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俊
作品数: 47被引量:113H指数:6
  • 所属机构:暨南大学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蕾
作品数:12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顾客满意 顾客价值 互动质量 多维互动 超声乳化
范立舟
作品数:106被引量:234H指数:7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理学 南宋 宋代 政治思想 白莲教
章开沅
作品数:126被引量:406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辛亥革命 孙中山 历史研究 序言 辛亥革命时期
“耶稣会风格”教堂与澳门城市空间早期建构被引量:2
2021年
1557年澳门开埠之后,以耶稣会为主体的罗马天主教修会伴随葡萄牙人的入居而纷至沓来,积极兴建教堂。天主教堂既是澳门最早的公共建筑,亦是澳门城市诞生的标志。居民围绕教堂聚居,渐趋形成市民中心—教区或堂区,奠定澳门早期城市的雏形。耶稣会是澳门教区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主导着澳门早期的教堂建造。呈现浓郁巴洛克式"耶稣会风格"的教堂建筑,不仅肇基澳门早期的城市空间,而且确定了澳门城市的整体架构。澳门城市空间的早期建构是对欧洲中世纪城市空间结构的移植,既具有葡萄牙风格建筑之特色,亦充满欧洲中世纪后期城建模式之共性。
陈才俊
关键词:天主教堂
余光中语文研究初探被引量:2
2002年
余光中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优秀的语文教师 ,具有独特的语文观。本文对他在语言运用的目的、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关系、中文的西化、新闻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予以了探讨。
陈才俊
关键词:语文研究语文观
耶稣会士入华前欧洲人的中国观被引量:2
2005年
早在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欧洲人便获得了一些关于中国的零星知识.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使欧洲人对中国心驰神往,并推动了世界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进入16世纪,大量到过东方(少数到过中国)的商贾、军人、外交使节和传教士等,以不同的方式,将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传递给西方,由此形成了耶稣会士大规模入华前欧洲人的中国观.
陈才俊
关键词:欧洲人中国观
晚清基督徒知识分子之信仰抉择与爱国救国思想被引量:1
2017年
晚清以降,伴随基督宗教第四次在中国传播的渐趋深入和影响的愈益扩大,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群体逐渐形成。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已广布海内外,声势浩大,成为中国社会与思想界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大多在国内或者国外的教会学校直接接受西式教育,或借助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创办的报刊、编译的书籍、传播的西学"睁开眼睛看世界",或通过口岸租界、香港澳门乃至走出国门直接洞鉴西方近代文明。他们眼界广阔,思想先进,既对西方的文明价值理念有一定的感悟与体认,亦对中国的固有传统文化有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并由此形成鲜明的爱国救国思想。这些深受西方文明濡染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弃舍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创设现代民主共和性质的政治体制,并最终瓦解中国几千年之帝王专制统治。晚清基督徒知识分子试图将基督宗教信仰融入自己的民族国家情怀,进而实现信仰自觉与民族自觉的有机结合并相得益彰。
陈才俊
关键词:晚清信仰
学术著作翻译原则刍议被引量:16
2006年
学术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学术著作的翻译与传播对人类政治、思想与文化的交流乃至社会生活的变革都意义重大。学术著作的翻译原则是:选择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著作和原创的、客观的版本来翻译,正确理解原文且准确表达,掌握科学的翻译规范,将翻译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陈才俊
关键词:学术著作翻译规范学术规范文本
督抚制度与晚清政制变革研究范式的创新——评《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2005年
陈才俊
关键词:学术范式
澳门圣保禄学院与中国西式高等教育的开端被引量:4
2003年
创办于 1 5 94年的澳门圣保禄学院不仅是澳门西式高等教育的肇始 ,而且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所西式大学。它的创办不仅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
陈才俊
关键词:办学特色历史文化
再现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光辉历程——读《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被引量:2
2004年
翻开厚重的中国出版史,虽然近代、现代部分时间不足200年,但却是在中国出版历史上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且成果最丰满的时期。其中杰出的人物有梁启超、朱执信、陈独秀、张元济、陆费逵、胡愈之、邹韬奋等,他们之中的许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中国出版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诗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现代化的出版事业就是在这种顽强斗争中,在冲破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和禁锢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陈才俊
关键词:出版史研究印刷史报刊史书评
马礼逊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考析被引量:6
2008年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西方国家。当时来华的英国人基本上以商贾、军僚、传教士为主,他们成为这一时期中英外交活动的主体。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由于谙熟中国语言与文化,往往充当商业乃至政治的世俗角色。"传教先驱"马礼逊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考析马礼逊出任澳门东印度公司译员、参与中英冲突交涉、作为阿美士德使团秘书访京、出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秘书兼翻译等史实,对其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中之重要作用予以粗浅阐释。
陈才俊
关键词:马礼逊传教士中英关系外交关系
中国教会教育史研究的新突破——《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评介
2004年
陈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