白垩纪拉张作用赣江断裂带
- 白垩纪时期赣杭构造带的伸展作用
- 前人研究认为赣杭构造带在晚中生代有两个阶段拉张活动:第一阶段发生于晚侏罗世,造成中酸性-基性火山岩喷发;第二阶段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形成断陷红盆带,伴随基性玄武岩喷溢.以白垩纪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为依据,认为两...
- 余心起吴淦国舒良树颜铁增张达狄永军
- 关键词:赣杭构造带岩浆活动
- 文献传递
- 使用VBA处理地质数据的方法及步骤——以Excel二次编程为例被引量:4
- 2011年
- VBA是一类适用面广、功能强大的编程语言,能通过控制应用程序运行而实现办公自动化,因而在处理地质数据和绘制图形等方面拥有很大的开发前景。笔者提出一种编程步骤及编程技巧,非常适于没有编程经验的地质工作者使用。操作者不仅可以自行发开和发布工作程序,也可以使用和修改他人的程序,从而使地质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得到整体的提升。
- 邱骏挺余心起李春麟杨赫鸣
- 关键词:地质数据VBA编程技巧
- 江山-广丰地区早白垩世晚期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35
- 2004年
- 江山-广丰地区所在的信江红色盆地与金衢红色盆地同属于NEE向赣杭断陷盆地带的组成部分。赣杭构造带自早白垩世晚期开始强烈拉张,红色盆地形成。红层下部夹有层状玄武岩,全岩K-Ar年龄为98~105Ma,属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有两类玄武岩:江山陈塘坞一带的拉斑玄武岩,礼贤、广丰一带的碱性橄榄玄武岩。Nd、Sr同位素组成分析显示,拉斑玄武岩类(87Sr/86Sr)i值为0.7054~0.7070,εNd(t)值为1.69~0.70(接近于0),表明源区为基本未受壳源物质混染的原始地幔,在弧后陆缘环境下快速拉张而上升,呈熔岩被形式分布于信江盆地东部;碱性橄榄玄武岩(87Sr/86Sr)i值为0.7076~0.7080,而εNd(t)值偏低(-6.43~-5.18),表明来源于已受壳源物质混染的富集地幔,在拉张加剧、裂陷加深的构造背景下喷发,相对集中分布于盆地中部,范围小于拉斑玄武岩。二者的差别主要是地幔源区受到不均匀混染所致。研究表明,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期间,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角度由缓变陡以及向东南方向的后退作用,对弧后陆缘的快速拉张并形成赣杭带红色断陷盆地及其玄武岩起着关键性作用。
- 余心起舒良树颜铁增俞云文祖辅平王彬
- 关键词:拉斑玄武岩富集地幔
- 闽西-赣南早-中侏罗世盆地及其火成岩特征被引量:60
- 2004年
- 闽西-赣南地区早、中侏罗世陆相盆地带东起福建永定,经江西寻乌到龙南,断续延伸约250km,宽60~80km。受后期构造破坏和花岗岩浆侵入影响,现呈肢解散碎的残留盆地面貌。盆地边界特征和盆区岩层节理测量统计结果反映该区自晚三叠世以来,先后经历了近S-N向水平挤压(T_3-J_(1E)),S-N向垂向挤压、近E-W向水平伸展(J_(1L)-J_2),SE-NW向挤压(K_1)和近E-W向挤压、S-N向伸展(K_2)等复杂的演化过程。早-中侏罗世强烈的拉张-断陷作用导致盆区大量双峰式火山岩的喷发,其基性端员玄武岩的颗粒锆石U-Pb 年龄值为170±1Ma,酸性端员流纹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79Ma~165±2Ma。 流纹岩具有高的SiO_2、Al_2O_3、K_2O含量,ANKC值>1.1;轻稀土富集、稀土总量高,铕亏损,具明显Eu 负异常;富集Rb、Th,贫化Ba、Ti、P、Nb、Zr等特点,属富钾过铝火山岩类。与之共生的玄武岩则以富硅贫碱为特征,轻稀土轻度富集;铕异常不明显;弱富集Rb、Ba、Th、Ce,贫Nb、Zr、Y,配分样式呈上凸型,属拉斑系列玄武岩类,反映一种后造山的陆内裂谷环境。闽西-赣南地区盆山格局的形成经历过多期地球动力学演化:前中生代近E-W向古亚洲构造城的基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挤压造山阶段,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裂谷盆地阶段,早白垩世太平洋构造域对本区的置?
- 邓平舒良树余心起王彬谭正中孙岩
- 关键词:双峰式火山岩陆相盆地构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