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晓珊
-

-

- 所属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所在地区:浙江省 金华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张翼

- 作品数:151被引量:2,791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式现代化 阶层 社会学 城镇化 阶层结构
- 张品

- 作品数:9被引量:74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陪伴 城镇化 城市生活方式 农民工家庭 共同体
- 刘新宇

- 作品数:3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研究主题:消费文化 社会治理 城市青年 文身 情感叙事
- 范燕燕

- 作品数:4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研究主题:场域 剖腹产 正常分娩 权力 身体
- 走向“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妇女/性别社会学在中国(1995-2010)
- 近15年来,妇女/性别社会学已成长为学术界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中国大陆的学者们在这一领域中所致力于探索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妇女/性别社会学的本土化、主流化和学科化。纵观十多年来妇女/性别社会学对这三大问题的探索...
- 林晓珊
- 文献传递
- “需要”的意识形态生成——论布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逻辑被引量:2
- 2010年
- 布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以"需要"的意识形态生成理论为基点,揭示了隐藏在丰盛的"物"背后的使用价值拜物教,补充了马克思商品交换价值拜物教的缺憾,进而揭示了需要是如何被意识形态所编码,直至最后完成了消费社会符号价值体系的建构与批判。
- 林晓珊
- 关键词:消费社会
-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被引量:2
- 2016年
- 文身作为一种古老的身体创作方式,是生动诠释现代身体观念的鲜活例证。本文利用生活史分析的方法对城市青年的文身现象展开研究。基于强调身体能动性的现象学导向,文章以文身的疼痛体验为切入点,探讨身体疼痛与青春的隐喻,并进一步展示了文身中情感的卷入与叙说过程。通过对文身者的生活史的分析,本文将关注点投诸于现代青年的身体境遇上,指出文身者面对理性社会裁制所做出的抵抗姿态。文章认为,对于身体的研究应当关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身体验,进而发掘其本土实践逻辑。
- 刘新宇林晓珊
- 关键词:文身情感叙事疼痛
- 青少年中性化风潮的源起:社会建构论的视角被引量:10
- 2009年
- 作为一种性别认同的新模式,青少年中性化风潮的出现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本文以性别的社会建构论为理论视角,分别从结构性因素和主体能动性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中性化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从结构性的因素来看,中性化的出现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产物,它的广泛流行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操纵的结果;从主体能动性因素来看,中性化是青少年展示个性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青少年在新的性别审美观念的指引下重塑身体形象的一种认同创作。
- 林晓珊
- 关键词:中性化性别认同社会建构主体性
- 母职的想象:城市女性的产前检查、身体经验与主体性被引量:53
- 2011年
- 现代医疗技术的变迁深刻地影响了城市女性的母职体验。在健康的重要性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特点的情境之下,产前检查已经成为一项孕妇必须承担的健康新伦理,并形塑了孕妇独有的母职经验。本文基于作者在一座中等城市的妇幼保健院历时半年多的民族志观察所获资料和以阿霞的身体经验为个案的深度剖析,揭示了在健康话语占主导地位的医疗化社会中,城市女性是如何在产检过程中体验母职的。文章指出,医疗技术的干预使孕妇自身的身体经验被不断贬低,并屈从于医学话语的建构,而不是由女性自己言说,怀孕的身体亦被医学凝视所客体化并失去其自身的主体性,母职的体验也因此变成了一种经由现代医学健康方案所主导的想象。
- 林晓珊
- 关键词:产前检查身体经验主体性女性主义
- 消费公民权:消费维权运动中的市场、国家与消费者组织--以"丰田召回事件"为例
- 消费维权运动作为一般性的公民社会运动,近年来在中国城市中进行的非常活跃,消费公民权也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要素。本文以消费公民权为分析框架,通过对2009年以来轰动全球的"丰田召回事件"...
- 林晓珊
- 关键词:消费者组织
- 文献传递
- 海外消费、制度成本与扩大内需——消费者选择的制度解释被引量:12
- 2015年
- 中国消费者的崛起在国内乃至全球经济舞台上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内需依旧不足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在海外疯狂购物的现象引起了很大关注。为什么他们在海外而不在国内消费以及如何让这些消费力回流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从制度成本的视角来看,中国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在海外消费,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国内消费型社会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形成了高昂制度成本(包括正式层面和非正式层面),对消费者选择造成制度性挤压。重新赢回这支庞大的消费力和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完善消费型社会的制度安排,降低国内消费的制度成本。
- 林晓珊
- 关键词:消费者选择扩大内需
- 集体消费与协同消费:城市产品服务系统中的政府与市场被引量:2
- 2018年
- 创新城市产品服务系统是构建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作为一种福利保障和公共服务,大多数城市公共产品是政府通过集体消费的制度安排来供给的,但在分享经济时代,通过互联网平台而实现的协同消费为城市生活创设了一种新的市场化公共产品服务系统,对集体消费带来了补充和挑战。这两种产品服务系统在发生背景、内涵特征以及与城市问题的关联上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也有很多实质性的差异,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和共享单车市场可以说是集体消费和协同消费的两个典型案例。从制度逻辑、供给主体、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四个方面来对这两个案例加以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城市产品服务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城市产品服务系统的市场化过程中,需要认清协同消费的真正本质和发展趋势,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但不能把公共责任也让渡给市场。
- 林晓珊
- 关键词:分享经济产品服务系统
- 消费不平等:资源支配逻辑和机会结构重塑被引量:20
- 2015年
- 社会不平等,不仅表现为收入不平等,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消费不平等。消费不平等不仅导源于个体化的能力差距,而且,更重要的还根植于结构化的资源差异和机会不均。基于此,本文从消费资源、消费机会和消费能力三方面重新对消费不平等的内涵进行梳理,并对消费资源的独占性支配逻辑和权威性支配逻辑展开分析,揭示消费不平等发生的机理,考察消费机会结构的影响。我们认为,在收入对消费不平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情况下,要缩小消费差距,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为中低收入者创造更多的消费机会。这也应该是公共政策制定中必须关怀的核心议题。
- 张翼林晓珊
- 关键词:消费资源公共服务
- 境遇与体验:一个阶层旅行者的自我民族志被引量:37
- 2019年
- 阶层固化的趋势引发了人们对当前社会流动机制的普遍担忧和不满。大量实证研究已经揭示,家庭背景对教育获得有显著影响。但一些底层农家子弟在缺乏良好家庭背景的情况下同样获得了高学业成就,表明教育依然是底层子弟实现阶层跨越的有效路径。本文以阶层旅行为核心分析概念,以自我民族志为叙述方式和研究方法,重点围绕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境遇,探讨了目标导向、教育期望、成就动机、职业抱负以及知识的无力感等内在的心理因素和情感结构对阶层旅行的影响,以及高学业成就的获得过程究竟是如何促进阶层跨越式的流动。囿于学识和经历,文章对底层子弟阶层流动状况和自我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反思还不够深刻。
- 林晓珊
- 关键词:社会流动阶层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