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涵
作品数: 9被引量:1H指数:1
  • 所属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

相关作者

张潇潇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研究主题:工科专业 工科院校大学生 解放后 教育视野 寺庙
二十世纪京西皇姑寺庙址考
2014年
皇姑寺,位于今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也叫"黄村寺",始建于明代前期,英宗皇帝钦赐额曰"敕赐顺天保明寺",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建,改称"显应寺",至民国时期是京西地区庙会圣地,解放后改作小学。本文就主要根据第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探寻皇姑寺在建国后的变化。
张潇潇张皓涵
论多多诗歌的“声音”问题兼及其他
2017年
可辨的声音凝结着每一位诗人独特的气质,正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声音"问题是多多诗歌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其独特的"发声"方式淬炼了颇具辨识度的诗行。在多多的诗歌作品中,激发语词内部的巨大能量,打破"沉默",对现实发出"声音"并延及对于个体生命与时间存在方式的思考是多多一以贯之的写作追求。具体到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声音"问题亦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凝结着特殊记忆与贵族骄傲的"高音量"成为其早期作品的显著标识,进入诗歌内部的声音感觉结构,打开多多诗作在诗行、语词、音韵等方面的安排所形成的"谐美之态"。作为进入当代诗歌传统"秩序"中的优秀诗人,多多在为汉语诗歌不断带来新的面貌之同时,创作的"音量"亦有渐弱之势,展现出诗人创作的复杂性并呈现出别样的生命体验与诗歌面貌。
张皓涵
关键词:诗歌声音田野
浅论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想象
2013年
高密东北乡,这个以莫言小说中的故乡记忆构建起来的文学王国,在其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愈发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文学命题。论其小说创作,“故乡想象”可谓是其经典文本的立足点,创作背景的出发点。笔者试图从其小说创作的两个侧面进行开掘,即以母亲形象与故乡构建和故乡孕育下的生命活力为出发点,选取其代表作品中颇具特色的文学意象,探究其故乡想象的深层意义,试图在另一层面对莫言小说有新的阐释。
张皓涵
关键词:母亲形象
回答之难,或内在的困境——以赵树理60年代小说为中心兼论其他
2017年
曾被捧为一个时期方向性作家的赵树理,其一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诸多不同的面向。"知识分子"和"农民作家"的双重身份形成了认识赵树理的难度,亦是一种限度。文章以赵树理60年代小说文本为中心,兼及赵树理不同时期的不同侧面,试图进入60年代以来赵树理写作面临的困境以及面对"知识青年"路在何方的回答之难。
张皓涵
关键词:知识分子
半枯的灵魂——槐树意象与《伤逝》《野草》及其他
2017年
《伤逝》作为鲁迅小说中的一个特殊存在,成文于《野草》创作期间,深刻沾染了"野草之风"。槐树作为一枚独特的意象在《伤逝》开篇及末尾反复出现,并以"半枯"的"非活"状态从精神内涵上勾连了鲁迅的小说与《野草》。论文拈出槐树意象,尝试以之为突破口,重新认识《伤逝》的主题,并进入《野草》的精神世界,以"半枯的槐树"照见充盈着"鬼气"与"毒气"的"半枯的灵魂"。
张皓涵
关键词:槐树《伤逝》启蒙
“声音”的交锋与“人”的难题——以洪子诚《材料与注释》为考察中心
2019年
《材料与注释》作为洪子诚的新近学术力作,在当代文学研究形式、材料选择、问题推进等层面均拓展了新的思路与空间。细读其作,将其纳入作者学术研究的脉络中展开讨论。“材料”既是该书显在的特色,亦在编排选择的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的“问题”。“材料”即是“声音”交汇、碰撞的场域,其中,持有各自身份的在场者们各自的声音,或因情境、态度、立场、甚至表述等缘由客观造成了不同的历史叙述与记忆,而通过作者的选择、编排材料则某种意义上激活了历史深处被遗忘,甚至是被压抑的声音,同时,“材料”本身作为人的声音的集合体,在处理的过程中,也呈现出某种限度与难度。
张皓涵
关键词: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