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晶
作品数: 65被引量:253H指数:9
  • 所属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王淑友
作品数:122被引量:533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研究主题:红外热像图 电针 红外热像 皮肤温度 家兔
张栋
作品数:173被引量:1,000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
研究主题:红外热像图 红外热像 针灸 电针 皮肤温度
李顺月
作品数:81被引量:35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研究主题:红外热像 电针 红外热像图 针灸 激光多普勒
张维波
作品数:195被引量:968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研究主题:经络 《黄帝内经》 电热砭石 小型猪 经脉
贾术永
作品数:47被引量:14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研究主题:经络 小型猪 经脉 荧光素钠 针灸
经络实质之一:筋膜-间隙-组织液系统——实验验证与生物学意义
目的:应用特殊染料示踪法进行透明鱼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可视化研究,并探索其组织结构以及通道中间质流动情况。方法:本研究使用微量注射泵将20-25μL的阿尔新蓝(Alcian blue dye, AB)溶液按2μL/min匀速...
宋晓晶王泽王广军贾术永李宏彦熊枫张维波
关键词:经络组织液筋膜
文献传递
大鼠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与肥大细胞接触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与血管壁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的接触联系。方法:正常成年Wistar大鼠10只,以大椎穴(背部正中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和足三里穴(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为中心,切取约1.5cm2组织块,速冻于恒冷箱内,切片经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甲苯胺蓝复染色,显示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内沿血管分布的肥大细胞与血管壁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结果:在穴区组织内,从真皮至皮下组织、肌肉组织的肥大细胞多聚集在血管附近,或沿血管壁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分布,并形成点接触或面接触。结论:采用2种染色方法观察到肥大细胞与血管壁中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形成紧密接触,这可能是肥大细胞与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发生功能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罗明富宋晓晶蒋瑾张金铃
关键词:甲苯胺蓝染色
针刺方法对大肠经穴区温度的影响
了解针灸刺激方法在不同穴位上引起的温度变化你,作用于穴位后产,生温度效应的差异,为经穴的基础研究和针灸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红外热像方法观察针刺曲池穴后,分析比较曲池及大肠经上相邻的三个穴位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
马惠敏张栋宋晓晶
文献传递
面部穴位血流量及针刺对其影响的激光血流成像显示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正常人面部穴区血流灌注量,并分析针刺对该血流灌注量的调整作用。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采集30例健康人自然状态和针刺合谷穴30min前后面部血流图像,统计穴区血流灌注量,分析对称性以及针刺对面部左右侧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结果:正常人面部穴位血流灌注量大多都在0.73~1.17PU范围之间,以巨髎、口禾髎、四白、承泣等血流量较大,下关、牵正、丝竹空等穴血流量较小。自然状态30min前后,正常人面部血流灌注量无明显的升降变化,左右侧同名穴血流灌注量存在小幅差异。针刺30min后正常人面部穴区血流灌注量显著增加(P<0.05,P<0.01),其中左侧巨髎、左侧承泣、左侧丝竹空、左右侧夹承浆和右侧大迎血流灌注量的增加值与自然状态下的变化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面部左右侧穴位血流灌注量存在较小差异,针刺可以增加面部双侧穴位血流灌注量。
王淑友屈箫箫宋晓晶李顺月马慧敏张栋
关键词:针刺血流灌注
经络研究60年——一条多学科交叉之路被引量:10
2021年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维持生命并参与疾病形成和治愈的重要系统。揭示经络的生物学内涵是现代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6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生物医学(生理、解剖、组织形态等)、影像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对经络展开了研究。现代经络研究就是一部多学科交叉的历史,为认识经络提供了多视角的科学资料。未来经络研究需要更精准的多学科交叉,它将是揭示经络生物学内涵的希望之光。
宋晓晶王广军李宏彦张维波
关键词:经络
《黄帝内经》卫气卫外功能解析被引量:30
2021年
《黄帝内经》卫气的卫外功能包含了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侵犯的作用。根据基础研究,卫气在经络中的运行可解析为组织液在低流阻间质通道中的流动,其路径与淋巴管重合,可将抗原信息从间质输运至淋巴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疏通经络、促进组织液流动可提高免疫力,彰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思想。
张维波王泽宋晓晶
关键词:卫气黄帝内经经络组织液
电针对小鼠肝脏血流灌注量影响的激光散斑成像显示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连续监测电针过程小鼠肝脏表面血流灌注图像,研究电针不同穴位对肝脏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探讨激光散斑技术在针灸效应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oor-FLPI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分别对足三里组、曲泉组、非经非穴组正常小鼠电针30min以及不电针对照组连续观察30min过程中肝脏表面血流灌注量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电针不同穴位、各个时点肝脏血流变化的规律。结果:(1)肝脏激光散斑图显示电针后各电针组肝脏表面整体血流灌注均增加,肝门附近区域灌注量增加幅度大于肝脏边缘区域;(2)电针各时点各电针组肝脏血流灌注量均出现增加,电针0~20min灌注量增加率为足三里组>曲泉组>非经非穴组;电针25~30min为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曲泉组。结论: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能够精确记录显示电针过程肝脏表面的微循环变化情况,电针可以增强正常小鼠肝脏血流灌注量,电针增加肝脏血流灌注的效应存在穴位特异性。
宋晓晶张栋马慧敏王淑友李顺月
关键词:肝脏血流灌注足三里
正常人体全背部红外热像图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通过人体全背部温度分布的观察,了解人体颈肩背腰四部位正常温度值标准,并为热像图用于未病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全背部的温度分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颈部平均温度值为34.10±1.21℃;肩部平均温度值为33.94±1.18℃;背部平均温度值为33.55±1.25℃;腰部平均温度值为33.18±1.27℃。按照从颈、肩、背、腰部顺序向下温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全背部以脊柱正中矢状线划分为左右两侧,其温度以划分线左右两侧相对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用红外热像图所观察到的颈肩背腰部位温度的正常值可为这些部位的未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顺月张栋马惠敏王淑友宋晓晶陈冰俊
针刺、电热针和激光照射对穴位温度影响的比较
目的;了解不同刺激方法作用于不同穴位后引起的温度变化效应,为经穴基础研究和针灸临床提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红外热像方法观察针刺、电热针、激光照射三种不同方式刺激曲池穴后,大肠经上4个主要穴位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大肠经上四...
马惠敏张栋宋晓晶王淑友李顺月
关键词:红外热像图电热针激光照射大肠经
文献传递
麻黄、黄芩贴敷肺俞穴对健康受试者颈胸部及背部穴位体表温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究麻黄、黄芩穴位贴敷肺俞穴对健康受试者颈胸部及背部穴位体表温度影响的差异,了解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 招募10名健康受试者,每名受试者均进行3次贴敷,第一次贴敷麻黄粉0.5 g,为麻黄组;第二次贴敷黄芩粉0.5 g,为黄芩组;第三次贴敷麻黄+黄芩粉各0.5 g,为混合组。将准备好的药贴贴在受试者肺俞穴上,贴敷时间为3 h,每次贴敷间隔3天。贴敷前后应用红外热像仪对受试者双侧肺俞、双侧魄户、身柱、廉泉、天突和膻中进行热像图和体表温度信息采集。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体重指数以及贴敷后的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对不同穴位的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 红外热像图直观分析显示,黄芩组和混合组贴敷后受试者背部红外热像图红色面积扩大。红外热像图定量分析显示,贴敷前组间比较,左侧肺俞和左侧魄户穴位体表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组贴敷后左侧肺俞、天突及膻中体表温度下降(P<0.05);混合组贴敷后双侧肺俞、双侧魄户、身柱、廉泉、天突和膻中体表温度均下降(P<0.05或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黄芩组贴敷后天突体表温度下降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重指数、心率、舒张压对贴敷后穴位体表温度变化有一定影响(P<0.05或P<0.01)。结论 单独应用黄芩或麻黄联合黄芩贴敷于肺俞穴可能通过降低颈胸部及背部穴位体表温度的方式发挥穴位贴敷的治疗作用。
马杭琨王淑友宋晓晶郭曼萍王一名栗蕊高蕊
关键词:肺俞穴麻黄黄芩红外热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