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速
作品数: 96被引量:405H指数:12
  • 所属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 所在地区:广西 南宁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金莲
作品数:63被引量:138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丛枝菌根真菌 根际土壤 甘蔗 AM真菌 染色
汪茜
作品数:75被引量:350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丛枝菌根真菌 根际土壤 甘蔗 生姜 内生真菌
李冬萍
作品数:26被引量:97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丛枝菌根真菌 染色 根际土壤 AM真菌 生姜
宋娟
作品数:30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丛枝菌根真菌 灵芝孢子粉 生姜 根系 染色
龙艳艳
作品数:41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丛枝菌根真菌 根际土壤 内生真菌 腐霉 染色
甘蔗愈伤组织、组培幼苗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被引量:6
2002年
以甘蔗愈伤组织、组培幼苗分别在附有卡那霉素、潮霉素、头孢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研究甘蔗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甘蔗对卡那霉素敏感 ,在200~400mg/L的浓度范围内 ,愈伤组织失去分化能力 ,组培幼苗生长受到抑制 ,白化苗现象非常严重 ;甘蔗对潮霉素较敏感 ,在1~40mg/L的浓度范围内愈伤组织均有分化能力 ,但在20~40mg/L时幼苗不能存活 ;对头孢霉素不敏感 ,在100~1000mg/L处理浓度中 ,愈伤组织均有分化能力 ,组培幼苗生长受抑制不明显。
陈丽新李松谭芳陈廷速
关键词:甘蔗愈伤组织幼苗抗生素
减施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荔枝生长、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23
2021年
针对我国荔枝园化肥施用量过高而存在的土壤质量下降、酸碱失衡和产量下降等问题,综合考虑荔枝养分投入量与带走量,研究减施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荔枝生长、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旨在为荔枝提质增效提供施肥指导。以妃子笑荔枝为研究对象,设置单施化肥(CF)、减施化肥30%分别配施普通商品有机肥5 kg/株(OF5)和10 kg/株(OF10)、减施化肥30%配施生物有机肥5 kg/株(BIO5)和10 kg/株(BIO10)5个处理,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荔枝生长、养分供应、产量品质、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施30%的情况下,配施有机肥未明显减缓荔枝梢期生长;总体来看,在梢期与果实成熟期,各处理间叶片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在二蓬梢期及末次梢期,OF10与BIO5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CF处理;各处理叶片养分含量与变化趋势均符合荔枝生长规律。与CF相比,BIO5、OF10、BIO10处理均显著提高荔枝单株产量;各有机肥处理一定程度提高果实内在品质,可固含量平均增加1.76%~3.22%,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平均增加11.96%~21.84%和降低15.38%~35.35%;产量品质综合评价BIO5>BIO10>CF>OF10>OF5。各有机肥处理氮素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化肥处理,BIO5与OF10处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与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OF10、BIO5、BIO10均能显著提高荔枝经济效益。综合考虑荔枝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该园区在减少30%化肥养分投入下株施5 kg(27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表现最佳,其次是株施10 kg(5400 kg/hm^(2))普通商品有机肥。
安祥瑞江尚焘李焕苓秦献泉胡小璇陈廷速谢昶琰徐阳春董彩霞沈其荣
关键词:荔枝有机肥肥料利用率
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香蕉遗传转化因素研究被引量:28
2002年
以香蕉 (Musa spp.)的横切薄层切片 (transverse thin cell layer,t TCL)外植体作为转化受体 ,通过对外植体 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研究以及受体材料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 ,找出了较适合的外植体转化条件和培养条件。研究表明 :用低代香蕉无菌苗为材料 ,横切薄层切片芽再生率高 ,有较高的 GUS基因瞬时表达率 ;香蕉对头孢霉素 (Cefotaxime)和羧苄霉素 (Carbenicillin)不敏感 ,而对潮霉素(Hygromycin)很敏感 ;菌液的预处理是影响香蕉转化的主要因子 ,重悬液中的蔗糖浓度也是影响转化的因素之一 。
陈廷速张军夏宁邵陈丽新陈如凯李杨瑞
关键词:香蕉根癌农杆菌
香蕉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染色方法比较被引量:9
2017年
AM真菌侵染情况观察是AM真菌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比较了5种不同染色剂(5%醋酸墨水,酸性品红,苏丹红Ⅳ,台酚蓝,苯胺蓝)对香蕉根系AM真菌的染色效果。研究结果表明:5%醋酸墨水和台酚蓝染色液的染色效果最佳,根皮层细胞内的AM真菌的菌丝、丛枝、泡囊及内含物等结构清晰可见,且能够明确分辨出AM真菌与其他未知真菌。但综合考虑操作难易程度、价格成本和毒性等因素,5%醋酸墨水染色液更适用于香蕉根系AM真菌的染色和制片观察。
覃晓娟陈廷速李冬萍张金莲龙艳艳仇惠君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染色
广西金花茶根系丛枝菌根真菌染色方法探讨被引量:1
2024年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但目前金花茶野生资源少,因此寻找高效的人工种植方法快速繁殖金花茶优良种苗,进而大幅度提高规模化种植金花茶的产量十分必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金花茶接种AM真菌,对金花茶有积极的影响。由于几乎所有的AM真菌接种试验均涉及菌根发育状况观察与侵染率测定,而目前AM侵染状况的观察测定方法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因此本研究探究一种金花茶根系AM真菌检测的最佳染色方法,以便更好地观察AM真菌对金花茶根系的侵染情况。本研究以金花茶健康植株根系为试验材料,探讨5种染色剂(苏丹红Ⅳ、酸性品红、苯胺蓝、台酚蓝、醋酸墨水)对金花茶根系AM真菌的染色效果。研究表明:5%醋酸墨水染色液的染色效果最佳,根皮层细胞内AM真菌的菌丝、泡囊、孢子等结构清晰可见,且能够明确分辨AM真菌与其他未知真菌,根的染色效果可以长久保存;利用苏丹红Ⅳ和酸性品红染色的AM真菌菌丝、泡囊与背景反差不明显,而且酸性品红的染色效果保存时间短,不利于观察;苯胺蓝和台酚蓝的染色效果略次于醋酸墨水,且价格昂贵,成本高。除醋酸墨水外,其他4种染色剂均是疑似致癌物,长期使用对操作人员的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安全隐患。醋酸墨水染色操作简便、毒性低、成本低廉、染色效果极佳,适用于金花茶根系AM真菌的染色和制片观察。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金花茶菌根种苗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许诗萍高日芳张金莲宋娟李冬萍何苑皞曾诗媛陈廷速
关键词:金花茶根系丛枝菌根真菌染色
一株生姜生防内生真菌的生态学特性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究菌株BJM-11的生态学特性,为其菌种的发酵生产及在生姜生产大田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观测分析菌株BJM-11在不同温度、pH、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特性。【结果】菌株BJM-11在10~35℃、pH 4.0~12.0及24 h连续光照、24 h连续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均能生长和产孢,其中在25~30℃下菌落直径显著大于其他温度处理(P<0.05,下同),在25℃下产孢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温度处理;在pH为5.0~6.0时的菌落直径显著大于其他pH处理,在pH为5.0、6.0和7.0时产孢量较大,且均显著大于其他pH处理;在24 h连续黑暗时菌落直径显著大于其他光照处理,在24 h连续光照时产孢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光照处理。菌株BJM-11能在8种碳源和11种氮源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其中碳源为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时菌落直径较大,碳源为甘露醇时产孢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碳源处理;氮源为酵母浸粉和蛋白胨时,菌落直径显著大于其他氮源处理,而氮源为蛋白胨时产孢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氮源处理。菌株BJM-11在PDA等5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和产孢,其中在PDA和PSA培养基中菌落直径显著大于其他培养基,在PDA培养基中的产孢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培养基。【结论】菌株BJM-11在温度25~30℃、pH 5.0~6.0、连续黑暗及以葡萄糖或可溶性淀粉为碳源、以蛋白胨或酵母浸粉为氮源、培养基为PDA或PSA条件下菌落直径较大,菌丝生长状况较佳;在温度25~30℃、pH 5.0~7.0、连续光照及以甘露醇为碳源、以蛋白胨为氮源、培养基为PDA条件下产孢量较大,可供开发利用BJM-11参考。
刘增亮汪茜宋娟周双云覃晓娟车江旅陈廷速
关键词:生姜内生真菌绿色木霉生态学特性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种类对生姜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研究盆栽条件下,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种类对生姜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及其在生姜根内的定殖情况。采用生姜组培苗,于幼苗期分别接种12株AMF进行生姜农艺性状比较试验,在温室盆栽接种后每隔30 d对生姜根系进行取样分析,比较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的大小,以观察不同AMF菌株对生姜苗的侵染动态。结果表明,所有接种AMF组的生姜植株,其生长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结合不同菌株在根系的侵染率,筛选出生姜AMF优势种类为: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网状球囊霉(Glomus reticulatum)、隐形球囊霉(Paraglomus occltum)、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说明苗期接种这4个优势菌种,能够促进生姜生长,是适宜生姜生长的优良AMF菌株。
汪茜包涵张金莲宋娟宋娟刘增亮黄京华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农艺性状侵染率优势菌株
基于rDNA序列分析的3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子鉴定方法比较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比较基于rDNA序列分析的3种丛枝菌根(AM)真菌分子鉴定方法,为提高AM真菌在种水平分子鉴定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对从柑橘和甘蔗等广西地区主要作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AM真菌菌株(编号为A6、B3和GY3-1)进行形态学鉴定,再通过巢式PCR分别扩增AM真菌的18S rDNA、28S rDNA及含ITS1、5.8S rDNA和ITS2的序列(简写为ITS1+5.8S+ITS2),分别将其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再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比较基于3个rDNA序列分析分子鉴定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菌株A6、B3和GY3-1的形态特征分别与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黏质隔球囊霉(Septoglomus viscosum)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一致。基于18S rDNA序列,将菌株A6鉴定为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菌株GY3-1鉴定为摩西斗管囊霉(F.moessae),菌株B3鉴定为黏质隔球囊霉(S.viscosum)。基于28S rDNA序列,将菌株A6鉴定为幼套近明球囊霉(C.etunicatum),菌株B3鉴定为黏质隔球囊霉(S.viscosum),菌株GY3-1鉴定为摩西斗管囊霉(F.moessae)。基于ITS1+5.8S+ITS2序列,将菌株A6鉴定为幼套近明球囊霉(C.etunicatum),菌株B3鉴定为黏质隔球囊霉(S.visco-sum),菌株GY3-1鉴定为摩西斗管囊霉(F.moessae)。而综合3种分子鉴定结果,菌株A6、B3和GY3-1分别鉴定为幼套近明球囊霉(C.etunicatum)、黏质隔球囊霉(S.viscosum)和摩西斗管囊霉(F.mosseae)。【结论】3种方式均可用于AM真菌的在种水平上的分子鉴定,以18S rDNA与28S rDNA为主的鉴定方法相对简单且快速,更适用于对AM真菌在属水平的鉴定;以ITS1+5.8S+ITS2为主的鉴定方法步骤较繁琐,但鉴定至种水平的准确性较高。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互相补充,加强对AM真菌分子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农颖杰卢昱帆许诗萍高日芳宋娟张金莲韦翔华陈廷速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RDNA分子鉴定
甘蔗根系内生真菌被引量:1
2016年
在酸性赤红壤条件下,通过对大田甘蔗施用不同的化肥量和接种AM菌剂的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水平对甘蔗根系内生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根系内同时存在两种内生真菌,即丛枝菌根(AM)真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通过对甘蔗根系进行染色观察后发现,凡是施复合肥的处理,在甘蔗根系中除了存在丛枝菌根(AM)真菌,还检测到较多的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的菌丝和微菌核。大田甘蔗施用AM菌剂影响土著AM真菌种群。
廖楠张金莲汪茜谭裕模龙艳艳李冬萍陆祖军陈廷速
关键词:内生真菌丛枝菌根真菌
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广西地区甘蔗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甘蔗种植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探究适宜的耕作管理方式,为广西地区甘蔗种植和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学研究基地典型甘蔗种植区内,设置粉垄耕作+无秸秆覆盖处理(T0)、免耕+无秸秆覆盖处理(NT0)、粉垄耕作+秸秆覆盖处理(TS)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NTS)等4个处理,原位监测其5、20和4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析其在不同时期内的土壤水热状况的变化及原因。[结果]秸秆覆盖处理(TS和NTS)相比于无覆盖处理(T0和NT0)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P<0.05,下同)且土温日变幅变幅较小,保持了土壤温度的稳定。粉垄耕作相比于免耕更有利于土壤热能的传导,升温迅速,在气温降低后具有增温效应。粉垄耕作和秸秆覆盖均能明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T0处理在试验期土壤含水量比试验开始前提高31.3%,差异显著。整个研究期内5~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同一耕作处理下,TS比T0、NTS比NT0分别高出15.4%和5.7%;同一覆盖处理下,TS比NTS、T0比NT0分别高出11.3%和2.0%,差异均显著。同时,经粉垄耕作后下层土壤水分可供给上层。[结论]粉垄耕作和秸秆覆盖均能有效调节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粉垄耕作+秸秆覆盖的耕作管理方式可作为广西地区甘蔗种植的参考。
陈晓冰朱彦光李帅李帅陈廷速陈廷速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土壤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