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蓉
-

-

- 所属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 所在地区:陕西省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终南茅蓬考议
- 2009年
- 终南山,名称来自《禹贡》,范围历来众说不一。本文经过深入考证后,依据原始出处形成的终南山四方界止是:南至分水之岭,北至石质山口,东至华山之阴,西至鸟鼠之山。茅蓬这个词的形成较早,但用来指代茅草修建的简陋小屋,则是后来的事情,至于它被指静修处所则更晚,大约从明代才渐用这一称呼。茅蓬的几个基本特征是:茅蓬都远离人群,而且是有限度地远离人群;建筑简陋,规模较小;单个茅蓬居止人数不多,但有时候形成规模性的“茅蓬群落”,作为与丛林相对应的存在;茅蓬和闭关紧密联系,茅蓬是闭关的好去处。本文认为,儒、释、道三教在终南山共存,且各有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茅蓬在终南山中广泛存在。苓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终南茅蓬的现状形成了一些思考并就如何对待它提出了一些建议。
- 李蓉
- 汉传佛教僧人“释”姓缘由探究
- 2018年
- 一、佛陀姓氏规制及其早期继承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僧人的姓氏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到东晋时,道安法师提倡僧众统一姓“释”,法式所及,囊括汉传佛教所传区域。《增壹阿含经》上有佛陀规定出家弟子称“释”姓的明确记载:
- 李蓉
- 关键词:佛教僧人佛教传入汉传佛教佛陀
- “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 2000年
- 李蓉
- 关键词:社科院西部文化
- 全文增补中
- 道安法师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
- 2019年
- 古往今来,在域外传入的宗教中,佛教的中国化是最为成功的。佛教,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生生不息,多得益于此。道安法师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高僧和僧团领袖,他的思想和举措,对佛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围绕佛教中国化主题就道安法师的佛学思想进行梳理分析,希望能对当今的佛教继续中国化有所裨益。
- 李蓉
-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法师道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思想高僧
- 澄观的生平及其思想被引量:2
- 2002年
- 澄观,唐代州五台山高僧,早年出家后多方访学,不拘宗门之见,最终选择华严经论作为自己思想的归宿。他学瞻九流,博识多能,私淑法藏,遥传法灯,被后人目为华严宗的第四代祖师。澄观对华严三祖法藏提出的“四法界”说加以系统整理,不过,澄观自己在观法上偏重理智圆融,更接近于中观之学,与法藏侧重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有所不同。他批判分析了慧苑的“双重十玄”,恢复了法藏《探玄记》“十玄” 的原说。在“禅教一致”、“禅教兼修”方面,澄观比华严宗前三位祖师走的更深更远。总之,澄观的思想融合三论、天台、南禅、北禅于一炉,博大精深,圆融无碍。
- 李蓉
- 关键词:澄观判教圆融
- 对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同教”部分之概念“乘”的解析
- 2005年
- “乘”这一词,本义是运输工具,指车乘,在佛教经典中,用它来比喻能够运送众生到解脱果地的佛陀教法。以“乘”判教的源头在印度,佛典传译到中国之后,这个词又衍化出更为复杂的涵义。《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是法藏的判教论著,也是法藏的佛学概论,其在讲说“同教”时,把佛陀一代说法,进行了分乘。我们把这些关于“乘”的名相,进行分析。
- 李蓉
- 关键词:华严
- 麻襦与佛图澄对话的诗歌体解释
- 2021年
- 佛图澄是神僧,麻襦是神人,二人留下了一段对话,历来被认为是无法解释的。麻襦和佛图澄的对话是韵文诗歌体而不是散文。用诗歌体裁来看麻襦和佛图澄的对话,确实能使这不解之语变得可以理解。习凿齿和道安初次见面时,各自一句话,就传扬天下。麻襦和佛图澄这次见面的两首诗,也同样值得传扬赞叹。麻襦和佛图澄对话应该对道安思想和行为有深刻影响,道安对麻襦和佛图澄二人对话的思路都有遵循继承与发展,道安有意识地将佛学中国化儒学化,改变首重神异的传教策略,重视僧才的培养等,都能从麻襦和佛图澄对话中找到思想端倪。佛教在五台山地区传播最早名留史册的高僧是道安、慧远、慧持等,追寻佛图澄和麻襦思想认识的交相辉映,同时追寻佛图澄、道安、慧远师徒三叶弘传教法实践经验和深谋远虑在代际间的一脉相承,以赞颂贤哲的高瞻远瞩及其功业的利在千秋。
- 李蓉
- 关键词:佛图澄道教佛教道安慧远
- 茅蓬考释
- 2004年
- 用“茅蓬”指代茅草修建的屋子,是相对晚近的事。“茅蓬”一词出现后, 最初并没有特定含义,从指称简陋房屋这一点上来说,为整个社会所通用。经过时代的陶冶和熏染,渐渐显示出了和佛教的殊胜因缘。“茅蓬”成为佛教寺院的一种特殊形态。
- 李蓉
- 关键词:考释佛教寺院
- 鸠摩罗什长安译经处逍遥园之考证
- 2016年
- 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弘教十余年,所居多处,逍遥园即其一。本文搜罗各类史料,并参考今人有关撰述,对逍遥园的兴衰、位置与建筑及景观等进行考证。
- 李蓉
- 关键词:鸠摩罗什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