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俊锋
作品数: 40被引量:234H指数:10
  • 所属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所在地区:安徽省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荆珏华
作品数:251被引量:1,442H指数:1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内固定治疗 内固定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周云
作品数:379被引量:1,610H指数:18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尿道下裂 脊髓损伤 膝关节挛缩 疗效观察
李军
作品数:658被引量:1,568H指数:19
供职机构:昆明市中医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软组织缺损 穿支皮瓣 骨髓炎
许新忠
作品数:90被引量:433H指数:1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股骨颈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髓内钉
张积森
作品数:67被引量:316H指数:11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固定术 脊髓损伤 星形胶质细胞
外固定支架519枚固定针植入疗效观察
2012年
目的介绍外固定支架固定针植入过程中的手术细节,减少外固定支架固定针植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植入的519枚外固定支架固定针治疗不同部位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骨髓炎病例107例,注意手术细节和术后的护理,探究减少外固定针感染的方法。结果 519枚外固定针均顺利植入,10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个月。无外固定针松动病例,无固定针断裂病例,无医源性骨折发生,无医源性神经肌腱损伤。固定针钉道口出现渗液18例,股骨7例,胫骨6例,跟骨2例,掌骨2例,肱骨1例,加强局部伤口护理,每天碘伏滴注三次,清除钉道口血痂等异物,渗液均得到控制。2例出现流脓,为骨髓炎患者,经抗感染局部换药治疗后治愈。结论注意外固定针植入时的细节以及术后护理,可以有效避免外固针的松动以及钉道口感染的发生,外固定支架的使用牢固可靠。
许新忠荆珏华张积森周云田大胜钱军游木荣詹俊锋汤健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固定针植入
30例胫骨pilon骨折手术治疗的体会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治疗胫骨pilon骨折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手术的30例pillon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2周,II型优13例,良1例,优良率100%;III型优11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3.75%。结论:对于胫骨pilon骨折,手术选择合适的LCP钢板,尽量保护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和血供对于骨折的愈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曹其亮荆珏华周云田大胜钱军许新忠吕浩姚运峰游木荣张积森陈磊朱斌詹俊锋汤健
关键词:PILON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器
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研究被引量:33
2019年
背景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术期足踝肿胀及切口愈合一直是手术医生关注的重点,临床医生也一直在试图缩短手术等待期并降低切口感染率。目的探讨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40足)跟骨骨折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正确体位摆放、冰敷消肿、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患肢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跟骨周围皮肤褶皱试验阳性所需时间、术后切口恢复情况、术后肿胀、踝周径差值、疼痛、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跟骨周围皮肤褶皱试验转阳性所需时间为(6.4±0.7)d,短于对照组的(8.2±1.2)d(t=-5.794,P<0.001)。观察组切口治愈率为70%(14/20),高于对照组的35%(7/20)(χ^2=4.912,P=0.027)。观察组Ⅱ度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584,P=0.018)。入院第5天、术后第5天,观察组踝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入院第5天、术后第5天,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术期应用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有利于消除肿胀,缓解疼痛,促进术后切口愈合,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
熊斌周云詹俊锋黄晶晶李凯王永召荆珏华吴建贤
关键词:骨折跟骨气压治疗围手术期
两种方法治疗急性闭合跟腱断裂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比较传统常规切口与改良Ma-Griffith法结合微创小切口治疗急性闭合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组(21例,采用改良Ma-Griffith法结合微创小切口治疗)和常规组(18例,采用传统常规切口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都明显小(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97个月。术后6个月按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微创组优良率19/21,常规组优良率16/1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发生2例手术切口皮缘坏死,1例浅表感染,1例深部感染;微创组未发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闭合跟腱断裂,两种方法都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但改良Ma-Griffith法结合微创小切口治疗的创伤更小,并发症也更少。
李军詹俊锋石志刚付宇韩兵王银生周云荆珏华
关键词:跟腱断裂有限切开微创小切口
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22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2例;年龄为20~60岁,平均38.3岁;左侧13例,右侧8例,双侧1例。跟骨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0足,Ⅲ型11足,Ⅳ型1足。所有患者均采用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钢板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术后1年的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öhler角、Gissane角、末次随访时患足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21~44个月(平均36.7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浅表感染、深部感染及裂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皮缘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距下关节炎。21例患者术前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öhler角及Gissane角分别为(68.6±1.2)mm、(46.7±0.8)mm、(39.1±2.0)mm、5.4°±12.1°、104.3°±10.2°,术后1年改善至(71.7±1.6)mm、(48.8±2.0)mm、(32.8±1.3)mm、29.2°±6.8°、120.8°±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平均为92.7分(73~98分);优17足,良3足,中2足,优良率为90.1%。结论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减少术后切口软组织并发症和距下关节炎的发生。
詹俊锋方家刘荆珏华朱楠方望周云
关键词:跟骨骨折骨板手术入路
跟骨关节内骨折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跟骨骨折是足踝部最常见的跗骨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跟骨关节内骨折占65%-70%,跟骨骨折后期致残率达到20%-30%,跟骨关节内骨折传统入路软组织并发症达到17%-38%,本文旨在通过对跟骨周围解剖特点研究、...
詹俊锋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进展被引量:25
2018年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跟腱断裂会造成患者体育运动和日常活动受限。保守治疗跟腱恢复时间长,发生再断裂的风险高。近年来,随着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早期负重及矫形支具保护下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的开展,使跟腱再断裂风险明显降低,保守治疗越来越受到欢迎。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主要包括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开放手术可清晰暴露跟腱断端,缝合效果确切,发生再断裂和腓肠神经损伤的风险较低,但该方法存在切口浅表及深部感染、缝线反应、组织粘连等问题;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少的优点,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但术中损伤腓肠神经的风险较大,术后发生再断裂的风险与开放手术相似。总之,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尽管目前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损伤机制(退变性跟腱断裂及机械性跟腱断裂)及流行病特点(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同时受地域、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但由于患者群体存在多样性,所以应根据不同患者群体的个体情况进行治疗,只要治疗方式选择适当,同时联合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生物治疗对跟腱愈合的促进效果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仍存在争议,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证明生物治疗的有效性及预防性抗凝治疗的必要性。通过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进行综述,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重要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家刘詹俊锋李军韩兵姚飞荆珏华
关键词:闭合性跟腱断裂保守治疗预防性抗凝治疗康复功能锻炼开放手术
修复方式对伴随三角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踝关节骨折伴随三角韧带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骨折修复方式的不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筛查后纳入研究;骨折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伤情、受伤至治疗时间、骨折类型、术中出血量、修复方式作为影响预后的因素纳入研究,以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作为评价患者预后是否良好的指标;对不同分组患者间的评价资料进行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修复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筛查后共纳入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修复的方式分为未修复组(16例)和修复组(45例),其中修复组包括浅层修复组(18例)、深层修复组(16例)和完全修复组(11例);与未修复组比较,修复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VAS评分降低,AOFAS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修复组患者之间的术后并发症、VAS评分、AO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伤、受伤至治疗时间、骨折类型的差异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修复三角韧带以及深浅层修复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浅层修复是伴随三角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12,95%CI:0.664~1.093,P=0.021)。结论踝关节骨折伴随三角韧带断裂的患者可行浅层修复三角韧带的方式,以提升患者的预后。
刘智詹俊锋周志强王明高锋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
两种抗凝药物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影响比较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钠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月76例(93髋)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接受初次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54髋)从术后6~10 h开始每天口服利伐沙班10 mg,连用14 d(利伐沙班组);32例(39髋)从术后12 h开始每日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4 000 U,连用14 d(依诺肝素钠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及置换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准备及术中处理均一致。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实际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占实际失血总量百分比;记录术后35 d内各组出血事件。结果利伐沙班组实际失血总量为(1 509.56±325.23)mL,显性失血量为(928.09±210.50)mL,隐性失血量为(581.47±215.01)mL,隐性失血量占实际失血总量百分比为37.88%±10.42%;依诺肝素钠组分别为(1 521.38±516.49)mL、(917.50±378.73)mL、(603.88±377.15)mL及38.18%±18.33%;两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内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1%(4/44),高于对照组的3.1%(1/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3,P=0.390)。结论对于初次行THA的患者,围手术期使用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钠后隐性出血风险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李军周云荆珏华詹俊锋
关键词:利伐沙班依诺肝素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出血事件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总结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胸腰椎疾病28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9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5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24例,椎体血管瘤(VH)4例。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即刻消失,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28例患者均恢复发病前生活方式,无疼痛;影像学检查,病椎高度无明显丢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疾病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周云荆珏华章洪喜唐迎九田大胜钱军陈磊游木荣吕浩许新忠詹俊锋张积森汤健江曙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血管瘤腰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