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铃光
作品数: 17被引量:88H指数:4
  • 所属机构:福建省气象局
  • 所在地区:福建省 福州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陈秋萍
作品数:38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多普勒雷达 强对流天气 统计分析 阈值 潜势预报
陈齐川
作品数:24被引量:111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强对流天气 阈值 热带气旋 多普勒雷达 强天气
王启威
作品数:12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辽宁省气象服务中心
研究主题:暴雨 多普勒雷达 短时暴雨 气候特征 气象
刘爱鸣
作品数:151被引量:520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台风 热带气旋 暴雨 大暴雨 登陆
黄兴友
作品数:169被引量:732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激光雷达 多普勒天气雷达 多普勒雷达 衰减订正 雷达
基于闪电监测的冰雹预警指标被引量:1
2020年
利用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资料,结合雷达、地面观测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对比分析法对福建2017—2020年33个冰雹云的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前闪电频数峰值约有66.67%在50次/6 min以上,且降雹前总闪电频数出现跃增;70%雹暴单体平均递增率达4次/min以上,闪电快速跃增提前于降雹时间大多在10 min以上;成熟阶段云闪/总闪比值是3个阶段中最大,成熟阶段云闪是3阶段中最多的,初生发展阶段最小;80%冰雹云地面降雹落后于闪电峰值出现后的3~25 min,滞后于峰值时间最长超过30 min。这些结果可以为冰雹云的识别预警及人工防雹作业指挥提供参考。
陈秋萍阮悦黄铃光
关键词:冰雹云
2010年5月22—23日福建省暴雨过程分析
2015年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T639数值预报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0年5月22—23日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高空槽、低涡切变和地面冷锋是其主要影响系统,其造成大范围抬升运动,为对流系统的触发和维持提供环境背景条件;其中低空和超低空存在急流,它们对暴雨和大暴雨的产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移至及叠加在海峡上空,是引发福建省南部降水增幅的重要原因。
王冠王启威郑石马虹旭李承昊关健华黄铃光
关键词:暴雨低空急流
登陆福建热带气旋短时强降水特征被引量:9
2016年
利用地面逐时降水资料、常规天气资料、雷达、卫星以及台风年鉴资料,对39个登陆福建不同地段的台风短时强降水空间、时间分布及强降水强度、落区、过程雨量分布及其与登陆时台风强度关系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登陆福建台风短时强降水规律,结果表明:(1)登陆中部台风强降水站数虽多,但单站强降水持续时间最短;登陆北部台风强降水站数虽少,但单站强降水持续时间最长。(2)强降水主要时段登陆北部、中部类是登陆前5小时至登陆后5小时,登陆南部及南海北上类是登陆时至登陆后15小时。此外,南海北上类及登陆北部类强降水落区多数在内核区;登陆中部类强降水落区在台风中心附近的频率是几类中最低的,大部分强降水落区在北侧的螺旋雨带上。
陈秋萍陈敏艳刘爱鸣陈齐川黄铃光
关键词:热带气旋强降水
“2012.4.11”两个强降雹超级单体特征分析被引量:49
2015年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两个强风暴单体的形势背景、强对流发生条件、强风暴单体演变及结构特征、风暴异同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强对流过程是发生在强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高层冷平流降温减湿、低层暖平流增温增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高CAPE值为强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条件;上干下湿的水汽分布有利于冰雹、雷暴大风的产生;适宜的0℃、-20℃层高度使此次过程地面以降雹为主;地面倒槽低压、辐合线及低层锋区的南压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因子。(2)两个强降雹单体雷达回波共同特征是降大雹前均出现了三体散射长钉回波,弱回波区,回波强度强,VIL密度均大于4 kg·m^(-3),成熟阶段均右偏高空风约30°。(3)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Ⅱ的中气旋维持2个多小时,它保证了一支强上升气流支撑空中大冰雹的增长,维持了雷暴的持续发展,使其生命史长达近6 h,同时也存在前侧、后侧入流缺口,反映了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共存的风暴动力特征,其高层辐散更强,移动路径东略偏南且移向稳定,平均右偏高空风约28°,移速均匀为14 m·s^(-1);超级单体风暴Ⅰ的中气旋维持时间仅十几分钟,且处于弱中气旋的下限,其高层辐散和上升气流更弱,风暴生命史更短,移动路径东略偏北,除成熟阶段外右偏高空风10°~20°。这些差异与产生风暴的环境条件如垂直风切变、垂直涡度等存在差异有密切关系。
陈秋萍陈齐川冯晋勤黄铃光
关键词:中气旋三体散射垂直风切变
基于卫星雷达等多源资料的短时暴雨预警被引量:4
2021年
利用2017—2018年葵花卫星(Himawari)TBB亮温资料,计算最低亮温、亮温梯度、红外与水汽亮温差和低亮温区面积及其随时间变化率等特征参量,确定短时暴雨的卫星参数阈值,并融合了雷达参数阈值及过去1 h地面加密降水实况资料,采用指标叠加法判定监测区域内某一云团未来2 h能否产生区域性短时暴雨天气,并采用交叉相关法外推云团的移动,进而对强降水云团进行预警。对2019年几次暴雨过程预报检验结果是:预警命中率(POD)为80.6%~97.1%,平均为91.0%,临界成功指数(CSI)为77.2%~79.2%,平均为77.9%,所预警的云团未来2 h影响区域出现≥30 mm/h短时暴雨站数占全省短时暴雨站数的76.4%~96.2%,平均为85.2%,整体预警效果较好。
阮悦黄铃光陈齐川陈秋萍
关键词:雷达阈值短时暴雨预警
登陆福建热带气旋短时强降水特征
利用地面逐时降水资料、常规天气资料、雷达、卫星以及台风年鉴资料,对39个登陆福建不同地段的台风短时强降水空间、时间分布及强降水强度、落区、过程雨量分布及其与登陆时台风强度关系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登陆福建台风短时强降水规律...
陈秋萍陈敏艳刘爱鸣陈齐川黄铃光
关键词:热带气旋强降水
文献传递
福建省短时强降水分布特征及暴雨预警指标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利用福建省近十年2000多个自动站降水数据,详细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月变化、日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标准下暴雨预警发布频次、发布极值。结果表明,近十年福建省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沿海比内陆频繁,极端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位于沿海,且空间分布集中;短时强降水季节内分布不均匀,以6-8月最为频繁,极端短时强降水在8月活动最为频繁;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现明显单峰结构,主峰出现傍晚;不同暴雨预警指标发布数量差异极大,通过细化预警发布规则,可为福建省暴雨预警信号标准修订及预警信号属地化业务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黄铃光黄慧琳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基于雷达数据的强对流天气的识别算法及实现
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是目前监测短时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设备之一,利用它来进行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识别并发布预警,为气象减灾服务,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强对流天气的结构演变和天气特征,解释了风暴发生发展的天气学依据。在...
黄铃光
文献传递
“海上福建”气象保障样板区建设问题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海洋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资源,建设气象强国和海洋强国离不开高质量的海洋气象服务保障。该文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目标,围绕建设福建海洋强省,打造“海上福建”气象保障样板示范区,联合多部门深入分析海洋观测、预报、服务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推进“海上福建”气象保障样板区示范建设、加快海洋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建议。
黄铃光叶宾宾
2010年10号台风“莫兰蒂”强度特征雷达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沿海雷达资料分析2010年10号台风"莫兰蒂"强度变化特征。台风"莫兰蒂"进入台湾海峡后,由开始的结构不对称、强度弱,迅速转为小而强的小型台风,宽广的环流迅速收拢,台风眼墙紧缩而清晰,在整体上有一个增强到维持至最后登陆减弱的过程。利用沿海雷达资料对台风进行定位同时,还要加强分析台风强度变化,而判定强度方法主要基于台风中对流系统强弱变化判断和分析螺带中台风眼墙变化。
张远飞刘爱鸣黄铃光
关键词:近海台风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