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胜
作品数: 65被引量:237H指数:9
  • 所属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

相关作者

赵勇
作品数:161被引量:427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老师 大众文化 阿多诺 法兰克福学派 教育
张柠
作品数:139被引量:282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文学 小说叙事 文学创作 批评家 小说
李怡
作品数:311被引量:961H指数:1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新诗 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
王艺涵
作品数:19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
研究主题:民族志 浪漫主义 学术史 伦理限度 电影音乐
陈晓明
作品数:365被引量:2,288H指数:2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 德里达 小说 当代文学
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
旧世纪的帷幕已经悄悄地合上,新世纪的钟声已然敲响。现在的人处于新旧世纪之交,良多感慨,以处于新旧世纪的临界点心态来阐释、规范我们的学术发展、学术现状,并展望未来,是今日学术界的时尚。这本身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因此而受时间束...
陈太胜
关键词:文学理论中国现代诗学人文精神乌托邦理想悲剧观
文献传递
现代主义的倡导:叶公超的文学批评被引量:3
2009年
叶公超是近十几年来得到大陆学界重新认可并渐为人知的现代学者。有着较为完备的西学教育背景的叶公超,其文学批评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独特之处,是对现代主义的倡导。这当中既包括他对西方以伍尔芙的小说、艾略特的诗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的介绍与研究,也包括他对艾略特、瑞恰慈后来被称为"新批评"的文学批评的介绍与接受,同时包括叶公超本人极具现代主义色彩的理论与批评。叶公超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勘测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的可能图景。
陈太胜
关键词:现代主义新批评
诗与音乐——彭燕郊晚期诗作读解之一被引量:3
2012年
彭燕郊的晚期诗作与音乐的关系,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他写过众多与音乐有关的诗。在这些诗里,音乐成了诗表现的对象与主题。这是诗这种艺术如何"语译"音乐这另一艺术的问题,是"诗与音乐"的关系问题的一个层次。"诗与音乐"的关系问题的另一层次的问题,即是诗的语言如何模仿音乐语言的问题。在彭燕郊这样的诗人身上,音乐似乎是有些神秘地成了诗的语言最基本的存在形态。他是遵循着某种音乐的曲调和旋律来写他的许多诗的。在他众多的长诗与散文诗中,存在着类似于音乐旋律的结构。这是理解他的晚期写作的一个必要起点,同时也是他的晚期写作与早期和中期的一个显著的差异。
陈太胜
关键词:音乐旋律散文诗
从“唱”到“说”——从戴望舒写作上的转变看新诗的音乐性
1927年夏天,刚写成《雨巷》一诗不久的戴望舒一改诗风,写出《我底记忆》一诗,并自诩为“杰作”。在这位天才诗人的写作道路上,这是一次意义重大且深远的转变。这种转变被戴望
陈太胜
关键词:《雨巷》音乐性
文献传递
梁宗岱研究的新进展——评《青年梁宗岱》
2016年
2000年,笔者动手写有关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梁宗岱(1903—1983)的诗学作为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前,相关研究屈指可数,只有少量几篇论文。新时期以来,梁宗岱本人的著述也只出版过不多的几本。20世纪80年代,只出版过他的《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和《梁宗岱译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版)。至20世纪末,才出版了李振声主编的《梁宗岱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陈太胜
关键词:中国现代诗瓦雷里外国文学文学社团博士学位论文
新旧诗之争中的废名诗学被引量:2
2014年
现代作家废名的诗论,是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有关新诗的重要思想之一。废名认为,新诗与旧诗的区分,不在语言上是否使用白话;旧诗过分依赖其调子,就形式而言是诗的,而其内容则是散文的;而新诗在内容上必须是诗的,其形式则是散文的,即没有公共和固定的格式。废名的目的不是否定旧诗在古代的价值,而是意在证明旧诗在现代已经失去了其作为诗的价值。废名将新诗作为旧诗的"复兴"来看待。废名诗论的价值,在于其对新诗的"质"的创造性定义上,这在有关新文学的文学思想上都具有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陈太胜
关键词:新诗旧诗自由诗文艺复兴
“新的抒情”与现代主义——重识穆旦的新诗写作被引量:2
2021年
1939年前后,穆旦的写作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由"青春期"向"后青春期"的转变。这一转变并不像一般研究者判断的那样,是由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在整个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仍然存在于穆旦的写作中。穆旦提倡的"新的抒情",在客观上并没有像他设想的那样很好地综合了"理性"和"抒情"。穆旦以《赞美》为代表的一类诗,实际上只是浪漫主义的变体,而以《春》《森林之魅》为代表的一类作品,则更重"有理性"地抒情。穆旦并没有也无法在"知行合一"的意义上,将自己的文学表述熔铸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诗的现代性认识,于40年代经过一个短时期的绽放后,在穆旦身上便不复存在。由于一个真正的"思想的主体"的缺席,以诗来真正表达一个时代的任务,其实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
陈太胜
关键词:《春》知行合一现代主义浪漫主义
口语与文学语言:新诗的一个关键问题——兼与郑敏教授商榷被引量:12
2004年
新诗的发展的一个历史传统,就是将胡适所提倡的白话如何由一种散文化的口语发展为文学语言。这方面的成就应该说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新诗不仅是有自己的文学语言,而且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学语言。杰出的诗人创造自己的语言。白话已经提供了新诗写作基本的一种需求,一个诗人不应该去怀疑一种语言是否已经可以达到表达的需要,而应该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用写作来创造出满足这种表达需要的语言。
陈太胜
关键词:新诗口语文学语言白话
借文学讲述思想的可能——以关于新诗的叙述为中心来评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被引量:1
2010年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文学成了顾彬借用来讲述中国的一种方式。顾彬设想甚至是虚构了太过自圆其说的、有特定主题的线性的、目的论的20世纪中国思想史;同时,顾彬以他自己预想的20世纪中国思想史来预先地讲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常给人以用他预先设定的"思想"驾驭"材料"的印象。顾彬所采取的社会学与思想史描述方式,使他的文学史没有充分地关注本来应该得到更多关注的文类、文体与语言的变革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性。而在这当中,新诗的地位远比顾彬设想的要重要得多。就对文学作品的处理而言,顾彬的文学史是建立在相当不完全的选本(而不是全集)基础上的文学史。作为汉学研究,顾彬在这部著作中表现出对中国内地的20世纪文学研究的轻视与对美国汉学研究的忽视和误解。在顾彬的汉学研究中,考虑中国的"地方性",尤其是在接受西方文化时体现出的"本土化"并因之与西方文化产生的复杂关系,以及文学话语本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借文学讲述中国(思想)的可能性中都应当考虑的一些前提条件。
陈太胜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新诗文学史汉学
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被引量:8
1999年
我国对结构主义批评的接受,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5年~1983年,为接受结构主义批评的初始阶段;1984年~1989年,为接受结构主义批评的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为接受结构主义批评的深入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译介和传播,结构主义批评的一些基本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从而成为了中国的文学批评话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陈太胜
关键词:结构主义叙事学中国文学批评批评话语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