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峡
作品数: 103被引量:1494H指数:25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莫兴国
作品数:105被引量:2,190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蒸散 华北平原 NDVI 冬小麦
林忠辉
作品数:59被引量:1,80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NDVI 华北平原 冬小麦 水量平衡
夏军
作品数:718被引量:10,828H指数:5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水资源 水文模型 水循环 水文
刘昌明
作品数:580被引量:12,612H指数:6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资源 黄河流域 黄河 水循环 气候变化
舒畅
作品数:11被引量:19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生态需水 风险图 汶川特大地震 地震 山洪灾害
降雨和水保措施对无定河流域径流和产沙量影响被引量:31
2010年
基于无定河流域降雨、泥沙、径流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历年统计数据,根据M-K-S检验得到径流和侵蚀产沙序列的突变点,将研究期分为基准期(1957—1972年)和措施期(1973—1996年)。采用双累积曲线、经验公式和修正系数法,研究该流域降雨变化和水保措施对径流和产沙量变化的影响,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离了降雨和水保措施对径流和产沙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与基准期相比,水保措施引起径流减少3.16亿~3.42亿m3,占基准期年均径流量的23.0%~24.4%;引起产沙量减少0.71亿~1.07亿t,占基准期年均产沙量的47.1%~57.3%。措施期降雨变化引起径流量减少0.46亿m3,产沙量减少0.13亿t,分别占措施期水、沙实际减少总量的11.6%和11.4%。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是流域径流和侵蚀产沙减少的主要原因,其对水、沙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0.3%和60.5%。其中,植被措施(林地+草地)对径流影响显著,引起径流量减少2.78亿m3,占径流减少总量的70.2%;工程措施(梯田+坝地)对产沙影响显著,引起产沙量减少0.46亿t,占产沙减少总量的40.3%。降雨变化、植被及工程措施对水沙量变化的影响表现出阶段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降雨的丰枯变化和工程措施对水土流失防治功能的时限性。因此,在水保措施建设过程中,需合理配置工程和植被措施比例,重视对已建梯田、坝地等工程的维护和废弃工程的替换,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功能的持续性。
张守红刘苏峡莫兴国舒畅郑超磊侯博
关键词:水土保持径流侵蚀产沙无定河流域
冬小麦能量平衡及蒸散分配的季节变化分析被引量:34
1997年
本文分析了华北平原冬小麦生态系统辐射收支、热量平衡以及蒸散在冠层蒸腾和土壤蒸发之间的分配特征。结果发现,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系统截获的太阳短波辐射随小麦的生长而变,它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初期为0.8左右,尔后随叶面积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孕穗期最小,约为0.75,之后,随叶片枯黄、麦穗的成长又上升,最后可达0.86。净辐射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可分成如下3个阶段:拔节期比值较低,约为0.45;孕穗抽穗期约为0.5;灌浆期比值最大,约0.57。随着叶面积指数(LAI)的增加,土壤热通量与净辐射之比,由返青初期的0.13迅速下降,直至较为稳定的0.06。潜热通量消耗净辐射的大部分,且随LAI的增加而增大。从返青到乳熟的58天内(4月1日~5月28日),麦田总蒸散量约为250mm,其中土壤蒸发量约为50mm,冠层蒸腾约为200mm,分别占总蒸散量的20%和80%。
莫兴国刘苏峡于沪宁刘昌明
关键词:能量平衡土壤蒸发冬小麦
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0
1997年
1996年4月~6月在华北平原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测定冬小麦田蒸散和CO2通量,求取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湿度较低时,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L型或U型日变化,其变化范围在-0.0194~0.6414;日较差范围在0.1138~0.6321。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早晨最高且变化迅速,白天较低且变化平缓。土壤湿度较高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范围在-0.0157~0.1381;日较差范围在0.0616~0.1537,其日变化不明显。从冬小麦拔节期到灌浆期,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变化较大,其范围在0.0110~0.0532,日较差变化范围在0.0616~0.6321,二者均于5月中旬达到最高,之后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和日较差的季节变化明显受土壤水分影响。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与0cm~60cm的有效土壤水分呈负相关,达到0.05显著水平;与0cm~20cm和0cm~100cm土层土壤有效水分无明显相关关系。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与饱和差呈极显著负相关,达到0.01显著水平。土壤湿度较低时二者呈幂相关关系;土壤湿度较高时二者呈线性相关,且相关系数比土壤湿度低时高。在低土壤含水量下,冬?
李俊于沪宁刘苏峡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水分水分利用率环境影响因素
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水计划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7年
文中介绍了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nterAcademyPanel,IAP)新近启动(2005年)的水计划和我国参与IAP水计划的活动情况,包括2006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AP)水计划亚太区域”国际研讨会。论述了IAP水计划的三大主题: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严格控制水质、水资源管理。总结了IAP及其水计划对我国及世界水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作为水安全应对措施的水资源管理的国际培训中心(ITC)的若干议题,以及我国参与IAP水计划的前景。
夏军刘苏峡
关键词:水资源水污染
土壤水分及土壤-大气界面对麦田水热传输的作用被引量:24
1999年
文章根据1996年在中国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观测的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和土壤-大气界面对麦田水热传输的抑制和加速作用。对于显热和潜热输送,土壤水分起决定作用,土壤水分越小,显热通量越大,潜热通量越小,反之亦然。只在土壤水分较小时界面厚度对显热和潜热输送作用较大。对于土壤热输送,界面厚度起决定作用,界面厚度越大土壤热通量越小。分析还发现60cm深处土壤水势与叶水势和大气水势的相关系数较其它深度处的土壤水势大。
刘苏峡莫兴国李俊李俊
关键词:土壤水分麦田
The Simulation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an Ungauged Alpine Basin by Using Xinanjiang Model被引量:2
2010年
由于冰雪的存在及缺乏地面观测站点资料,高寒地区的水文模拟研究一直面临很大的困难。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时空尺度上的地面信息对无资料地区有很大帮助。MODIS数据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深受人们关注。本文以长江上游泥曲流域为例,探求将MODIS遥感数据与地面气温数据相结合对新安江模型径流模拟的帮助,方法步骤如下:(1)建立MODIS雪覆盖面积与流域周围站气温关系,获取气温阈值;(2)依据气温阈值判别降水形式并计算融雪水当量;(3)将雨雪分离后的降水信息输入新安江模型模拟径流,并与新安江模拟结果(未考虑雨雪分离)和实测径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改进方案(考虑雨雪分离)模拟效果更好,将有助于提高新安江模型在高寒无资料地区的径流模拟精度,为高寒无资料地区水资源管理及生态需水研究提供帮助。
舒畅刘苏峡莫兴国王昆郑超磊张守红
关键词:MODIS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种植的气候变化适应评估被引量:7
2016年
水资源短缺影响黄淮海平原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用水紧张的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区域布局将面临调整。论文利用IPCC 5三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浓度排放路径(RCP 2.6、RCP 4.5和RCP 8.5)的多模式集成数据,基于VIP(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Interface Processes)生态水文模型,模拟了2011—2059年黄淮海平原二级子流域的水资源盈亏变化。在此基础上,针对水分亏缺最严重的子流域,设计无外来调水和维持2000—2010年调水总量水平的两种流域地下水采补均衡情景,对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合理布局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50年代黄淮海平原农作物蒸散量增幅大于降雨量增幅,北部地区水分亏缺量将增加,南部地区水分盈余量则减少。在低到高的排放情景下,全区域水分盈余量下降0.1%-14.1%。两种地下水采补均衡情景下,2050年代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种植面积应分别减少9.8%-11.3%和7.0%-8.8%,相应产量分别增加0-11.9%和3.0%-15.9%。适当减少冬小麦种植面积,可有效减缓黄淮海地区农业水资源的不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胡实莫兴国林忠辉刘苏峡
关键词:黄淮海平原水量平衡
玉米群体辐射传输特征被引量:15
2000年
实验观测分析了玉米群体总辐射的透过率、截获率、反射率和消光系数,结果表明玉米群体总辐射透过率、反射率和消光系数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玉米雄穗开花前后其群体透过率和截获率有明显变化;日际反射率随玉米生育期而异,初期达0.23,之后逐渐下降至0.14左右;生育期平均反射率约为0.19;总辐射和净辐射的消光系数分别为0.51和0.41。提出了总体消光系数的概念,该系数在观测期较稳定,约为0.26,依此利用入射总辐射可算出作物群体冠层辐射截获量。
莫兴国林忠辉项月琴刘苏峡
关键词:玉米群体
无测站流域水文预测(PUB)的研究方法被引量:36
2010年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科研体会,借用"巧妇面临无米之炊"时可能用到的"借、替和种米"的应对逻辑,将无测站流域水文预测(Predictions in Ungauged Basins,PUB)的研究方法归纳为移植法、替代法和生成法。将移植法归类为两种,一是当研究地区没有测站资料(简称无资料)而周边某个地区有测站资料(简称有资料)时,如果有资料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研究地区相似,直接移用该有资料地区的资料到无资料区,即直接移植法;二是倘若周边不只一个区域有资料,那么就借用所有这些点的信息,采用插值法得到无资料区的资料,即间接移植法。定义替代法为如果本研究区域或者相似区域没有资料,但有可能"求出"资料的辅助信息,则挖掘这些信息的方法。将替代法分为两类,一是根据本研究区域其他信息,通过模型模拟、同化、融合、从本学科和多学科领域挖掘信息等技术,得到本研究区所需资料。二是根据其它研究区域其他信息得到本研究区所需资料,包括就地外延和对比流域法。定义生成法为通过获取第一手资料开展水文预测的方法,包括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通过梳理PUB的这些研究途径,探索了PUB方法发展的可能突破口,旨为推动PUB的研究提供思路。
刘苏峡刘昌明赵卫民
关键词:水文预测流域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坝址处径流量计算与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所涉及的6条河流(泥曲、达曲、色曲、杜柯河、玛柯河、阿柯河)坝址处均无实测的径流资料,开展该地区的水文研究属于无资料水文预报问题(PUBs)。利用年径流量的变差系数C值、年际变化绝对比率P和不均匀系数α对坝址下游的朱倭、朱巴、足木足、绰斯甲4站的实测年径流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为各坝址径流年际变差系数C为0.15~0.26,表明调水区的多年径流量变化不大;年际变化绝对比率P为1.88~3.00,其中朱倭站的径流年际变化最大,最大径流量是最小径流量的3倍,绰斯甲站的最大径流量是最小径流量的1.88倍,4站的径流变化都不剧烈;径流不均匀系数α为0.58~0.75,表明该流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为均匀;利用水文比拟法对坝址处的径流进行了计算,并根据R/S分析法对坝址处径流序列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各坝址处的年径流序列的赫斯特系数均大于0.5,说明各径流序列的未来趋势具有持续性,即未来趋势与历史呈正相关,6个调水坝址中只有扎洛和克柯处的径流未来是减少的,其余坝址处径流都是增加的,这样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的河流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门宝辉刘昌明夏军刘苏峡
关键词:水文学水资源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R/S分析法