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宏椿
作品数: 244被引量:723H指数:14
  • 所属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 所在地区:福建省 福州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陈福如
作品数:302被引量:1,223H指数:19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引物 玉米小斑病菌 杀菌剂 分子 稻瘟病菌
杜宜新
作品数:201被引量:573H指数:14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引物 分子 玉米小斑病菌 双孢蘑菇 农作物病害
杨秀娟
作品数:280被引量:1,260H指数:20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引物 玉米小斑病菌 农作物病害 杀菌剂 稻曲病菌
石妞妞
作品数:161被引量:348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引物 玉米小斑病菌 分子 双孢蘑菇 农作物病害
甘林
作品数:191被引量:490H指数:13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引物 玉米小斑病菌 玉米大斑病菌 农作物病害 分子
镰刀菌酸在抑制稻瘟病菌上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镰刀菌酸在抑制稻瘟病菌上的应用。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含药培养基平板表面孢子萌发法发现镰刀菌酸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孢子萌发作用更强。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Sub>50</Su...
陈福如甘林杨秀娟阮宏椿杜宜新石妞妞
文献传递
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抗性评价被引量:10
2012年
采用室内人工注射接种法和田间自然诱发法评价福建省15个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抗性。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室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3个水稻品种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抗,如FJZD10-5、FJZD10-8,有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8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11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如FJZD10-2、FJZD10-3,有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水稻品种对穗瘟病的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如FJZD10-6、FJZD10-7,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4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在建阳、宁化和福安3个田间试验点,同时发生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水稻品种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00%、73.33%和73.33%。未出现对稻曲病和稻瘟病均表现为抗病的水稻品种。
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甘林王舒婷曾慧芳杨秀娟陈福如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抗性评价
福建省稻瘟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为稻瘟病菌的抗药性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从福建将乐、沙县、宁化、建阳、南靖、上杭6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16株稻瘟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分析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及其相关性,建立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图,确定其敏感基线。【结果】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稻瘟病菌菌株的EC_(50)分别为0.0012~0.0128,0.2098~0.6323,0.1968~2.2730和0.2176~0.6161μg/mL,EC_(50)平均值分别为0.0047,0.3619,0.8124和0.4279μg/mL,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最敏感,其次为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不同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敏感性频率分布的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性单峰曲线,且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分别将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EC_(50)平均值(0.0047,0.3619,0.8124和0.4279μg/mL)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田间菌株的抗药性监测。供试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4种杀菌剂对福建稻瘟病菌的敏感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多菌灵>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杀菌剂,并与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轮换或混合使用,避免或延缓稻瘟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阮宏椿石妞妞田佩玉杜宜新陈文乐陈巧红陈凤平陈福如
关键词:稻瘟病菌杀菌剂吡唑醚菌酯敏感基线
氮肥对水稻苗POD、SOD活性及稻瘟病发生的影响被引量:22
2011年
为明确氮肥处理下3个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特优627(抗)、D奇宝优527(中抗)和汕优63(感)的抗瘟性变化及其生化机制,使用不同剂量碳酸氢铵(纯氮17.1%)作为水稻苗期氮肥不同处理水平,测定了3个品种水稻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温室人工接菌条件下的苗瘟、叶瘟和穗瘟病情指数,并分析了酶活性变化与水稻植株抗稻瘟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苗期增施氮肥后,3个品种水稻苗的POD活性明显下降,SOD活性明显增强.水稻植株受稻瘟病菌侵染后,苗期增施氮肥显著增加了3个品种水稻苗瘟和叶瘟病的发生,且感病品种汕优63的SOD、POD活性和病情指数变异幅度显著大于抗病和中抗品种.3个品种水稻苗POD活性与苗瘟病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13、-0.9726和-0.8487;而SOD活性与苗瘟病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09、0.9649和0.9579,说明氮肥对水稻保护酶活性具有调节作用.
杨秀娟甘林阮宏椿杜宜新李科陈福如
关键词:稻瘟病氮肥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一种双孢蘑菇褐腐病菌分子检测引物及快速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孢蘑菇褐腐病菌分子检测引物及其检测方法,属于农作物病害检测和生物技术领域。该特异性引物包括上游引物MSF:5’‑CCGGGGACCTAAACTCTTCTG‑3’,下游引物SR:5’‑AAAGTTGGGGT...
杜宜新陈福如石妞妞阮宏椿甘林杨秀娟代玉立
文献传递
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香蕉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香蕉组织培养中的应用技术。本发明采用的枯草芽孢杆菌T122F具有促生、抗病作用。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的促生性和诱导抗性等功能,通过将枯草芽孢杆菌T122F培养液及其代谢产物添加于香蕉组织培养基...
陈福如杨秀娟杜宜新甘林阮宏椿
文献传递
福建省花生青枯病菌遗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37个福建省花生青枯病菌菌株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1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共扩增出85条带,其中84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98.82%。UPGMA聚类分析显示:供试的37个菌株划分为7个遗传聚类组(RAPD Group),其中31个菌株集中在RG2和RG6两个聚类组中;菌株间遗传距离变化较大,变化范围从0.08到0.95。结果表明:供试的福建省不同地理来源的花生青枯病菌菌株之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37个花生青枯病菌菌株间存在一定遗传相似性,原因可能是不同地域之间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的结果。
谢世勇阮宏椿杜宜新林莉娇马红娟王伟新
关键词:RAPD遗传多态性
一种改进的拮抗细菌生物测定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的拮抗细菌生物测定方法——双层培养基滤纸夹心法,所属的技术领域涉及生物农药研制必须采用的参试菌株生物测定方法。通过无菌滤纸平板模制作、上下层培养基制作、无菌滤纸模移入和移出、待测拮抗细菌和目标病原真菌培...
杨秀娟陈福如马红娟阮宏椿杜宜新
文献传递
福建省稻瘟病菌毒性类型及部分水稻品种(组合)抗病性被引量:17
2008年
测定了2003-2006年从福建省主要稻区分离挑选的97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对国际水稻所CO39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s,NILs)6个鉴别品种和部分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株分别属于14个毒性类型,优势类型和亚优势类型分别是I34.1和I35.1,其对8个福建主栽品种的毒力频率分别为51.96%和60.23%.2003-2006年各年度的菌株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324、0.5541、0.6000和0.7699.相邻年度间的病菌毒性类型相似率分别为57.14%、54.55%和46.15%.说明福建省稻瘟病菌毒性类型在各年份间的分布呈现不同的特征.CO39-NILs中C101LAC(Pi-1),育种亲本中R527、亚恢627、多系1号和谷丰A,主栽品种中D优527、D奇宝优527和T优5537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好,抗性表现均为抗(R);95个新育成的品种中表现抗(R)和中抗(MR)的分别占16.84%和22.11%,其中新品种谷优5188、特优18、天优3301、Ⅱ优907、Ⅱ优516和D奇宝优5号的抗性频率高于90%,且对田间叶瘟和穗瘟的抗性表现较好,说明这些抗性品种及其所携带的基因是福建省育种的良好材料.
杨秀娟朱春雨阮宏椿杜宜新关瑞峰陈福如
关键词:稻瘟病菌水稻品种抗病性分析
抗香蕉枯萎病菌拮抗菌的鉴定及其定殖被引量:22
2007年
通过逐步提高药物浓度方法,获得了抗利福平400μg/ml、对香蕉枯萎病菌拮抗活性稳定的T2WF和W10标记菌株。初步确定两菌株为芽孢杆菌属细菌。采用灌根接种法,在香蕉苗根际土和香蕉苗体内定殖结果表明,拮抗菌液接种浓度为5×10^4cfu/ml,两菌株均可从香蕉根际土和香蕉体内分离到,并在香蕉体内定殖和传导。在香蕉根际土、根部、球茎和假茎中,T2WF标记菌的菌量高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5、5、11和3d,分别为707、437、273、117cfu/mg;而W10标记菌的菌量高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5、3、5和5d,分别为784、260、253、110cfu/mg。两菌株在香蕉根际土和香蕉体内1~15d的消长动态均有一个共同的“由升到降”趋势。从数量和数量变动幅度上看,香蕉根部的菌量明显高于茎部的菌量。
杨秀娟何玉仙陈福如阮宏椿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拮抗细菌定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