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花
作品数: 450被引量:1051H指数:12
  • 所属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所在地区:山西省 太原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

相关作者

乔振华
作品数:284被引量:693H指数:11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 急性
刘秀娥
作品数:95被引量:247H指数:9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基因多态性 静脉血栓栓塞症 血友病A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基因突变
张睿娟
作品数:82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急性髓系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疗效
陈剑芳
作品数:61被引量:150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基因多态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友病B 血友病A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王梅芳
作品数:72被引量:229H指数:9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多发性骨髓瘤 血友病B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预后
20例戈谢病遗传学特点和临床分析
2024年
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溶酶体贮积症,具有高度异质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20例G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酶学及基因结果,进一步了解GD患者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20例GD患者中,Ⅰ型GD16例,中位确诊年龄24岁;Ⅲ型GD 4例,中位确诊年龄19岁。所有患者均有脾大和血小板减少;16例患者有骨骼影像学改变,5例合并骨痛症状。20例患者共检出15种基因突变,多为错义突变,以L483P(35.7%)突变多见,其次为V414L、L303I、F252I,突变位点多见于7号外显子。其中,S310G突变为本课题组首次报道,K196R突变为中国人群首次报道,发现N227S突变可能与神经病变相关。GD患者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仍存在不确定性。
张恬波文晓玲张夏林闫俊荣郝国平郝国平杨林花
关键词:常染色体隐性戈谢病溶酶体贮积症脾大影像学改变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中高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3月至2020年1月行中高剂量阿糖胞苷方案治疗的8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感染影响因素。结果:80例患者共接受198次化疗,感染率为72.7%(144/198);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肺、胃肠道等;共检测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5.6%(25/45),革兰阳性球菌占24.4%(11/45),真菌占8.9%(4/45),病毒占11.1%(5/45)。入住无菌层流病房与普通病房患者感染率、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诱导化疗期间感染为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OR=5.076,95% CI 1.978~13.022, P=0.001),抗生素预防为医院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 OR=0.332,95% CI 0.136~0.803, P=0.014)。 结论:AML患者接受中高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医院感染率高,应警惕诱导化疗期间发生感染,及时应用抗生素预防。对于行中高剂量阿糖胞苷化疗的患者,加强普通病房清洁度可能会达到与无菌层流病房同样的预防感染发生的效果。
张倩雯葛晓燕车瑀马晔杨林花
关键词:阿糖胞苷
网织血小板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生成减少的疾病.血小板生成减少主要是巨核细胞与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网织血小...
张耀方杨林花陈剑芳任方刚
NK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免疫异常
李美玲杨林花朱镭张莉
咖啡酸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白细胞减少可由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在内的多种原因引起,有一部分患者病因不清。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x10^9/L者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临床常见于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肝病、结核、风湿病等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放化疗后以及一些药物如治疗甲亢的药物、奥美拉唑、一些抗精神疾病的药物、抗结核药等可引起白细胞减低,往往影响治疗的进行。白细胞的持续不恢复使患者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去除病因的同时促进白细胞上升的治疗非常重要。传统升白细胞药物如鲨肝醇、维生素B4等升白细胞起效缓慢,升白细胞作用较弱。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们应用咖啡酸片、维生素B4及鲨肝醇对56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董春霞王梅芳陈剑芳刘秀娥袁瑞兰王丽昕闫文林成林邢晓冰杨林花
关键词:白细胞减少症咖啡酸片升白细胞药物维生素B4升白细胞作用
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变化,评价其对诊断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及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分别检测58例ITP患者、33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31名正常对照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 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6.6±4.2)/105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明显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2.2±2.0)/105个PBMNC](P<0.05)及正常对照组[(1.3±0.5)/105个PBMNC](P<0.05),而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ELISPOT法检测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70.69%,特异性为90.91%,高于改良MAIPA法的敏感性(χ^2=7.03,P<0.05).根据ROC曲线,ELISPOT区分ITP患者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鉴别效度为0.886.结论 通过检测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能够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应用ELISPOT方法检测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具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可提高ITP的实验窒诊断水平,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陈剑芳杨林花董春霞冯建军刘秀娥鹿育晋常丽贤刘俊庆
关键词: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2009年
目的探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改良的细胞培养法(延长培养时间、增加秋水仙胺的终浓度)、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多发性骨髓瘤(MM)染色体和基因组异常的检测价值。方法运用RHG显带技术对21例MM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核型分析,观察改良的细胞培养法对异常核型检出率的影响;应用探针1q21,13q14(RB1),14q32(IGHC/IGHV基因)进行FISH检测,提高MM的染色体和基因组异常检出率。结果MM患者21例的骨髓标本采用常规法检出4例异常(19.1%);改良法检出6例异常(28.6%)。FISH检测18例MM患者检出12例异常(66.7%),其中1q21阳性4例(22.2%),RB1阳性5例(27.8%),IGH阳性8例(44.4%)。结论FISH技术能显著提高MM的染色体和基因组异常检出率。
任娟杨林花李国霞樊建玲侯健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原位杂交荧光染色体畸变
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判断的价值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随访资料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对CLL的预后价值。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5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影响CLL的预后因素。结果 5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中位年龄为64岁;其中Binet A期8例,B期25例,C期21例;以疾病进展作为终点得到外周血AM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AMC的截点值为0.67×109/L,曲线的最佳灵敏度为0.710,特异度为0.78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71(95%CI:0.644~0.899)。以0.67×109/L为界限,分为高AMC组和低AMC组,低AMC组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优于高AMC组(P<0.05),但高AMC组与低AMC组之间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Cox回归结果表明疾病分期为C期(P=0.038)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AMC>0.67×109/L(P=0.004)及疾病分期为C期(P=0.049)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初诊时较高的AMC与CLL较快的疾病进展有关,可能为CLL的预后判断提供新依据。
马小雯董春霞陈剑芳王梅芳张睿娟张建华杨林花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2024年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PT和APTT正常组及PT或APTT延长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型、分期、出血事件、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钙、血清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肌酐]、细胞遗传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分析PT或APTT延长对MM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与PT和APTT正常组相比,PT或APTT延长组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χ^(2)=5.087,P=0.024)、具有更低的ALB水平(χ^(2)=4.962,P=0.026)和PLT水平(χ^(2)=4.309,P=0.038),以及更高的血钙水平(χ^(2)=5.056,P=0.025)。PT或APTT延长组del13q、1q21扩增、del17p阳性率高于PT和APTT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生存分析显示,PT或APTT延长组具有更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P=0.032)和总生存期(OS)(P=0.032);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PT或APTT延长(HR=2.116,95%CI:1.025-4.372,P=0.043)、年龄≥65岁(HR=2.403,95%CI:1.195-4.836,P=0.014)是影响初诊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PT或APTT延长对初诊MM患者的PFS没有明显影响(HR=1.162,95%CI:0.666-2.026,P=0.597)。结论:PT或APTT延长的初诊MM患者具有更恶化的临床指标、更短的PFS和OS;PT或APTT延长是影响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丽军韩孟汝董春霞田卫伟卢馨怡杨林花马艳萍王梅芳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预后
老年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合并感染临床分析
:老年急性白血病初次诱导化疗期间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疗效相关性分析. 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45例初发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分析诱导化疗期间合并感染的发生率、感...
张睿娟张楠楠杨林花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医院感染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