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隽
作品数: 24被引量:46H指数:4
  • 所属机构: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文化科学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相关作者

张咏德
作品数:1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武钢大学
研究主题:工业资源 文化名片 文化产业
张沁园
作品数:1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研究主题:解说词 文学 主题意义 审美建构 社会现实
张晶
作品数:316被引量:83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主题:感兴 文艺美学 艺术媒介 审美 中国诗学
熊文钊
作品数:119被引量:53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中央与地方关系 法治化 综合行政执法 宪法 高等教育
李刚
作品数:2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央电视台
研究主题:《非常6+1》 本土化改造 真人秀节目 娱乐节目 游戏规则
文学性解说词对人文纪录片的审美建构被引量:4
2017年
所谓的人文纪录片,是指“那些以普通人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为记录对象,主要从人文的角度去反映和展现的纪录片”①。一般来说,纪录片主题意义的表达都非常含蓄,很少直截了当地表明创作者的意图,但是人文纪录片却有所不同,外露的情感、鲜明的态度、深度的思考,成为人文纪录片显著的特征。
于隽张沁园
关键词:人文纪录片审美建构解说词社会现实主题意义
从《非常6+1》看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改造被引量:4
2005年
“梦想在你心中,机会在你手中”。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办了一年有余的《非常6+1》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实现“明星梦”的舞台,更将“星路历程”一览无余地作为看点展示出来。当闪耀的明星光环不再吸引观众时,对于普通人的记录已经跃到了娱乐的平台上。
李刚于隽
关键词:《非常6+1》游戏规则娱乐节目
创新之美源于“贴近”——201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评析被引量:1
2012年
诞生于30年前的"春晚",现已成为国人春节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成为陪伴大众过年守岁的新民俗。本期"评论聚焦"栏目聚焦2012年"春晚",刊登了于隽博士撰写的文章《创新之美源于"贴近"》、薛晋文博士与王晓娟联合撰写的文章《2012年省级卫视"春晚"得失谈》、张健博士与李爽联合撰写的文章《网络"春晚":对传统电视"春晚"模式的解构》,三文分别以央视"春晚"、各省级卫视"春晚"以及网络"春晚"为例,深入探讨了不同形态的"春晚"在主题内容、结构布局、表现形态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及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于隽
关键词:春节联欢晚会电子媒介时代文艺样式审美心态
全媒体语境中电视媒体优势的再思考被引量:3
2014年
全媒体时代,不仅信息传递呈现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包的特征,而且信息传播的平台和通道也在不断翻新,与日俱增。全媒体时代在丰富着人们媒体体验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受众对于某种传播介质的依赖。以致某些新媒体的领军人物也不禁扼腕感叹:“在这个时代,做伟大的人内心也是很痛苦的,因为他随时随地会被新的伟大者所颠覆。”
于隽
关键词:媒体优势全媒体电视传播介质领军人物
北京工业文化产业转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被引量:1
2014年
随着北京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有的产业结构转型和更新已不可避免,过去强势的传统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被新兴的生产方式或产业类型所取代,怎样将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资源保护起来,并进一步挖掘这些工业资源的文化产业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就北京目前的工业文化产业转化的现状进行概述,指出北京具有较好的工业资源基础和新兴市场基础,并就此分析北京工业文化产业转化的现有模式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一些传统工业行业转型文化产业的经验和启示,对北京工业文化产业转化方向及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于隽张咏德张晓萌邹承东
关键词:工业资源文化产业文化名片
微媒介环境中的感知转向及对个人自我建构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随着技术的发展,由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构成的传播环境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呈现了感知器官媒介化、感知效力制式化、感知内容他者化以及感知比率再分配等特新的感知经验。感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也是个人自我建构的重要途径。微媒介环境对人感知系统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个人建构中丰富性、媒介性、商品性和多重性等特征。积极利用微媒介作为人的补充和延伸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有利于达到个人的逐渐完善。同时,也应当警惕对于虚幻感知的沉迷,更好的认识与把握自己和愈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于隽
关键词:自我建构
从话语规则看媒介公共空间的有效建构——兼评民生论辩节目《民生大议》
2011年
公共领域,也作公共空间,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民主政治理念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意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公众对公共权威、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可以形成某种公共意见。随着大众传媒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凭借其在空间上的延展广度和传播中的易受性,拥有着统领、重构并扩展公共话语空间的特殊能力。
于隽
关键词:公共话语空间公共空间民生节目论辩政治理念
微时代电视文学新变及其审美特质被引量:1
2015年
正如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所言,时代是改变审美趣味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改变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语境中,"微"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关键词。在这个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营销等媒介产品造就的微时代里,短小精悍、高粘度、高冲击力的信息爆炸是传播与接受的主体,人们也逐渐从对"宏大叙事"、"总体修辞"等的追求中,转向对碎片、浅表、娱乐与快餐文化的热衷。
于隽
关键词:电视文学剥皮诗审美特质丹纳中华文学
全媒体环境中网络电视的定位与内容探析被引量:3
2011年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一个"全媒体"的信息传播环境正在逐渐形成。所谓"全媒体"指的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①。
于隽
关键词:媒体环境网络电视传统媒体传播环境媒介形态
为旅游者撑起法律的保护伞被引量:1
2013年
正如《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所宣告“旅游是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旅游权归属公民权利中社会权利的范畴,是休息与休闲权利的重要体现。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全年国内出游人数约3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2万亿元,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超过1350万,相关就业者达8000余万人,已成为全球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和出境旅游购买力第一大国。
于隽陈成熊文钊
关键词:旅游者保护伞法律国内旅游世界旅游社会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