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
-

-

- 所属机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 所在地区:四川省 成都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号“宜泉”的昆明人王运昌不是《春柳堂诗稿》的作者
- 2024年
- 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是研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平经历的重要资料,如将“号‘宜泉’的昆明人王运昌”视为张宜泉,并将其“代入”到《春柳堂诗稿》中,则要么是出于引文先天不足的语境错误,要么是所谓的人际圈缺乏实证,要么是为官的时间、地点等生平经历与之相抵牾,故号“宜泉”的昆明人王运昌无法被“代入”到《春柳堂诗稿》的“文本语境”之中,王运昌即张宜泉说不能成立。
- 张志
- 关键词:文本语境生平经历
-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新解——《红楼梦》经典情节细读之一
- 2008年
- 芍药是情的信物,"有情"的象征,"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的情节,暗示了湘云充满着纯真至情。湘云满身"芍药",正是湘云一身至情的隐喻。湘云也应是一位"梦中之人耶"!
- 张志
- 关键词:芍药有情至情隐喻
- “我皇上”称谓前朝皇帝八个例证的考证讹误被引量:4
- 2019年
- 胡铁岩先生在《“我皇上”一词用于称谓前朝皇帝事例举隅》一文中所举出的八个例子,似都值得商榷。其“我皇上”一词,或因胡先生文中弃用原本正确的“我皇考”而误用不符合官方规定的“我皇上”致例证本身出现缺陷,毫无证据意义,如“例一”;或因“我皇上”用语在评书原文中的使用符合规范,并无不当,而另一例原文“译”自日文致使其本身存在着致命的先天不足,且都具有“我国的皇上”省写为“我皇上”的可能性,似都难以成为证据,如“例七”“例八”;或因对例证中引文的误读、误解,十分牵强,且又将不同的时间纪年连在一起推算时间,不符合客观实际而失去证据意义,如“例三”;或因“我皇上”一词用于称谓前朝皇帝时仅限于乾隆、嘉庆两朝间,“系臣下颂祷之词”,而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故不足为据,如“例四”“例五”“例六”;或因例证中的“我皇上”乃前人罕见的、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利用相关文献时出现的误抄、误改,胡先生却不察不辨而以之立论,也难以为据,如“例二”。故胡铁岩先生所举出的八个例证似乎都是靠不住的,“我皇上”一词仍然是证明《春柳堂诗稿》写于乾隆年间的“铁证”,毋庸置疑。
- 张志
- 关键词:铁证
- 《种芹人曹霑画册》三疑
- 2019年
- 《种芹人曹霑画册》的来源递藏可疑,“忘忧山人”是陶廷杰后人的身份可疑,“种芹人曹霑画册”的题签可疑。在这些疑点没有得到合理的解读之前,视《种芹人曹霑画册》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留存的字画,难以让人信服。
- 张志
- 关键词:收藏题签
- 探春嫁作王妃了吗
- 2013年
- 探春身处在社会和家族的双重"末世"里,其结局是悲惨的远嫁。小说通过"官媒婆""放风筝"和凤姐曾说的话等细节描写暗示出探春并未嫁作王妃。她不仅婚姻不幸,而且还将远离一切亲情。她是失去亲情的远嫁婚姻受害者。这正是探春为自尊而扭曲人性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 张志
- 关键词:探春王妃自尊婚姻不幸
- 论张宜泉试帖诗的思想内容兼及写作时代
- 2022年
- 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中的“五言排律”试帖诗是他“点缀升平、鼓吹休明”之作,不仅诗题的选用(出处)体现了鲜明的乾隆朝时代特征,而且内容(主题)类型也以“颂圣”“求仕”为主,完全符合试帖诗的写作要求,也与其自序中提到的“鼓吹休明”的写作意图相符,同样体现了鲜明的乾隆朝时代特征,再因部分诗作所涉乾隆朝“掌故”史实以及“我皇上”一词的限定作用,可确定其写作时间应在乾隆朝。
- 张志
- 关键词:试帖诗乾隆朝
- 也谈《春柳堂诗稿》的写作年代——以《孟冬廿五日恭纪驾幸瀛台北海阐福寺道场》为中心被引量:4
- 2018年
- "孟冬廿五日"是指十月二十五日,非指"立冬日后的第二十四日",张宜泉诗"恭纪"的也是皇帝到阐福寺拈香之事,而非"上幸瀛台"事,故该诗作于"咸丰二年"说不能成立。诗中"梵筵同"之"同"也不是"同时去"义,而是"相同""一样"等义,故,认为该诗恭纪的应是皇帝"同时去"阐福寺和永安寺拈香的观点就不符合实际,进而,则张诗之"写作时间上限不早于嘉庆二年"说,也就没有说服力,不能成立。《恭纪》诗只能作于乾隆朝。
- 张志
- 关键词:乾隆朝
- 曹寅爱梅原因蠡测被引量:1
- 2013年
- 曹寅喜爱梅花似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是他对君子高标人格的追慕与祈求,也是他对兄弟和睦情感的寄托与期盼;既是对具有"超世之志"、"不屈之节"的前明遗民和江南士子的仰慕与笼络,也是对主子康熙雅习的迎合与追随。不管其中的哪些因素所占的比重更多一些,似都不影响这样一个事实:即曹寅具有爱梅情结,他喜爱梅花。
- 张志
- 关键词:《楝亭集》梅花君子遗民康熙
- 中华文化史视阈中的《红楼梦》探论——以周汝昌先生《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为中心
- 2017年
- 周汝昌先生主张从"文化"角度研究、认识《红楼梦》,说"《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这个观点是符合《红楼梦》实际的,紧扣了这部伟大小说的核心。贾宝玉性格中的"痴"性特征就传承自我国魏晋时期的古哲先贤,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而且,周先生的中国"小说"与"史"有亲密的"戚谊"的判断也是有事实根据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红楼梦》创作过程中的特点,即在小说的创作中,作者糅合进了自己的经历以及家族的历史等素材,"小说"《红楼梦》与"史"有特殊的关系。另外,对周先生的"自传说"也要"善体而正解",因为周先生是认可曹雪芹在"真实自叙"中有"一些""虚构"的"艺术加工"的内容的。
- 张志
-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小说野史自传说虚构
- 论曹寅梅花诗的多重意蕴被引量:1
- 2013年
- 曹寅在梅花诗里既表现了他自己对君子高标人格的追慕,也表现了他对曹宣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和睦的期盼;还表现了对具有"超世之志"、"不屈之节"的前明遗民和江南士子的敬重。
- 张志
- 关键词:《楝亭集》梅花君子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