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
作品数: 139被引量:1809H指数:26
  • 所属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马宗晋
作品数:200被引量:3,621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 准噶尔盆地 地球 自然灾害 青藏高原
曲军峰
作品数:53被引量:46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阿拉善地块 古亚洲洋 西昆仑 显生宙 地球化学特征
李锦轶
作品数:126被引量:3,943H指数:3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质意义 地质构造 古生代 东天山 锆石SHRIMP
赵衡
作品数:24被引量:10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阿拉善地块 陆内变形 青藏高原 新生代 中亚造山带
张北航
作品数:24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新生代 阿拉善地块 陆内变形 中亚造山带 青藏高原
雪峰山中段古生代变形的特征及意义——以绥宁-靖州-天柱-新晃剖面为例被引量:31
2010年
对雪峰山中段绥宁-靖州(会同)-天柱-新晃剖面的研究表明,雪峰山中段的变形自东向西减弱,由东部的向西倒转紧闭褶皱过渡到西部的开阔褶皱。东部(绥宁-靖州段)卷入褶皱的为南华系和震旦系—下古生界,褶皱样式表明东部在南华系与板溪群之间存在一区域性的滑脱面,本段缩短11km。剖面西段(靖州(会同)-天柱-新晃段)卷入变形的为板溪群、南华系和震旦系—下古生界,主要滑脱面位于板溪群下部或冷家溪群与板溪群之间,该段缩短46km。东西2段之间的界线是早期控制板溪群和南华系沉积的正断层。研究得出的缩短量为最小值,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古生代雪峰山逆冲推覆距离不大。雪峰山中段石炭系与南华系之间的超覆不整合、靖州盆地的构造属性和雪峰山剖面的变形特征显示,雪峰山中段的变形发生在早古生代。雪峰山早古生代变形是早期裂谷的反转,属薄皮构造。
张进马宗晋陈必河王宗秀李涛
关键词:早古生代
滑塌堆积在逆冲构造中的作用——以宁夏牛首山中奥陶统米钵山组为例被引量:7
2007年
宁夏中南部发育的中奥陶统米钵山组中普遍发育着滑塌堆积。综合米钵山组内滑塌堆积的沉积及后期的变形特征,我们认为滑塌堆积在逆冲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逆冲构造中滑脱层的发育往往和岩性有关,滑塌堆积也是一种重要而潜在的滑脱层,不仅由于大尺度上其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中小尺度上其内部也表现出不均一性,因此它的存在使得应力得以在该层集中,变形因此也主要发生在该层中,从而产生滑脱层,而滑塌堆积的围岩变形则很微弱。结合宁夏中宁中南部地区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我们认为中奥陶统中的滑塌堆积是该区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滑脱层,这些滑脱层控制着该地区下古生界的变形。由于这种构造作用的叠加,先前的那些外来岩块逐渐“细粒化”,逆冲作用使得滑脱堆积中的砾石变形成为构造透镜体,这解决了该地区长期存在的有关这些砾石或透镜体是外来体还是本地的争论。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宁夏地区中奥陶统中大部分以外来体为主,但也有一定的本地岩层因构造作用成为透镜体,因此在不同地区应该仔细分析。由于牛首山地区逆冲构造比较发育,滑塌堆积转化成广义上的混杂堆积,而同样有滑塌堆积产出的贺兰山地区由于远离祁连山造山带,滑塌堆积得以保存,其中的砾石基本上没有变形。宁夏地区中奥陶统中的滑塌堆积从区域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区别滑塌堆积与混杂堆积的例子。
张进马宗晋任文军雷永良
关键词:牛首山滑塌堆积逆冲断层滑脱层
2021年
区域地质调查和填图是地质工作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及水平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度重视基础地质调查与填图方式、方法的改革,树立"地质填图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的理念,确定"需求决定工作部署"、"问题决定调查方式"的工作思路,提升解决制约重大资源环境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
张进王涛
关键词:基础地质调查地球系统科学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填图
中亚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大型韧性剪切系统的确定
2024年
中亚造山带是显生宙期间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有关其形成与演化已经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然而该造山带在形成之后又经历了多阶段的陆内变形,对其已有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改造,这期间就包含一系列的韧性变形。如何确定这些后期变形、恢复构造改造将是进一步精细研究中亚造山带形成过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研究造山作用后期演化的重要内容。
曲军峰赵硕张进李英杰张帅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早中生代晚古生代造山作用显生宙
再论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成因被引量:9
2005年
 贺兰山南部分布着多个方向的构造,其中最明显地是一系列的北西向构造,目前这些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机制还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争论很大;野外构造研究表明,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铜峡固原断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该断裂由走滑运动向挤压运动转换时的派生构造;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在中新生代由青铜峡固原断裂所限定的地块(卫宁北山)向东运动,而这些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新生代。由于卫宁北山向东运动的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因此,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作为中国重要地质界限的南北向构造———贺兰山已经被青藏高原的构造活动所叠加。
张进马宗晋任文军
关键词:青藏高原南北向构造走滑运动青铜
新疆兴地断裂带东段左行走滑位移——来自卫星遥感影像的证据被引量:3
2012年
兴地断裂带近EW向贯穿库鲁克塔格地区,其活动历史地质界有不同认识,但对位移量无系统论述。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在进一步确定断裂带具体位置及几何特征基础上,通过对被错断的泥盆纪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石炭纪花岗岩及侵入该花岗岩中的暗色岩墙断距的测量,确定其东段左行走滑位移量为8.26~9.19 km。根据被错断地质体时代,推测这一左行走滑位移代表了该断裂带二叠纪以来总位移量。从泥盆纪开始,该断裂带已不具构造分区作用。
冯乾文李锦轶张进刘建峰
关键词:卫星影像遥感解译
一个从两端向中间生长的背斜:台湾西部麓山带八卦山背斜
2005年
八卦山背斜位于台湾西部的逆冲褶皱带,总体生长是从北向南发展的。由于该地区滑脱面锦水页岩的倾角在走向上有很明显的变化,南北两端小,中部倾角大;因此随之卷入褶皱的地层在走向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造成该背斜形成两端向西突出以及中部窄而两端宽的平面形态。由于在该背斜两端均受到边界构造的控制(可能是侧断坡),因此背斜的生长受到限制,早期主要从北向南,晚期主要从南向北,这样的发育过程可以很好的解释背斜的平面特征、轴面分布特征以及不同部分的形成机制,八卦山背斜内部的发育有其自身独特的方式。
张进马宗晋王乾盈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
伊犁盆地南部乌孙山晚新生代变形特征及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中天山新生代晚期经历了自南天山向北的强烈构造挤压.在近NS向挤压环境下,伊犁盆地中部乌孙山崛起,整个盆地解体.南天山变形前锋主要位于乌孙山北缘断裂,该断裂为盆地中重要的活动断层,造成约16 km缩短量.目前伊犁盆地北部伊宁次级盆地受到来自乌孙山和北天山的挤压和逆冲,盆地范围逐渐减小.伊犁盆地南部的昭苏次级盆地已并入到南天山逆冲褶皱带中,构成一个背驮盆地,主体伊宁次级盆地则"俯冲"于两侧山体之下.
张进李锦轶朱志新
关键词:新生代造山带
巴彦乌拉山韧性逆冲构造带运动学特征及时代: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关系的新限定
巴彦乌拉山剪切带是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重要构造带,它的性质和时代是探索阿拉善与华北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该剪切带至少发生了两次韧性剪切。早期的韧性剪切主要发生在巴彦乌拉山的中南段,以自东向西的大规模韧性逆冲推...
张进李锦轶任文军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阿拉善地块东西向
再论贺兰山地区新生代之前拉张活动的性质被引量:40
2004年
贺兰山地区在新生代之前经历了几次区域性的伸展活动 ,表现出显著的“多旋回”构造特点。而导致这些伸展活动的机制并不一样 ,更不是简单的重复。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在早古生代不是拗拉槽 ,而更可能是北祁连岛弧靠大陆一侧的弧后盆地 ,在晚期演变为弧后前陆盆地。在此期间 ,其沉积表现出较典型的非补偿型前陆盆地的特征。在晚古生代 ,由于伸展的时间晚于造山期 ,因此该地区也不是所谓的碰撞谷 ,而是北祁连造山带及临近地区后期伸展跨塌的结果 ,伸展开始的时间发生在晚泥盆世晚期 ;在中生代早期 ,贺兰山地区北段由于受南侧的挤压发生伸展 ,因此不是前陆前渊而是碰撞谷。
张进马宗晋任文军
关键词:前陆盆地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