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继鹏
-

-

- 所属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相关作者
- 王健

- 作品数:361被引量:2,303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
- 研究主题:艾滋病 中医药治疗 HIV/AIDS患者 中医药 HIV/AIDS
- 邹雯

- 作品数:98被引量:444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
- 研究主题:艾滋病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 HIV/AIDS患者 免疫重建
- 刘颖

- 作品数:1,125被引量:6,513H指数:32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
- 研究主题:艾滋病 HIV/AIDS患者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 甘草
- 高国建

- 作品数:41被引量:16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
- 研究主题:艾滋病 中医药 META分析 HIV/AIDS 中西医结合治疗
- 梁碧颜

- 作品数:45被引量:18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
- 研究主题:艾滋病 中医药治疗 HIV/AIDS患者 中医药 艾滋病病毒
- 485例HIV/AIDS患者基于专家判读的证型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该文选择我国艾滋病流行的10个主要地区的485例患者,采用专家判读的方式,探索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手段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探索艾滋病中医证候及其分布和演变规律。结果显示,经性传播感染者最多见脾肾阳虚证和肝郁气滞证,经采供血途径传播的感染者最多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在艾滋病期出现较高,肝郁脾虚证出现在经性传播和单用HAART患者中较多。初步总结出艾滋病以脾肾阳虚、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气虚弱、湿热蕴结等为主要证型。
- 刘颖邹雯咸庆飞董继鹏王健
- 关键词:艾滋病证型
- 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症、证分布规律的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运用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的方法,在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地区,选择不同感染途径(性传播878例,静脉吸毒527例,有偿供血652例)的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对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症、证分布规律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随访,初步总结出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的病性、病位和病机等特点。3种传播途径主要病性中虚证以气虚、阴虚和阳虚为主;实证中,血液传播以痰湿为主,性传播以气滞为主,静脉吸毒以热(火)毒为主。性传播者以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证为主;静脉吸毒者以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证为主;采供血者以肝胃不和、脾虚湿盛证为主。
- 王健刘颖邹雯李洪娟何丽云董继鹏岑玉文邓鑫王莉张国梁胡建华谢世平王江蓉王晓静马艳萍杨小平李勇刘水清李霞
- 关键词:艾滋病症状证候
- 中西医结合治疗HIV/AIDS合并抑郁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 目的: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HIV/AIDS合并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证据支持。方法:利用多个中英文文献检索库,通过题目/摘要或主题词检索,由两名专业人员独立完成从建库至2021年1月的文献检索,两名评价人员独...
- 马冲陶庄刘颖邹雯董继鹏高国建王健
- 关键词:HIV/AIDS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META分析
- 新疆地区142例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调查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的舌脉症状、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对142例HIV/AIDS患者的感染途径、舌象、脉象、病位、病性、证候分型进行统计。并对性接触和静脉吸毒2种不同感染途径患者主要证候分型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142例中感染途径为性接触者占42.25%,为静脉吸毒者占42.25%。舌质颜色统计中舌淡红出现率最高,占47.88%,其次是舌红占24.65%。舌形态统计中裂纹舌最多占20.42%,胖大舌占16.90%。苔质苔色统计中薄白苔最多,占33.10%,黄腻苔占21.83%。脉象统计中细脉最多,占35.92%,沉脉占30.28%,数脉占25.35%。病位证候要素统计中肾脏的出现率最高占30.99%,其次肝占26.76%。病性证候要素统计中阴虚占44.37%,气虚占42.96%。证候分型统计中肝肾阴虚证候出现频率最高,占28.17%,肝胃不和占16.18%,脾胃湿热占8.45%,肝郁脾虚占4.93%,肺肾两虚占7.04%。性接触和静脉吸毒2种不同感染途径感染者在主要的中医证候分型上无差异性。结论新疆地区HIV/AIDS患者证候涉及肾肝脾胃肺多个脏腑,以气虚和阴虚最多,证候多表现为肝肾阴虚、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肺肾两虚、肝郁脾虚。
- 沙莎董继鹏刘颖马建萍李洪娟
- 关键词:中医证候
- HIV/AIDS患者不同寒热证候的热态数据分析及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寒证组45例、热证组45例和118例平和质人群的红外热图,结合中医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方法观察HIV/AIDS寒证组、热证组和平和质人群(对照组)的督脉、任脉、神阙、肾、命门、三焦、五脏六腑的热差值数据,运用T-test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HIV/AIDS患者寒证组与热证组督脉、中焦、下焦区域的热态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均低于对照组。②寒证组还在任脉、神阙、肺等区域,热态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③寒证组还在肝、神阙区域,热态明显低于热证组。结论 HIV/AIDS患者与平和质人群比较属于元阳不足。寒证组表现为下焦元阳亏虚,小肠能量代谢下降;热证组肾与命门能量下降,说明其真阴真阳耗伤。热证组肝区热态高于寒证组,推测存在炎症病理改变,是中医邪热盛病机的体现。
- 李洪娟郭会鹃刘颖邹雯董继鹏沙莎王玉光王健
- 关键词:寒热证候红外热成像
- 证候热力学研究初探被引量:16
- 2012年
- 论述中医证候理论与热力学理论的内在关联性,详细阐述采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中医证候的基本原则、方法、技术、手段,以及热力学方法研究中医证候的特点和优势等,提出证候热力学研究概念。并举证典型的证候热力学病例、证候热力学循证研究及红外成像中医研究的文献报道,对证候热力学研究的科学性进行佐证。
- 李洪娟董继鹏沙莎李婷婷
- 关键词:热力学证候红外成像
- 中西医协同治疗对免疫功能重建不良HIV/AIDS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客观评价中西医协同治疗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医学生物文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临床研究检索由两名专业文献检索人员分别单独完成,两名评价人员分别单独完成筛选文献、研究偏倚风险评价及数据提取三方面工作,使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总样本量为1079例患者的9篇随机对照试验,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MD=27.92,95%CI:12.62~43.21),治疗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5.31,95%CI:-2.78~53.41),治疗6个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MD=27.45,95%CI:7.09~47.81),治疗12个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MD=27.34,95%CI:6.31~48.37);治疗组免疫功能重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1.94,95%CI:1.42~2.65);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的CD45RO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2.37,95%CI:-6.71~31.45);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的CD45RA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5.67,95%CI:-3.00~14.35)。结论中西医协同治疗在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免疫功能重建有效率和CD4细胞计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西医协同治疗组的CD4细胞计数以一种持续稳定的方式促进免疫功能的重建,但临床医师对于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中医药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应进一步行系统评价,以给出最佳的干预措施。
- 陶庄黄晓婕刘颖王茹董继鹏邹雯梁碧颜高国建马冲王健
- 关键词:艾滋病中西医临床疗效META分析
- HIV与新型冠状病毒合并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探
- 2020年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病毒性传染病,和艾滋病同属于中医"疫"的范畴,艾滋病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合并感染统计还不明确,考虑同为病毒性传染病,并有长期共存的可能,本文从病原体、抗病毒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方面进行初步阐述,为下一步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一些参考。
- 刘颖王玉光张国梁郭会军周洋邹雯梁碧颜董继鹏高国建王健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中西医结合治疗
- 273例HIV/AIDS人群脏腑热态特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 目的探索艾滋病不同病期人群脏腑红外热值和热序列差异,了解其脏腑寒热虚实状态。方法利用红外成像技术,获取健康对照组、HIV感染者、艾滋病人的脏腑红外热值,对比分析三组人群脏腑红外热值和热序列差异。结果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
- 董继鹏李洪娟刘颖王健
- 关键词:红外成像艾滋病寒热虚实
- 文献传递
- 青蒿琥酯片对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观察比较青蒿琥酯片对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人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单纯ART组(简称对照组),ART+青蒿琥酯片A组(青蒿琥酯片50 mg qd,简称A组)和ART+青蒿琥酯片B组(青蒿琥酯片50 mg bid,简称B组)。于治疗基线、治疗24周及48周评定比较分析免疫重建有效率、CD4细胞计数、CD45RA+分子表达水平、CD45RO+分子表达水平和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24周,与对照组、A组比较,B组CD4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升高(Padj<0.05);治疗48周,三组间CD4细胞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48周,对照组、A组及B组三组间比较免疫功能重建有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与对照组和A组比较,B组CD45RA+分子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dj<0.05)。治疗24周、48周,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CD45RO+分子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dj>0.05)。治疗24周、48周,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在安全性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dj>0.05)。结论青蒿琥酯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人群的CD4细胞计数水平,通过改善初始T细胞计数水平以促进患者重建免疫功能,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人群在获得病毒学有效抑制后应尽早启动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且其具备良好的用药安全性。
- 陶庄董继鹏郭会军李鑫谭行华杨玉琪马建萍刘水青冯全生刘颖邹雯高国建黄晓婕马冲王健
-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中医药青蒿琥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