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雄
作品数: 21被引量:481H指数:13
  • 所属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 所在地区:四川省 成都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柳保军
作品数:21被引量:20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沉积环境 潜江凹陷 潜江凹陷潜江组 盐湖盆地 矿物结构
陈长民
作品数:11被引量:192H指数:4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层序地层学 油气成藏 南海北部
孙珍
作品数:153被引量:1,181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白云凹陷 物理模拟 琼东南盆地 珠江口盆地 陆缘
彭大钧
作品数:53被引量:808H指数:15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 层序地层学 油气勘探 断层 珠江口盆地
周蒂
作品数:131被引量:1,507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中生代 南海北部 物理模拟
南海北部沉积物特征及其对珠江演变的响应被引量:19
2013年
采用沉积地球化学、沉积物矿物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发现,自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沉积物成分具有阶段性改变的特征。在早渐新世,沉积物反映出其母岩以花岗岩和区域变质岩为主;到晚渐新世,母岩中区域变质岩类型消失,而以花岗岩、沉积岩和接触变质岩为特征;进入中新世,沉积物主要反映出碳酸盐岩等沉积岩为主的源区特点。这种沉积物成分演变特征与南海北部盆地基底及珠江流域不同区域物质组成特征极为一致,反映出珠江流域演化与南海北部沉积充填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32Ma以来南海北部沉积物成分发生改变的原因。同时,可以通过对比南海北部古珠江来源沉积物各时期的成分特点,建立珠江流域的侵蚀-搬运-沉积过程,探讨珠江流域演化历史。
邵磊赵梦乔培军庞雄吴梦霜
关键词:南海北部沉积学重矿物
关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积问题的讨论被引量:26
2012年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油气勘探对深水重力流沉积缺乏勘探实践,目前对深水重力流沉积有不同的理解,如深水重力流沉积一定要在多深的水下沉积,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判识一定要有深水环境的标志,深水重力流沉积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沉积层理构造特征一定是重力流流态的等。通过南海北部深水实钻资料和沉积体系的研究,认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偶发而动、沿坡搬运、择低而积、有限分布的特点。陆架坡折带以外的粗陆源碎屑沉积以重力流沉积成因为主,低位体系域的重力流更易于发育砂岩储层。陆坡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特点表明储层识别是深水勘探的关键工作。
庞雄柳保军颜承志刘军李元平
关键词:深水沉积重力流白云深水区
南海北部陆坡第三系海相深水扇沉积系统研究
彭大钧庞雄黄先律陈长民舒誉李劲松朱明何敏吴昌荣叶斌申俊连世勇柳保军代一丁杨飞甘其刚
项目本着追踪世界深水沉积研究前沿并与中国深水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研究相结合的总体目标,从全球深水扇沉积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及其沉积特征、白云深水区层序地层学的基础研究、珠江深水扇系统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形成...
关键词: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油气勘探
南海北部近代沉积物钕同位素分布及意义被引量:26
2009年
南海北部及周边地区近代陆源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总体相似,接近上地壳平均成分(PAAS),在重稀土含量上则略为偏高,LaN/LuN比值明显小于PAAS.但是珠江主要支流西江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略高于PAAS,在重稀土分布态势上明显偏轻,LaN/LuN比值明显大于PAAS.南海北部地区近代沉积物钕同位素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主要受控于珠江源区和闽粤沿海源区以及台湾岛源区.闽粤沿海地区εNd(0)值最大,西江沉积物最小,台湾岛以及海域中沉积物εNd(0)值介于两者之间.沿伶仃洋-东沙岛连线,在该线东北区域钕同位素值相对偏高,西南区域相对偏低.珠江源沉积物主要影响该线西南区域,源区母岩以发育大量古生代碳酸盐岩为特征.闽粤沿海源区以及台湾岛源区,主要影响该线东北区域,闽粤沿海源区母岩以发育大量中新生代花岗岩为特征.由于源区母岩成分上的不同,造成沉积物在重稀土含量、Sc/Ti比值以及εNd(0)值上存在明显差异.发育在东沙群岛东南侧高沉积速率堆积体的陆源物质超过80%来自南海北部源区即闽粤沿海源区以及台湾岛源区,来自珠江源的陆源沉积物不超过20%.
邵磊乔培军庞雄韦刚健李前裕苗卫良李昂
关键词:钕同位素物源分析海洋沉积沉积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资料所揭示的南海东北部中生代俯冲增生带被引量:98
2006年
根据新处理的重、磁和广角地震图件的解释,推测在南海北部从台西南盆地到深海盆北缘存在一条大致NE45°走向的中生代俯冲增生带.主要依据包括:台西南-中沙东布格重力异常总梯度峰值带在强度和规模上都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增生带引起的总梯度峰值带相近;该峰值带与海底地形和新生代构造都斜交,指示前新生代构造;该峰值带被NW向断层左行错断成雁列状,符合中生代区域应力场特征;其西北方在陆架区有与之大致平行的高磁异常带,指示中生代火山弧.此外,海底地震仪资料显示在俯冲增生带位置上出现北倾陡坎、海底地震仪和长电缆反射地震剖面都显示相应部位出现双莫霍面叠置,也可作为佐证.这段中生代俯冲增生带的发现正好填补了欧亚大陆东南缘晚中生代俯冲增生带在南海东北部的一段空白.
周蒂王万银庞雄王家林蔡东升孙珍
关键词:中生代俯冲带南海东北部地球物理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超深水盆地结构和演化
本文阐明了OCT的现代概念和被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剥露和裂解的新模式;描述了以OCT研究为基础而建立的南海北部被动陆缘地壳岩石圈结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及其基本特征,由陆向海将南海陆缘划分为近端带、细颈化带、远端带和外缘...
任建业庞雄雷超袁立忠杨林龙刘军
关键词:地质结构深水盆地
文献传递
珠江口盆地深水扇识别和油气成藏关键要素被引量:10
2007年
近年来在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各种层序界面,并进一步识别出大量深水扇沉积体,这些深水扇体由众多的盆底扇、斜坡扇、低位楔和下切水道构成。盆底扇和斜坡扇多期叠加,平面上成朵叶状,并与下切水道相连。综合分析白云深水扇的成藏条件,得出控制深水扇成藏的关键要素有两点(1)由断层、不整合面、横向连通的砂体以及流体底辟带组成的发达的输导格架,特别是能与深水扇相连的断层与流体底辟带,是深水扇油气成藏的关键所在;(2)油气运移的动力,盆地模拟结果表明,白云凹陷曾经历了三个地层压力演化旋回,超压的累积和释放对深部烃源岩的排烃并向深水扇体中运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存武陈红汉陈长民庞雄施和生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层序地层学成藏条件主控因素
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深水沉积结构要素被引量:15
2011年
在回顾深水沉积结构要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白云深水区的勘探实践,对白云深水区深水沉积的结构要素进行了研究。将白云深水区深水沉积划分为4种结构要素,分别为水道、天然堤-溢岸沉积、席状砂和块体搬运沉积。水道是白云深水区深水沉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储层;水道按成因可分为侵蚀型、侵蚀/加积型和加积型;水道充填沉积物的岩性变化较大,有砾岩、砂岩、泥岩以及几种岩性的混合。天然堤-溢岸沉积主要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平面上,天然堤-溢岸沉积与水道走向平行,横向上远离水道扩散,侧向连续性好但垂向连续性差。席状砂位于水道末端,具有朵叶状外形,分为层状和合并状2种类型:层状席状砂具有相对低的砂岩体积分数,泥岩和砂岩互层;而合并状席状砂岩体积分数高,砂层和砂层接触,夹有少量的泥。块体搬运沉积包括滑塌、滑块、块体流、碎屑流、坡身失稳复合体、块体搬运复合体等;块体搬运沉积常直接位于层序界面上,对下伏地层侵蚀明显,分布广泛,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封盖层。
刘军庞雄颜承志柳保军胡琏李元平韩晋阳
关键词:白云深水区深水沉积水道储层
从浅水陆架走向深水陆坡——南海深水扇系统的研究被引量:75
2005年
南海深水扇系统是近年来在南海海域的重大发现,证实自 30Ma以来深水扇系统密集地分布在我国的近海海域内,并以其宏大的规模、典型的结构及巨大的勘探前景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深入展开深水扇系统的研究将是我国油气界与科学界的重大任务。  近 20年来,深水扇系统已成为国际石油产量与储量增长的主体,已经有 60多个国家进行深水扇研究,并在国际学术界获得高度重视。据认为:“深水浊流及其有关储层在今后至少 25年内将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前缘”。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扇系统发育区域的地质条件与国际上已有重大油气发现的深水扇系统发育区有许多重要的相似。古珠江大河充足的物源供应,长期沉降的深水凹陷与海平面周期性下降是纵向上呈良好叠置状态的深水扇系统发育的要素;而立足于精度较好,保真程度较高的高分辨地震剖面是识别层序界面,识别低水位体系域,辨识陆架坡折带的技术关键,这就使研究领域从浅水陆架进入到深水陆坡。  应当给深水扇系统赋予科学的定义;然而国际学术界对深水扇系统的沉积物性质、类型及预测方法技术存在争议。但是,毫无疑义的是,深水扇系统具有可识别性,它对油气的运移、聚集、隐蔽圈闭的形成以及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
彭大钧庞雄陈长民舒誉叶斌甘其刚吴昌荣黄先律
关键词:陆架南海海域浅水浊流海平面体系域
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地壳减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6
2007年
为了研究新生代以来南海北部地壳拉张减薄情况以及上下地壳在拉张过程中的贡献,利用南海北部陆缘现今地壳厚度、新生代基底埋深和地表断层参数等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计算了地壳在新生代的拉张因子,并绘制了拉张因子区域分布图;沿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530剖面,计算了上地壳和下地壳的拉张因子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由陆向洋,有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和拉张因子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地壳减薄与莫霍面上涌呈镜像关系.拉张因子值介于1.5~6之间,其中有2个强烈减薄中心,分别为莺歌海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通过对白云凹陷1530剖面的研究发现下地壳拉张的贡献大于上地壳.上地壳和下地壳的拉张因子的计算揭示了位于陆坡区的白云凹陷在变形前应该具有一个热减薄的初始地壳,推测与白云凹陷变形前的演化历史和新生代的构造位置有关.
张云帆孙珍周蒂郭兴伟施小斌吴湘杰庞雄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缘上地壳下地壳白云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