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坤
-

-

- 所属机构: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 所在地区:浙江省 杭州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翟国庆

- 作品数:305被引量:1,198H指数:22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噪声 声学 暴雨 数值模拟 噪声预测
- 陈丽芳

- 作品数:34被引量:163H指数:8
- 供职机构:杭州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长江中下游 台风 灰霾 暴雨
- 徐亚梅

- 作品数:24被引量:226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 研究主题:热带气旋 锋生 低涡 数值模拟 热带
- 何斌

- 作品数:49被引量:217H指数:8
- 供职机构:嘉兴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暴雨 数值模拟 低涡 台风 WRF
- 周蓓锋

- 作品数:29被引量:43H指数:5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浮标 锚系 资料同化 打捞船 打捞
- 云迹风资料同化对东亚海域风场数值模拟的影响被引量:5
- 2007年
- 为了揭示云迹风资料同化对于东亚海域内各层模拟风场的影响,采用由日本GMS卫星红外和水汽通道资料反演得到的1999年6月底至7月初的云迹风资料,首先对这些云迹风资料进行质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云迹风u,v分量的均方根误差和偏差都在所容许的误差范围之内.然后针对10个个例进行5种不同的四维同化模拟试验,多种同化试验和无同化控制试验的检验对比表明:在经过初始12 h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云迹风资料同化过程以后,模拟结果质量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各种同化试验与控制试验间的最大差异发生在12 h,也即同化结束的时刻,此后随着模拟时间的增长,两者间的差异逐渐变小;但24~36 h同化试验对控制试验的改进效果又开始提升,36 h后效果再次下降.由于海面上缺少常规测站,因此无法实现海面部分的测站同化,而这必将影响到海面部分的模拟质量,而云迹风资料恰可以祢补这个不足.试验表明云迹风资料对u,v风场的改进则主要集中在对流层高层(300~200 hPa),对中低层的影响不很明显,这与云迹风资料主要集中在高层是相一致的.另外,敏感性试验表明经过质量控制的云迹风同化模拟的性能相对不采用质量控制的同化模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 何斌翟国庆高坤周蓓锋
- 关键词:资料同化
- 一次与西南低涡相联系的低空急流的数值研究被引量:34
- 2003年
- 梅雨期西南低涡的东移发展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加强有密切关系 ,作者采用中尺度模式对一次西南低涡及其伴随低空急流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 :在长江中下游大巴山地区低空急流先于西南涡东移发展 ;西南低涡及低空急流的生成发展在开始阶段与中层 ( 4 0 0hPa)的弱辐散密切相关 ;南风分量在西南低空急流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起着更为主动的作用 ;南风分量增大中心位于南风分量中心的前方 ,促使南风分量中心东移 ;南风分量的动量方程收支分析表明水平平流项和产生项是促使南风分量变化的主要作用项 ,水平平流项和垂直平流项大部分相互抵消 ,科里奥利项的作用不可忽视 ,而其他项的值较小 ,在个别阶段和地区行星边界层项的作用在低层也较大。
- 王智高坤翟国庆
- 关键词:中尺度模拟低空急流
- 0414号台风登陆过程的诊断与模拟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对0414号台风从2004年8月11日00时~14日00时(UTC)进行模拟,结合浙江省稠密的AWS资料、雷达资料、卫星云图对这次台风登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模式对登陆台风的路径、强度、降水具有较强的模拟预报能力.台风登陆前副热带高压呈坝状发展,副高南缘超地转低空急流加强,以及登陆前台风周围的风速呈现东北象限最大,西南象限最小的分布状况,是造成台风登陆前加速西折的原因.高层辐合中心的维持有利于台风强度增强.台风螺旋雨带前沿存在中尺度热力性低压,在海陆间中尺度锋区的热力条件支持下,低压扰动获得发展,降水加强.水汽输送通道维持与内陆水体和饱和湿土的潜热输送是台风登陆后久留不散的原因.台风登陆后水汽源提供由孟加拉湾和南海转变为西太平洋.
- 陈丽芳薛根元高坤
- 关键词:台风登陆数值模拟
- 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对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降水预报的评估
- 选用不同的对流参数化方案对近几年典型的几次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量化的降水评估方法检验MM5模式中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梅雨锋暴雨降水预报的能力,一方面作为实际预报的参考,另一方面也作为模式改进的依据。...
- 徐娟高坤陆秀娟
- 关键词:梅雨锋暴雨数值模拟降水预报
- 文献传递
- 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月内环流异常和形成机制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利用1951—2009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使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出对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月内环流异常特征,并结合天气分析方法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发生前3—1周,环流异常特征在中纬度的欧亚地区、北太平洋和南半球印度洋集中分布,其中欧亚和南半球环流异常特征反映的是沿高空急流东传的Rossby波列。正是上述环流异常特征传播和生消所对应的环流异常调整,使得副热带高压(副高)、阻塞高压、梅雨槽等关键环流系统分阶段逐步发展到位,形成有利于过程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锁相"特征。
- 赵璐汤燕冰高坤
-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过程
- 青藏高压东侧偏北大风对梅雨暴雨影响的合成分析被引量:4
- 2001年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 1991~ 1996年江淮地区梅雨大暴雨期的高、低层流场进行合成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 ,梅雨期暴雨时 ,在对流层上部 ,由于青藏高压向东扩 ,在高压东侧出现偏北大风轴 ,由此构成的高空辐散区随着高压的东移而东移 ,它常常位于低空急流前端的上空 ,形成上层东北风 。
- 翟国庆高坤
- 关键词:梅雨期暴雨青藏高压高空急流散度场
- 梅雨锋结构特征及与锋上涡旋扰动关系的诊断分析被引量:8
- 2007年
- 利用1999年6月下旬持续性梅雨锋降水过程的模拟结果以及野外实验的加密资料,对这次梅雨锋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梅雨锋主;要表现为中层锋面,强度比边界层锋强,低涡沿中层锋面南缘移动。中层锋强的演变对两类低涡(西南涡和局地涡)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东移明显的西南涡,梅雨锋强度的加强比低涡提早6小时以上。而对于长江中游的局地涡,锋面最强与低涡最强出现的时间却比较接近。梅雨锋中层锋面发展最强的位置与低涡发展最强的位置在东西方向上基本重合,基本在同一经度上。因此,低涡暴雨扰动加强发展区的北侧正是前期持续锋生所在,并且锋生的位置在东西方向上基本不随时间发生位移。当低涡移经该地时,低涡强度最强,随后低涡东移并且强度减弱,锋面大值带也减弱并随低涡向东传播。
- 陈丽芳高坤
- 关键词:梅雨锋低涡数值模拟
- 梅雨锋结构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8
- 2006年
- 利用1999年6月下旬持续性梅雨锋降水过程的全程四维同化模拟结果,深入分析梅雨锋结构的时空不均匀变化特征及其与低涡降水强度的密切关系。结果表明,梅雨锋呈现明显的中层锋和边界层锋两段锋的特征,中层梅雨锋区对降水的影响比边界层锋更为关键,中层锋的加强、锋坡增大趋于垂直、锋区垂直环流的加强和与高空急流锋区的上下贯通,有利于梅雨锋降水的加强,强降水并不出现于中层锋区最强的时段,而是发生于大范围锋区强度达峰值之后约16—24 h。中低层总变形加强与梅雨锋的加强有密切关系。组成低空急流的中低层u,v分量呈现不同的分布和演变特征,强南风中心位于900—800 hPa,呈明显的低空急流状特征,贴近暴雨区还可能出现较小尺度的急流;而强西风中心出现于中层锋前700—500 hPa,表现为高空强西风区沿锋区上界的向下延伸;低空南风急流通常与总变形同时加强。强锋段的锋前饱和高湿高能气柱、锋前中低层急流状南风区和中层西风均匀大值区等要素场呈现高度组织化的特征。梅雨锋的低层特性,如辐合、锋区强度、总变形和南风分量及降水强度等要素呈现显著的中尺度扰动特征,有明显的日变化且受长江中下游中尺度地形影响,扰动特征有随时间上传的趋势。
- 陈丽芳高坤
- 一次低涡东移机制的分析被引量:9
- 2002年
- 对1999年6月25日到29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低涡活动进行中尺度四维同化模拟,分析发现低涡在形成后,前期高能舌未东伸,高空辐散中心与低涡中心重合或略偏后于低涡中心,低涡不东移.当高空急流中心东跃,高低空急流开始耦合时,低涡开始东移,当低涡移到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区时,低涡东移并强烈发展.
- 邬惠峰高坤
- 关键词:低空急流高空急流暴雨过程分析
- 云迹风资料同化对东亚海域风场数值模拟的影响
- 为了揭示云迹风资料同化对于东亚海域内各层模拟风场的影响,采用1999年6月底至7月初的云迹风资料,首先对其进行质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云迹风u,v分量的均方误和偏差都在所容许的误差范围之内。然后针对10个个例进行5种不同的...
- 何斌翟国庆高坤周蓓锋
- 关键词:资料同化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