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风
作品数: 73被引量:1065H指数:18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语言文字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陈春燕
作品数:3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节奏 遗忘 变体 范式 翻译
王岫庐
作品数:27被引量:12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翻译 译者 翻译研究 翻译策略 译介
李宁
作品数:1被引量:2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译本 陈望道 《共产党宣言》 修辞 历史记忆
文珊
作品数:2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译者 汉译 社团 基础课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封一函
作品数:15被引量:240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解构主义 翻译 译者隐身 伪翻译 翻译话语
历史拐点处别样的风景:诗歌翻译在中国新诗形成期所起的作用再探被引量:3
2019年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诗是在西方诗歌的影响下产生的,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或自由诗的第一人,但细读历史文献,不难发现,胡适和其他诗人的白话新诗发表之前,胡适本人和其他译者所翻译的西方诗歌大多是格律诗,而不是自由诗,他们采用归化式的译法,把西方格律诗译成中国的旧诗体,因此原诗的诗体和译诗的诗体都不具备促发以自由体为特征的白话新诗的条件。而且,有证据表明,白话新诗实际上在白话自由体的诗歌翻译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此外,白话新诗产生之后,由于诗歌翻译界采用了'废律'的翻译方法,因此西方诗歌的诗体在翻译中遭到了系统性的破坏,不同的诗体都被译成了分行散文体。这些都表明,白话新诗并非是在西方诗歌的影响下发生的,相反,正是在胡适的'八不主义'思想和他白话新诗创作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诗歌翻译的传统才在白话新诗出现之后由旧诗化翻译的传统迅速转向了白话自由诗体的翻译。
王东风
关键词:诗歌翻译中国新诗
五四以降中国百年西诗汉译的诗学谱系研究断想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从诗学和谱系学两个方面考察五四以降中国百年西诗汉译的历史。用诗学的视角审视百年西诗汉译的诗学得失;从谱系学的角度追问特定历史事件生成的可能性条件。福柯的谱系学切入研究的方法之一是"问题化",质疑机构性结论的合理性;诗学丝典型方法论是对文学文本展开语言学分析,解析诗学之美的形成机制。二者结合,我们会发现一系列业已形成定论的认识很多都经不住诗学和谱系学的双重追问,乃至一系列问题似乎都有待于重新评价。
王东风
关键词:诗学谱系学
梁宗岱的诗学观与他的四语诗歌翻译
2024年
作为诗歌翻译的大师,梁宗岱的诗歌翻译涉及四个语种和五种语对:法汉、德汉、英汉、汉法、汉英。在他翻译的法语和德语诗中,一部分已经实现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格律等值。他是最早,甚至很可能是唯一一位在法汉诗歌翻译中实现格律等值的翻译家,而且在英汉、德汉诗歌翻译中,他也是“以顿代步”的先行者,可见他是一位十分重视形式对应的译者。本文拟结合他的诗学观和诗学翻译观,对他的四语诗歌翻译展开探讨,对他在诗歌翻译上的贡献和局限进行总结。
王东风
关键词:诗歌翻译诗学观
译学关键词:abusive fidelity被引量:19
2008年
Abusive fidelity是近年来在译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术语,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究其原因,是因为对这一术语的渊源缺乏了解,过于依赖于对字面意义的解读。本文对这一术语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考证,揭示了该词从德里达到刘易斯再到韦努蒂的语义发展过程,纠正了abusive即是"滥用的"、"妄想的"、"泛滥的"的误解,指出了该术语赖以生成的学术语境,并对这个术语定义进行复原。
王东风
关键词:常语翻译
西方学术视野中的翻译学被引量:7
2017年
本文拟讨论两个问题:1)翻译学从属于应用语言学是不是合理?2)翻译学到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自上世纪末起,翻译学界开始了一波强劲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让位于文化研究范式。时至今日,翻译学的主流已经不再是语言学,因此,国内的学科划分仍将翻译学归在应用语言学之下,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受文化转向的影响,如今翻译学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跨界学科,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建立起了跨学科的研究界面。因此,在西方学术界,翻译学已经被认定为是一个跨界学科,从而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与翻译学在中国的发展很不协调。如果不给予翻译学以合理的学科地位,势必会影响这一蒸蒸日上的学科的健康发展。
王东风
关键词:翻译学学科
被翻译掩盖的西方诗歌真相
2023年
西方诗歌自传入中国之后,翻译方法经历了三次演变,先后出现旧诗化、自由化和顿代化三种方法。尽管在顿代化阶段,译者已经对体现原诗的格律有了明确的追求,但由于在节奏单位的结构组织上与原诗的节奏发生机制存在明显分歧,因此这一百多年来的诗歌翻译始终没有把西方诗歌的节奏体现出来,无论是西方最经典的十四行诗,还是曾在西方最为流行的无韵诗。虽然白话新诗声称是受西方诗歌影响而产生,但实际上除了西方的自由诗之外,没有通过翻译真正引进任何一种西方诗体。而中国读者,除了自由诗体的译文之外,也没有读到过任何真正能体现原诗格律的西方诗歌。于是,西方诗歌的真相就被翻译掩盖起来了。实际上,采用格律等值翻译法,即“以平仄代抑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原诗格律,进而揭示西方诗歌的真相。
王东风
关键词:西方诗歌诗歌翻译
论西诗汉译的范式更迭被引量:5
2016年
五四时期是西诗汉译的第一个高潮。至今,西诗汉译的范式已经经历过三次明显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佛经翻译以来诗歌翻译在中国发展历程的梳理,认为五四以来的西诗汉译所经历的三次范式更迭分别是:佛经范式、胡适范式和闻一多范式。每一次范式更迭都会克服前一范式所存在的某种硬伤,因此随着范式的不断更迭,西诗汉译的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陈春燕王东风
关键词:范式
形式的复活:从诗学的角度反思文学翻译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西翻译界都有长期打压形式的现象。反映在翻译的方法上,就是意译占上风,直译被压制。在文学翻译中,意译导向的翻译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具有诗学价值的表达方式被消解。本文从诗学的角度简要地考察...
王东风
关键词:诗学文学翻译
当代翻译研究的理论综观与学科反思——评《当代翻译研究论集》被引量:1
2016年
朱志瑜教授、徐敏慧教授主编的《当代翻译研究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版),收录了朱志瑜教授及其博士和博士生的26篇研究论文,内容涵盖了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包括“对等”、“框架语义学”、“功能语法”、“功能主义”、“描写翻译研究”(规范、惯习)、“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翻译伦理”、“语料库”、“口译”以及“翻译教学”;其理论旨趣非常鲜明,着重分析各学派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前景,兼及翻译研究在教学科研领域的运用,不失实践的关怀。
王岫庐王东风
关键词:翻译研究学科反思翻译教学框架语义学研究论文
诗歌翻译研究的理论创新:从“以顿代步”到“以平仄代抑扬”被引量:6
2020年
具有现代意义的西诗汉译至今有一百年了。其间,诗歌翻译经过多次演变,一次又一次突破旧的模式,尝试新的方法。本文聚焦中国诗歌翻译史上历次诗歌翻译方法的演变,探讨伴随这些变化所发生的理论建构与创新。
王东风
关键词:诗歌翻译以顿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